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考古系16级考古实习实录

从落叶枯枝到盈满春芽,三月转瞬即逝。河南大学2016级考古学专业的23名同学分头赴安徽庐江丁家畈遗址与河南禹州阎寨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离开熟悉的学校,来到陌生的环境,经历一段充实的旅途。第一个月的时光在考古班的同学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安徽庐江丁家畈遗址

胡怡乐

从开始选择进行历史方向进行学习研究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一直存在一种疑问,类似勒高夫的《圣路易》所表达的,即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信息、史料,大部分根本不能称之为史实,我们只能处在无限接近于真实的道路上而永远无法到达终点,这是一个悲凉的现实。来了考古工地以后,我的目所及,手所触,脚所踏的一切,都和几千年前西周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让我觉得太真实,真实到魔幻,真实到不那么真实。在这里,几千年的时间被压缩成一本名为地层的书,而我们这些发掘者成了翻书的人,每打开一页,就能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休憩、居住、烹饪、娱乐所留下的痕迹。我常常在想,我手上捧的这些罐和鬲,几千年前也有一双同样的手捧着它,我看着它们的底部因为被火灼烧而产生的黑红色的印记,能听到木屑燃烧时的噼啪声,伴随着四溅的火星。

当几千年的世易时移,以最直白而残酷的方式横陈在眼前,我,一颗存在不过20载的尘埃,能暂时平静下来,面对庞大的时间,不受控于欲望、恐惧、虚荣、羞愧、内疚、自责,甚至快乐、甜蜜、热情,不执着自身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性,甚至不焦虑自我的存在有无价值,我鄙薄的灵魂会感到世界是一体的,人类与所有生物生生不息。

李爽

不知不觉实习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刚开始听说要实习,有忐忑,有惶恐,也有期待,对未知的迷茫一直都在我心里。而现在,实习一个多月了,规律的作息仿佛成了本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泥土中呼吸。最开心的莫过于认为我学到的一些理论得到了实践的证明,而不单单是我脑中的理论,第一次看到地层交界面,第一次可以自己判断地层,第一次发现遗迹,第一次使用手铲刮铲感受泥土的硬度,第一次画图,第一次整理资料……很多很多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让我对考古的认识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结方的时候有种想哭的冲动,好像两年多的学习第一次被落到了实处,不再那么空泛。实习还在继续,而我对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探方,充满了期待。

晋经昊

2019年3月4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安徽省合肥庐江县丁家畈遗址开启了实习之旅。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发掘也进入了整理阶段。经过刚开始的勘探,布方,接着开始了挖掘过程。严格按照“平剖结合,由早及晚”的发掘原则,对探方进行发掘,对于出土的陶片等遗物进行按层位收集,对于遗迹及时画图,发掘日记每天记录,晚上回来之后对于一天的发掘过程,进行总结,主动阅读发掘报告,大致了解挖掘遗址的情况,对于持续的发掘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应该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获得更多的实习收获。

上工路上

谭茜文

在一个月余的考古实习的日子里,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记下,以便更好地储存学到的知识,也为记录下与同窗共度的青葱岁月。本人及同学们跟随李溯源老师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附近的考古工地实习,初体验即是考古工地的艰苦,但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在与友人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也很快适应了工地的生活。李溯源老师本着教学与实践的原则,从勘探到布方再到发掘,及后续的书写工作日记和整理资料,均是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老师在一旁加以教学和指导。所以本人也熟悉了考古工作的基本流程,也掌握了一些发掘的基本方法。但因身体原因不能在工地继续实习,深表遗憾,但这段经历必使我毕生难忘。

邱雪

实习最大的体会便是——“人死如灯灭”。以前总觉着人的一生很长,长到可以挥霍、颓废。即使不停的犯错也没什么。但当那些穿越了千年而来的人和物都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当你触摸他们、体会他们的时候,才觉得人的一生很短,也很卑微。无论生前如何,终究一抔黄土。人是活的、生的动物。唯有把握现在,珍惜当下,才有意义。

戴飘飘

实习期间,我认为在考古工地上可以学到比课本的知识更实际的东西,从发掘到整理资料,我们都参与其中,田野考古不仅仅可以完善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不断锻炼我们与人交际的能力,我们如何和民工打交道,这也是一门重要的知识!在实习期间,也会看到许多人性的多面,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在我们实习期间也都会见到,实习可谓是已经踏入了半个社会。

考古课堂

冯琬云

考古实习已经过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看着自己从一个空有理论知识但毫无操作经验的考古小白成长为一个考古新人,心中激动的感觉难以形容。第一次布方、第一次发现灰坑、第一次刮壁、第一次划线……这许许多多的考古的“第一次”令人感到新奇以及成就感十足,每一铲的挖掘、每一片的陶片的出现、每一个大型遗迹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历史真实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历史不再是书籍文献上的文献,而是真实存在于某处的过去。

赵含润

已经在学校进行了两年的系统性的考古学学习,考试也能取得较不错的成绩,但我依然对正规的田野考古发掘充满了好奇。得益于这次学校组织的考古实习,我来到了安徽省合肥市丁家畈。在这里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发掘的目的是揭露此地的西周中晚期墩台遗址。刚来到工地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连在耕土层中发掘出一片碎瓷片,我都激动不已,跟同学开玩笑说这可是钧瓷碎片。发掘到西周文化层之后,陶片层出不穷,我也没有了最初土包子般的兴奋,冷静的用手铲小心的剔除陶片上的泥土,判断它的器型、陶质。考古实习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得愈发熟练,对考古的理解也更深刻。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实习机会。

李柳

夏天已经来了,考古实习也一个月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到田野,我好像第一次真正的融入自然,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从前慢。挖土 铲面 绘图 整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大爷大妈聊天就像家人一样。课堂上的东西生动了起来,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收获。生活也变得规律。田野工作是学习,也是生活。在土地里感受历史的厚度,在陶片中触摸先人的智慧。这一刻考古的意义可能就是感受历史,感受生活吧。

发掘记录

刘源扬

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每天都在感叹时间过得好慢,但突然回想起来,却惊觉时间过得真快。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享受着乡村的宁静,每天的工作看似无趣又辛苦,但其实丰富多彩且充实。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在这里变成了我们判断、决定的依据,一个个探方成了我们操练的演武场。虽然刮面刮到崩溃,画地层线画到眼花,发现遗迹画图测量手忙脚乱,但这就是考古人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呀!

彭珺彪

不知不觉从学校来到工地实习已经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经历了将两年的知识转换成经验,将抽象的技巧转化成实际的地层的过程。理性的说,因为初次接触的好奇而过于急躁,因为知识理解不透彻而错误判断,使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过程,在处理地层关系与遗迹现象上出现了太多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正处在了田野发掘的收尾阶段,进行着资料的整理,希望能更加细心,按照田野发掘的程序完成好田野发掘资料的整理,也期待着在下一个工地的田野发掘,希望能做的更好。

王俏

考古工地生活和考古课堂是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课堂是理论的传授和思想的碰撞。而工地则完全是手铲和探铲的天下,刮面,划线,掏灰坑,找遗迹。各种各样的工作填满了每一天的生活,晚上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完全没有了之前熬夜的心劲。除了工作,工地的环境也和学校完全不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隔壁的鸡叫倒是每天早上都能听到,离开嘈杂的城市,在安静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像退化到了古代的生活方式。

美拍时刻

吕国豪

实习已经一个月了,每天规律的生活使我像一个公务员,上工下工成为习惯,刮面划线成为习惯,虽然重复但并不枯燥,这里的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常常扮演好几个角色:拿着手铲铁锹的农民、手持相机无人机摄影师、铅笔尺子不离手的绘图技术员……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层地层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也许是灰坑,柱洞,也许挖的是寂寞…在这里,同学之间更加熟悉,师生更加理解,自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增长,更坚定了我学习考古的信心。

叶凯亮

在上大学以前我根本都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学考古这个专业,那个时候考古这两个字对我来说仍然很陌生,高中对历史感兴趣,大学选择了历史这个专业,在大二分流的时候,怀抱着对新事物的好奇,我选择了考古专业。经过了大二的理论学习,使我对考古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去了安徽一个工地学习,是安徽省考古所的,在那里初步了解了田野考古的实际工作。在今年的三月份,我正式开始了实习,也是在安徽。实践出真知,到了工地才发现原来划分地层也不是几条简简单单的线的事,在这里我时常遇到无法判断的地层线,经常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如何判断遗迹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我负责的探沟里,开始并没有辨认出城墙的遗迹,经过发掘,往下挖了两层才意识到这是个遗迹,这才赶紧进行记录绘图。如此种种问题,在工地上的实际工作不少发现,我也意识到自己只是接触考古这个专业的九牛一毛,远远无法支撑自己以后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学习。

工地萌宠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

乔龙飞

来到禹州阎寨实习工地已一月有余了,从初来时的紧张,到时不时的焦躁,再到如今的平淡,是手铲和时间帮我融入到这里。在这里,我每天都在学习,学着处理好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学着将书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学着去理解和感受真正的考古。我们每天都在探索着未知,每天都在重复着刮面,我享受着这点辛苦,并感觉到幸福。因为我与一群可爱的人儿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我们之间充满着爱与包容,对老师则有着无限的尊重与敬意。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继续留在这个行业,但我能肯定的是,这段日子将会是我人生中非常值得留恋与回忆的时光。

刘亚超

我们的实习目的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短短的几个月无法真正使两者结合,即使你在学校博览群书,但当你真正走进考古工地,面对面的观察那些可以用“五彩缤纷”来形容的土色时,还是会不知所措,这时的我们应该从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慢慢学习,尽快投入,规范操作;此外,即使犯了点错误并挨了两顿怼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当然脸皮薄一点,与他人有矛盾及时沟通,避免产生隔阂,好好与老师、同学以及工人相处;最后,最重要的事说三遍,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注意安全,不要做危险动作,同样地,注意护肤和防晒也是很重要的,哈哈。

工地美景

王选帅

每一种土都被自然加了密码,密码背后是先人们面对种种情形留下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平淡如水。无论古今,人们的生活也都是平常生活多一些,长久相似的生活留下的遗存或许也只是一点点痕迹,总是着眼于大事件,对小痕迹满不在乎,就不会真正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似乎在大多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只是解码者和传承者的角色,对于人类发展规律的探究少之又少,不知道是材料积累的还不够,还是没有深究“考古学的目的”。手铲下大地的脉动,讲述着一个宏大的故事,澎湃着自然的情怀。无论是考古还是其他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过是蓝色星球的给予。

刘一粟

从寒意未消的早春三月,到已有暑意的初夏,近两个月在禹州阎寨工地实习的经历,让我感触良多。刚来到工地,生活并无我想象的艰苦,大家也是其乐融融,充满了向往。在一段时间以内,日子是充实而快乐的,所以人们常讲“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确不难理解。之后不断反复的刮面,单调的生活,复杂的人事纠纷,渐渐磨去了内心的热情和耐心。是继续姑且下去,还是在这单调苦闷的重复中发现新的乐趣和动力,成为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看山还是山,实习并没有变,工地也没有变。在每一个阶段调整好自己,不忘初心,放下眼前的纷纷扰扰,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最后我们能得到什么。

上工路上

张旋

喔!我的朋友,你来刮刮这块软绵绵的土,像不像巧克力丝绒蛋糕?酷爱看看这些红烧土粒吧,像不像橘子味的石头糖?还有这绿水锈沙土,像不像海苔薄脆?咦,这些一层层白白的沉积是什么?是千层酥哦!手上握的,是手铲?刮锄?竹签绵刷?绘图纸?不不,那是削皮刀、丝刨、擀面和菜板啊!做考古就如烹小鲜,要恰到好处,精心伺候,才能做出口齿留香,丝丝入味的珍馐佳肴呢!舌尖上的考古,你值得拥有。朋友,要甜酱吗?酷爱品品这淤土,自助哟。

陈晟雨

自从3月5号以来,实习已经开始了一个多月。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古实习,因此所有经历都是新奇的。在实际开始考古发掘之后,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终于能够与实际结合起来,曾经晦涩的概念都变得生动具体。触摸四千年前的遗存,通过各种迹象来推想当时人们的生活,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我终于意识到什么是对遗址和遗迹的敬畏之心,也更能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所在了。

李葭萌

什么时候开始心中一紧?是数次冷漠应对后意识到生命力量的时候。我所触摸的长眠地下的人儿,曾同我如今一般拥抱世界,即使我们都渺小像尘埃,生而为人的共鸣值得珍惜珍重。正因如此,在这片被层层揭开的土地上,我们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在无数次质疑中徘徊而生。这期间有过如堕烟海,有过柳暗花明,更多是彼此鼓励,点滴成长。过去已经决定了在与不在,在历史长河中一探究竟,能选择的是来与不来。我们来了,愿初心依旧,祝未来可期。

阎寨男团

刘芳

在工地的门口有一小片油菜花,黄灿灿的,很漂亮。我们刚开始在工地进行工作的时候它们还没有这么高,不知不觉中,它们也长高了,我们也适应了工地生活。考古工作并不是神秘的代名词,恰恰相反,考古应该是用来解释神秘的,我们用考古的方法来解释地层遗迹遗址,重建那些曾经古人的日子。在工地中我们学习刮面,划线,辨别土质土色,也渐渐的接触其他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是在以往课堂中学不到的,摸不到的,看不到的。工地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不仅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还要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适应工地生活。

罗烁斌

考古实习转眼已过去一个月,心中感慨良多。刚来之时,我满怀着新鲜感和好奇感,练习用全站仪布方时还不忘用全站仪上的目镜偷偷窥视100米开外的选帅和一粟,或望望远处的麦野。等布好方除去耕土层并经历第一次刮面以后,付老师开始教我们辨认土质土色并划线,大伙愣愣的看着,一度怀疑自己是个色弱。不过大约经过一星期的练习,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工作,能较熟练地刮面、辨认土质土色、给遗物遗迹编号以及写探方日记了,这些在教室里很难真正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下田野才能深入理解,并进一步获取和积累工作经验。付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记得一次付老师早上刮面一刮刮了两个小时,结果下午上工时背疼,休息一会儿又接着刮面,老师刮着面,乔龙飞同学则用刮铲的柄给老师捶背,挺温暖的一幕。我们刮面时蹲久了也腰疼背疼或膝盖疼,不过看着刮完面后划的一道道线,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有‘一幅画’我画了十来天才画出来,没错--我给一个墓壁刮面划线用了十多天,每天鞋子里都能钻进一把土,洗袜子时搓到手软。这一个月早上也是挺冷的,麦苗上能见到白霜,我白嫩的小手也变得粗糙还皲裂了,也挺忙,不过我也忙中偷闲,和同学搞‘蛋壳陶竞赛’,看谁发现得多,不过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蛋壳陶太细了,细心者才能发现得多。虽然在工地工作较为辛苦,生活条件也没有多好,不过此中有足乐者,便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了。

土中作乐

实习让大家进一步认识考古、感悟考古。一路前行,青春你我相伴,让我们继续精彩!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

Hash:34d3e3df202e8c14e77ba86a41bd5708021bf59d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