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成立寻宝队 历时3年寻回镇祠之宝 仍有2件难以追回 乡村古董

邹克忠展示被盗香案、花瓶和香炉图片

12月25日,村民运回被盗的香案,放进祠堂

被盗的香案构件

省保单位邹氏祠堂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万经煌 文/摄)2015年12月25日,大冶市刘仁八镇三策村邹贵卿湾上千名村民聚集在邹氏宗祠门口,迎接他们的一件宝贝回家。

3年前,祠堂里一个汉白玉香案、一对花瓶、一个香炉被盗,历时3年后,香案被成功追回,而另外两件宝贝,至今下落不明。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大冶阳新等地发生过多起古石雕、门窗、牌匾等古董被盗事件,这些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风俗的“活化石”,各方如何保护,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古董被盗,村民自发成立寻宝队

2015年12月25日,刘仁八镇三策村邹贵卿湾祠堂里被盗的香案,顺利回家。(本报曾作报道)

这件宝贝的回家,离不开背后一群默默付出的功臣:该湾村民自发成立的寻宝队和广大村民。

让时间回到2012年12月26日。

那天清晨6点多,天刚蒙蒙亮,该湾村民邹序移突然发现,邹氏宗祠侧门虚掩着。他进去一看,祠堂神龛前的汉白玉香案及案上的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不翼而飞。

这几件东西,是村里的祖传宝贝,村民们赶紧报警。

邹氏宗祠是大冶有名的古建筑,2008年3月,宗祠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古建筑类)保护单位。而被盗的汉白玉香案距今有300多年,一直被视为祠堂的镇祠之宝。

接警后,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但由于地处偏僻,窃贼手段隐蔽,民警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祖传的宝贝丢了,村民们很心疼,他们很快作出了一个决定:成立寻宝队,一定要找到宝贝下落。当年,他们成立了一支由5人组成的寻宝队。

38岁的邹克忠,是寻宝队的“队长”。昨日,回想起寻宝的艰辛,他感慨万千。

“寻宝队”先后跑遍了湖北浙江北京等十几个省市大大小小二三十个文物交易场所,行程累计达上万公里。

为了节约经费,他们每到一地,住的都是便宜的宾馆,一般都是两人挤一张床,每到一个文物市场,他们采取大海捞针的方式,一个个摊位挨个去找。在浙江义乌文物市场,该文物市场规模庞大,他们一连找了整整4天。

“我们有时候不得已还演起了戏。”邹克忠笑着说,到了一个地方的文物市场,他们有时故意假扮成文物贩子,放出风声,说要高价收购石雕的香案;或者称来自湖北某地的农村,村里建祠堂,想买几个漂亮的石雕花瓶和香炉供奉在祖先面前。有时候,一些店主主动发来香案图片,他们仔细比对后发现不是,然后就借口推脱不买了。

这期间,村民们还多次你一百、我两百地筹资寻宝。3年间他们花费上十万元,还是一无所获。然而,村民们从未放弃。

好运终于在2015年眷顾了他们。

宝贝难追,村民悬赏3万元

2015年9月,该村村民邹海升到湖南永州零陵区打工时,碰上一家私人展览馆正在办展。进馆后他意外发现了3年前被盗的香案。

随后,他坐车赶回大冶老家,向寻宝队通知了这一好消息。第二天,寻宝队邹序纯、邹序好等人,马上赶到了当地,经当面确认,这件香案就是他们村里失踪已久的宝贝。

然而,追讨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展览馆的主人是当地知名的收藏家。大冶警方和当地警方介入后,村民们还面临一个法律难题,那就是证明此件展览的香案就是邹氏宗祠被盗的那件香案。

大冶市文物局很快也介入此事,他们翻出了2008年邹氏宗祠获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资料,里面的照片,记录了这个香案。

经联合湖北省有关文物专家现场鉴定,很快,一份权威的鉴定书出来了:两个香案为同一件,而且为国家二级文物。

12月23日,由大冶市政法委、公安局以及文物局组成的专班第四次前往永州,25日上午,香案安全回到大冶。

当天,三策村邹贵卿湾上千名村民守在祠堂门口,迎接他们的祖传宝贝回家。

“我们会保管好它,不会再让它丢失。”邹序纯说,村里将在祠堂里安排专人进行值守,同时,准备在祠堂安装监控设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虽然香案回家了,但一直参与寻宝的65岁村民邹序纯还是有些遗憾,他还惦记着仍然下落不明的香炉和花瓶。

“我们村的祖先在这里安居乐业,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老东西不能丢。”老人用手颤巍巍地指着照片介绍,原先香炉和一对花瓶,就摆放在香案上,村里每次在“邹氏祠堂”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都需要用到他们。这三件祖传的宝贝,有3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全村人的深厚感情。

刘仁八镇派出所教导员郑晓岚表示,该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只要有线索,警方将竭尽全力为村民追回失物。

“不管用多长时间,我们都要把他们追回来。”该村村民、寻宝队队长邹克忠说,他们村将悬赏3万元,对提供直接破案线索的人,一经查实有效,将给予1—3万元现金奖励。

民间文物,频频被盗隐忧不小

东楚晚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大冶、阳新等地发生过多起民间古董被盗案件,一些不发分子频频将黑手伸向这些散落民间的宝贝。

2015年2月10日,大冶市大箕铺镇方至畈村大六房湾,一村民家中一块清代祝寿牌匾被盗;

2011年11月10日,大冶市陈贵镇余洪村熊家湾中,该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一牌坊前的石雕被盗,被盗走的物品包括一对石雕大象和两根石门柱。

2011年8月31日大冶市大箕铺镇八流村吴志军家古民居中的6扇上百年历史的木雕窗被盗。

2011年7月9日,大冶市大箕铺镇方至畈村曹家六房湾子“大夫第”古民居内的7块老匾被盗。村民报警后,7块失踪的牌匾又莫名其妙被送回来。当地村民称估计文物盗贼在警方压力和舆论压力下,悄悄地将老匾送了回来。

2011年4月12日,大冶市大箕铺镇石应高村石应高湾祠堂门口一对石鼓被盗;5月10日,柯大兴村柯大兴湾一只祖传石狮被盗。

…………

而在同样有着古老历史的阳新县,民间文物被盗事件也是屡屡发生:

2015年3月22日,阳新县枫林镇大畈村西冲组,一个雕刻麒麟图案的古石雕被人偷走。

2013年3月16日,阳新县浮屠镇太屋村邓氏宗祠大门一对石狮抱鼓被盗;

2012年4月26日,阳新县龙港镇石角完全小学礼堂外东西两侧的一对石狮子被盗;

有报道显示,2005年,阳新县公安局组织了一次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整治行动,公处了4名文物犯罪分子,端掉了一个文物盗窃团伙。

…………

多方参与,“立体化”保护文物

大冶警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近年来,收藏热逐步上升,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民间的一些古文物和古董,采取非法手段进行骗购盗窃,获取利润,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类犯罪一般呈团伙作案方式,盗窃、运输、销赃一条龙,作案隐蔽,得手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将被盗物品出手转卖,历经多层交易,导致难以追踪。

东楚晚报记者走访发现,在黄石各县市区一些古民居和古祠堂,大多缺乏专人看管,而防盗措施也极为简单,很多地方都是加上一把锁,由铁将军把门,没有更多的防盗设施。

大冶警方表示,建议每件古董或者文物要做好登记建档工作,确保古董和文物有一个身份证,便于追查。古董的所在地和所有人,应该加强防控力度,提升防护手段,公安机关也会加大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

大冶文物局介绍,目前全市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20处,包括遗址、城址、墓葬、古建筑等,其中古建筑类有47处。一年全市的文物保护经费只有10万元,以省保单位“邹氏祠堂”举例,其能下拨的经费一年只有500余元,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那么,对这些一点办法也没有吗?应该还是有一些工作可以做的。

大冶市文物局局长余锦芳建议:第一,文物所在地和政府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要适当在配套保护经费上予以倾斜。

第二,做好古民居、古董、古文物的资料收集和保存,确保资料齐全,万一发生被盗可有据可查,对新发现的古董和古文物,要向文物部门及时汇报。

第三,私人拥有的古董、古物件,自身是第一责任人,如果经文物部门鉴定后,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可免费捐赠给文物部门进行保护;如果不想捐赠,则可以与文物部门签署托管协议,利用文物部门的专业馆藏条件进行保护。

相关链接

敦煌建三级文保网络

据中新社2012年9月20日电,敦煌市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开发,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39个文物保护管理小组,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70多名,负责200余处田野文物点的保护工作。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敦煌市共投入各项文物保护经费6100万元(不包括莫高窟),成立了敦煌市文物管理局、玉门关—汉长城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机构。同时,敦煌市还出台了《敦煌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文件。还新建敦煌博物馆新馆,吸引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了敦煌民俗博物馆阳关博物馆,重建了玉门关公路,修建了玉门关管理所。

山东公布“乡村记忆”

日照新闻网2015年5月28日消息,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了解到,山东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公布,包括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文化村落、街区,传统民居和乡村(社区)博物馆(传习所)在内,共有300处。

据了解,“乡村记忆工程”是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要保护的对象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如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和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上述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

Hash:c5c353395f5240f42401ac5ba229d6611be71bf4

声明:此文由 东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