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大地盛开旅游富民之花

奔流的千里乌江峡谷,

巍峨的白马仙女群山。

唐武德二年建县的武隆,就位于这莽莽苍苍的武陵山腹地。

这里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喀斯特地貌,80%的乡镇、75%的行政村都处在大山区、高山区和石山区之中。这里山高岭大、沟壑纵横、荒石遍布、土地瘦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环境恶劣。这里的人民长期受困于大山之间,过着“红苕洋芋包谷粑,半年糠菜半年粮。翻山越岭路难行,十个男人九光棍”的贫苦日子。“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提起武隆县,人人甩脑袋”……这些口头禅便是武隆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肩负使命,探索摆脱贫困之路

1949年,武隆解放之后,县委、县政府面对历史沉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现实,时刻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和初心,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战胜困难,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武隆这片古老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功解决了全县人民吃饭的问题,彻底结束了广大农民缺粮少穿的历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武隆县委、县政府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执政的理念,继续带领全县人民大打“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翻身仗。他们认为,境内虽然山高岭大、沟壑纵横,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秉赋,这里处处是青山秀水、雄崖、奇峰,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厚道善良,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山里乡间处处民风淳朴、民意和畅,大家有着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强烈的愿望,为“万众一心,改变穷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是,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利用优势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带领全县人民实现旅游富民,走上富裕幸福之路。

图:武隆县人民政府印发《芙蓉江旅游业开发若干优惠政策》

图:芙蓉

1993年春,地处芙蓉江畔的江口镇意外发现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的芙蓉洞后,立刻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他们认为昔日的穷山恶水间竟闺藏着如此瑰丽的“旅游明珠”,不正是发展旅游的“黄金资源”吗?旋即作出“旅游兴县”决定,精心制定发展计划,仅花半年时间,就做到了“当年发现、当年论证、当年规划、当年开发”。1994年5月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0余万元,让贫穷落后的武隆掘到了第一桶“旅游黄金”。

图:芙蓉洞——巨幕飞瀑

1998年,仙女山林场获批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武隆旅游再添新景,仙女山下的“天生三桥”、“白果地峡”也被揭去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秘面纱。

图:天生三桥景区

2007年6月,在第三十一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以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此,“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2012年以后,武隆全境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各乡镇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大打“民俗牌”、“特色牌”、“非遗牌”,开发景点,挖掘文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展乡村旅游,大兴旅游产业,发动贫困农户兴业态、卖产品、搞服务,吃上“旅游饭”,把“强村富民”落到实处。

2020年,来武隆的旅游客人达370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2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发展涉旅企业1000余家,涉旅商户8000余家,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4000余户,接待床位4.6万余张,直接带动10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近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从事旅游服务中摆脱了贫困,其中近1万名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石梁子上,谱写旅游富民的奇迹

人们常说,只要是仙女下凡的地方,笃定是风光旖旎之所在。可是,在武隆传说中仙女下凡的地方——昔日仙女山上的“石梁子”,却与想象中的境况大相径庭。这里到处是光秃秃的石亘石梁,乱七竖八的石槽石沟,狰狞险峻的石坡石林,狭窄如缝的石穴石凼。夹在其中的仅有一些稀稀拉拉的贫瘠地块,躲藏在东一处西一处石旮旯里。这里的人家,住的是黄土筑墙光线昏暗的瓦屋和“千根柱头落脚”的茅草窝棚。大人小孩一年四季经常穿的是烂衣薄裤和棕片缝制的蓑衣。寒冬腊月时,脚上还穿着用稻草编织的草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原住地老百姓贫穷的生活状况,被人们称为“神仙不落脚”、“鬼都不下蛋”的不毛之地。

图:仙女山最美公路

2003年,“石梁子”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仙女山镇的设立,这里成为仙女山旅游开发示范区的中心。距离此地10公里的国营仙女山林场,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园区内有30万亩茂密的原始森林,10万亩如诗如画的草原。在其东部雄奇险峻的“天生三桥”、景色绚丽的“梦幻谷”、爱情圣地“仙女湖”以及悬崖作围的“天坑寨子”等旅游景区和“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陆续开发并对外开放,每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猎奇、休闲度假。随后,县委、县政府又把以“石梁子”为中心的仙女山镇,打造成为“旅游度假之城、户外运动之城、生态环保之城”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石梁子”方圆14.2平方公里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旅游新城。四通八达的宽阔大街,绿荫掩隐的居民小区,一座座星罗棋布建筑风格各异的星级酒店、商贸小区,内涵丰富的各类主题公园艺术广场、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更增强了她的繁荣和魅力。

图:仙女山度假区新貌

崛起的“石梁子”,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并迅速带动着周边产业的发展。2005年以来附近有近1000余农户2600余人开始从事旅游服务相关产业,纷纷吃上“旅游饭”。他们有的开“农家山庄”、“星级宾馆”、“特色民宿”和“农家乐”,有的被招聘进旅游企业打工,有的从事旅游交通运输,有的开发旅游商品加工经营,有的白天在家务农,晚上到《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当演员,人人有事干,个个都发了“旅游财”。据仙女山街道截至2020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石梁子社区的401户居民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7户,100到500万元有285户,其余的年收入均在20万元左右。

图:《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剧照

和顺实践,发展旅游摘掉贫困帽

位于乌江峡谷左岸悬崖上的和顺镇打蕨和核桃两个村,地处海拔1300米的弹子山上, 被人们誉为挂在千仞绝壁上的“云端山庄”。这里朝看峡江日出,晚观漫天落霞,雨后云海翻腾更是美不胜收。在其山顶寺院坪上保存着一个一千五百年佛教胜地——“太阳寺”的遗址,周边还生长着10平方里的竹海,更有大唐公司兴建的规模宏大的风力发电站。2013年此地被开发为旅游度假区后,很快成为每年重庆主城、涪陵、武隆10余万游客观光游览、避暑纳凉、休闲康养的“世外桃源”。

图:打蕨村采风农家乐

2015年后,打蕨村和核桃村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把“旅游脱贫”作为重点,相继开发了“观赏乌江峡谷观光”、“拜谒寺院坪佛教胜地遗址”、“畅游千亩竹海”和“探秘寺院坪风力发电站”等游览项目,很快将这里打造成红红火火的旅游景区,同时带动了两个村100余户村民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星级宾馆”20余家,建起高山生态蔬菜基地14个,以及竹笋、蕨粉加工作坊5个,旅游产品电商店3个。其中,2012年,由残疾人张永红自主创业注册的“武隆县小张土特产经营部”淘宝网店,更是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经营方式,通过整合区域农特产品,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1315户贫困户打开销售农副产品的路子,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电商平台帮助3612人实现增收,带动本村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61150元。张永红以苦干实干巧执笔,争当时代重担的“排头兵”精神,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好人”、“重庆市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图:张永红电商

富民之花,盛开在千年古老苗寨

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的后坪土家族苗族乡是重庆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起“市、区、乡、村”四级联动指挥体系和“一办四组”工作专班模式,深化产业扶贫,指导实施“三万五园”特色产业,引进培育农业企业13家,实现每户有1至2个增收产业,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万元以上。同时,还大力推进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于2017年起,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来抓。后坪乡里的文凤村天池坝村民小组通过深入挖掘苗寨悠久历史、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开发了“苗王山”、“苗王阁”、“太阳湖”、“月亮湖”、“红色记忆”、“非遗传承”和“文化歌堂”等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动43户村民以自家房屋、土地、山林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一条生态脱贫精品示范带,很快成为武隆旅游的网红打卡热点。

图:后坪乡天池坝苗寨

寨子里的村民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喜人的前景,一个个都笑在脸上,乐在心里。当人们走进一户户吊脚楼里的小院,常能听到村民在商讨如何参与和依靠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商议着你家要开家什么样的门店,我家经营什么样的项目、推出哪些土特产或美食、加工哪些特色旅游商品等等。

在重庆主城当电器老板的潘军听说家乡热火朝天在开展旅游后,毅然放弃每年20万元的高薪收入回乡创业,并被村民选为“苗情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外务工近10年的罗开伦、杨世超、曾玉奉、罗元发、罗兴林、谭登益、杨世财等一批村民也陆续回到寨子。罗开伦开了“苗家长桌宴”餐厅,杨世超办起“喜洋洋”苗味糯米酒厂和“苗家咸蛋”作坊,谭登益利用家处寨门通道口和“太阳湖”畔的有利位置建了“苗乡山珍土货店”和“腊味烘烤店”,罗兴林与他人投资入股组建了“昌宸”金猪养殖公司,罗元发夫妻经营起“大众餐馆”,杨世财办起“苗家酸汤鱼馆”。原来准备外出打工的潘杰、潘金川兄弟,也毅然放弃了原本的打算,瞄准家乡旅游业兴起后的商机,请来师傅传授餐饮技艺,在寨子里开起一家“潘家特色小吃”食店。妻子去世多年的罗开全,在2018年加工旅游副食实现脱贫后,通过网上晒出家乡天池苗寨的秀丽风情和生活美景,很快得到贵州省毕节地区苗家姑娘蒋孟青的青睐。2019年5月中旬,小蒋千里迢迢来到苗寨与罗开全喜结连理。

2019年12月2日,天池坝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隆重召开股民大会,向40多户股民兑现了当年分红股金55万余元,不少人当场流下激动的热泪。72岁的老人刘衍银拿着3万元的土地房屋入股分红款喜孜孜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成为股份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今年能分到这么多的分红款,太感谢党的政策和旅游股份合作社啦!”群情振奋的股民们兴高采烈地把分红大会,开成了一个人人表决心,跟着党走富路奔小康的誓师大会。

岁月荏苒,天道酬勤。当年的武隆县,已升为武隆区。经过武隆区委、区政府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拼搏奋斗,已在贫穷落后的喀斯特山区闯出一条“发展旅游、造福群众”的新路,让昔日的“穷乡僻壤”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变成当之无愧的“旅游大区”、“旅游强区”,其旅游扶贫案例还两度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7年11月,武隆在全国首批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行列。2020年底,全区75个市级贫困村和5.5449万贫困人口全面落实了“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奋力拼搏几十载,穷乡蝶变换新颜。昭昭历史可以为此作证,壮美山河可以为此作证。

最后,小编推荐两个能让你

变得更优秀的公众号

↓↓↓

防疫小贴士

使用公筷、公勺,提倡自助餐或分餐制。

来 源:第 1眼

编 辑:邹梦雨 

初 审:罗 君

总值班:左三刚

总编辑:张 伟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的实际行动 部门镇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 【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档案】树叶训令

◆ 【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 | 第二集:思想解放 历史转折

◆ 【百年追梦人】一名“小村官”的为民“大情怀”

Hash:f9a63e7e96316bbd5f479bf65cf32f5327052f7c

声明:此文由 川渝本地消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