深圳万千广厦中藏着一座百年碉楼
2001年10月,石厦村的石厦碉楼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钢筋水泥丛中藏着一座5层碉楼
中国的碉楼主要是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而存在,民间对它的称呼是“碉堡”“炮台”或“炮楼”。这一建筑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以前,据《中国建筑史》记载,那时的碉楼叫做“角楼”或“望楼”。
石厦碉楼坐落于沙头街道的石厦社区内,是石厦村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修建于民国初期,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如今的石厦碉楼,在钢筋水泥中,早已失却了往日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感,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需要经过一番实地打探才能找到它的准确位置。
2001年,石厦碉楼被福田区政府列入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福田政府自然知晓其历史人文价值。在梳理整个地区的文化脉络的过程中,政府对碉楼进行了很好的保养和维护。原先的斑驳脱落的墙面如今粉刷一新,米黄色的墙面保留了碉楼的历史气息。整个碉楼上窄下宽,共五层,各层皆在四周外墙设有兼通风和采光作用的射击孔。楼顶呈拱形结构,木梁黑瓦,并砌有欧式风格的女儿墙。南北两面墙体上沿各镶一鲤鱼雕塑,作为排水口,从屋顶流下的雨水则沿着屋檐下的雨槽自鱼嘴流出,使得艺术性与实用性达到完美的统一。出于对历史文物的妥善保护,如今的石厦碉楼楼门已经关闭,未经特许,外人不得进入。
为防匪患赵氏家族建成碉楼
石厦碉楼的修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原因,据石厦村老一辈人讲,早年的石厦村是一个多个宗族混居的小渔村,杂居着赵、潘、陈、莫、张、李、龙、岑等各姓居民,然而各宗族分布较为分散,整个村落的凝聚力并不强,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这里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和袭扰。为了防止匪患,当时的大户人家赵氏便提议大家团结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做“众孚堂”的组织,并请来武师保护全村人的安全和财产。此后不久,赵家又出资建了这座碉楼。
尽管石厦碉楼在如今的万千广厦中显得不甚起眼,但在当年的石厦村,却是第一高楼。站在碉楼顶,极目远眺,甚至可以看到深圳河及香港。
在战争年代,石厦碉楼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因为其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一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军、日本侵略军、解放军都相继在此驻扎过。新中国成立后,碉楼便失去了其防御的价值,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碉楼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做过办公室开过银行还当过宿舍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热潮席卷全国,石厦村也不例外,当时土改工作队的办公、住宿地点就选择在了石厦碉楼。1958年,全国实行集体生产,碉楼又成为民兵生产队的营地。
到20世纪80年代初,石厦碉楼一度被闲置。直到1984年,深圳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石厦分理处,将石厦碉楼作为临时的办公地点,尽管这个办公地点只被征用了半年时间,却成为许多石厦人的鲜活记忆,他们往往引以为傲的告诉别人“碉楼里还开过一个银行呢”。
20世纪90年代,深圳农村城市化的政策开始实行,石厦村也由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新成立的石厦股份公司,为了维持石厦村治安,成立了保安队,由于当时的安保人员较少,公司便安排他们暂住石厦碉楼,这也是石厦碉楼最后一次被征用。此后保安队日渐壮大,公司也盖了新的大楼,保安队由此迁出,石厦碉楼也就此搁置了。
在石厦碉楼的东边,有两个参天古榕树,其树龄虽没有人去考证,但这里的人们却世代得享其庇荫。古榕之下,是一个不大的社区广场,广场上分布着一些健身器材,老人和小孩在树荫下健身和玩耍。而不远处的石厦碉楼则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安详的看着这和谐恬静的生活画面。碉楼、榕树、广场、老人、小孩,所谓“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大抵如此吧!
Hash:ee8a20761a373107e5477a6398f462ad67783169
声明:此文由 南方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