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碉楼,不用去开平,广州市内就有一座
在现在广州这座城市里,仍保留了很多村落。在村里,祠堂是每条村落里少不了的建筑。在兵荒马乱、盗贼蜂起的年月,为了安全起见,有的村落还会建有碉楼(也称炮楼)。
▲提起碉楼,不少人会想起开平碉楼。
碉楼为村里服务,属于公共设施,建设的经费有时由村民筹集,不过以前的做法一般是村里有钱人出钱修建。
现在,广州市区范围内还保留了一座碉楼,就在黄埔的文冲村,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冲村最古老的建筑
这座碉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1566年。从建筑形态上可以断定它的用途一开始就是——瞭望、御敌,再兼一下打更、贮物之类的功能。
就像开头说的一样,为了防盗、防暴乱,旧时一些村落往往设有门楼或碉楼守护自己的一方净土。但有这类设施的村落并不多见。黄埔文冲村的这座碉楼就是迄今为止广州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座碉楼。
除了碉楼,文冲村还有更楼,目的与作用是把进犯者挡在门外。或许可以这么理解,一般受到过侵犯的村落才会有如此强的防御意识。
▲ 古碉楼是文冲最古老的建筑。
文冲村受到过侵犯吗?是的。
文冲村位于乌涌边上,清末之前,村名一直是“乌涌”。村里老人回忆,清末时,乌涌近珠江口一带盗贼猖狂。有人向官府举报盗贼,官府接报后准备派兵消灭。可因为举报人说得不清楚,居然误将盗贼说成是乌涌村的村民。乌涌村民闻知这情况后,担心官府会因此破坏村庄,急中生智,针对官兵不熟悉村庄位置的情况,连夜将村口石碑上的“乌涌”换成了“文冲”。此后村子就一直沿用“文冲”这个名字。
这是“文冲”名字的由来。没说侵犯的事,不过却道出村子周围一向不那么太平的事。但这是清末时的事。而碉楼建于明,明代时候文冲村也不太平吗?联系到村子的地理位置,倒是极有可能。
碉楼是有名字的:鹩哥楼
文冲村建村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始祖是那位抱着小皇帝跳海的南宋宰相陆秀夫的后代,是为避兵乱迁来岭南的。文冲陆氏始祖泰泉公原来居住在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后陆氏举家南迁到从化钱岗,后又迁至文冲村并定居下来。
碉楼位于文冲的南坊,为方形砖木结构,是文冲村最高的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 鹩哥楼内。
不过,相传鹩哥楼并不是陆氏先祖所建,而是刘姓人所有,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遭雷火焚坏,到清代时仅仅有10米左右高,成了空楼一座。
据老村民介绍,鹩哥楼原来并没有名字,清末时,由于好久没有人住,再加上楼太高了,没法维护,就有鸟类将一些树种子送上墙头。日久了,竟在墙上长出了大批的树。繁盛的树木引来了大批鹩哥,最多时近万只,密密麻麻地藏在树里,蔚为壮观,阵阵鸟鸣响震全村。人们就干脆叫它鹩哥楼了。1929年由东社出钱重修才成现貌。重修时楼上的树毁了,鹩哥奇观也没了,但楼名却保留了下来。
碉楼会被拆掉吗?
鹩哥楼楼共有三层,最底部用13层约30多厘米的广州特有的红砂岩垫起,使楼的第一层建在4米多高的平台上,整个楼用青砖建成,外层墙上只开很少窗,供透光和开枪防卫之用。
从前面续建的小房子进去,可以看到里面是一道石板楼梯,沿梯进去后,一下子觉得楼里很宽敞。只见约80平方米的楼里,空空的只有四根1米×1米的方柱,进门左边是一道木楼梯,完全依托着方柱,空中竟搭起了两层楼板来,每层都是高达1米多的护栏,站在楼板上,就能透过墙上小孔了望和防卫。
▲ 顶部有天窗。
村民介绍说,在日军侵华期间,碉楼上就敲起锣警告全村,让村民赶紧疏散,到上世纪60年代召集全村开会也在此广播通知。
楼台只开很少窗供透光和开枪防卫之用。由于少窗,楼顶上就开了两个大天窗,光线透过天窗而入,竟有十分空灵的感觉。这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在广州是独一无二的。鹩哥楼是黄埔一带较高的古建筑,当年从这里就能将马冲河、新溪收入眼底。
文冲村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有人担心碉楼会被拆除,但这种担心现在看已经没必要了,因为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在文冲村改造中碉楼会原址保留并加以修缮。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4c8525940596002f2f668d92604572ec4159aacf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