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一个梦境,成就了世界最大、最现代化的海上清真寺

北部丹吉尔沿着海岸南下,摩洛哥西海岸沿途的风光称不上壮丽,却是清新自然,蔚蓝的大西洋拍打着曲折的海岸,时而浅滩,时而断崖,绿地随着国土延伸,草木葱茏,与内陆东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大西洋的新娘

卡萨布兰卡又叫达尔贝达,是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的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城郊为富庶农业区,内陆腹地宽广,树木常青,气候宜人,二战时大量欧洲难民的逃离以这里为中转站,因此,卡萨布兰卡充满了欧洲风情,被西方人誉为“大西洋新娘”。

卡萨布兰卡的海湾天很蓝,远远就能看见高耸在海边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礼塔,西斜的太阳照亮建筑的一侧,展现刚毅的轮廓,从大西洋来的白云随着西风在塔尖飘过,清真寺气宇轩昂。

清真寺的海滨大道宽敞而整洁,是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夕阳西下的时候,面对宣礼塔,伴着海风,听着大海翻滚的涛声,在海边跑一圈,心旷神怡。

最早知道卡萨布兰卡是一部著名的《北非谍影》影片,小时候看过,情节已经不太清楚,大概是讲述二战时一对夫妻从欧洲到卡萨布兰卡中转到美国,所发生的情感纠结和惊心动魄反法西斯斗争。关键是,这部电影还是拍摄和上映于二战时期,这个里克酒吧现如今成为了游客首先到访的打卡点,一部电影也带红了这个小酒吧。

194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讨论了二战后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局和对轴心国作战问题,宣布同盟国将把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此次会议使得卡萨布兰卡名扬天下,成为世界名城之一。

站在清真寺的海滨看太阳从海湾古老的灯塔旁落下,余晖染红了整个天际,飞云滚滚而过,仿佛再现卡萨布兰卡过往云烟: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将其命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翻译同样是“白色的房子”,但意味就不一样了。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清真寺

据说已故国王哈桑二世在世的时候,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祖先乘风破浪从海上来到摩洛哥时的景象,使他萌生了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在水上为祖先建座清真寺的念头,他想让穆斯林信徒们来这里祈祷时,面对真主赐予的天空和海洋,緬怀祖先远征而来的丰功伟绩。

清真寺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一座清真寺,它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塔顶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两扇分别重达1100吨,3400平方米的雪松木活动顶棚,风和日丽的日子,顶棚可以在5分钟内完全打开,让阳光撒入神圣的祈祷大厅,举目眺望,只觉蓝天当空,脚踩水上,会有一种哈桑二世所说的那种空灵剔透和飘飘欲仙的曼妙感觉。

哈桑二世清真寺不仅向全世界的穆斯林敞开大门,也向游人免费开放。不过非穆斯林只有贵宾和经特别允许才能进入主体大殿内参观,而各国穆斯林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只是在进入大殿之前,门卫要对你“验明正身”。如果你想入内又不是穆斯林,那就先学会背诵几段《古兰经》。

我们等待的夜色终于来临,当清真寺的照明灯开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清真寺瞬间变得柔软,仿佛是由蔚蓝色的大西洋托向天空的一位绝世美人,美轮美奂。

从清真寺东西两侧和北面广场望去,防波堤外波涛汹涌,大西洋掀起的浪花飞出无数水珠,形成一幕幕高大的雾霭,弥漫在清真寺的周围,与游人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奇妙感受。

清真寺前方的宽阔广场可容纳8万人聚礼,周围还有宗教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附属机构,它是伊斯兰世界最西端的一座清真寺,也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清真寺之后,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大瑰宝。

Hash:203ed6715e24d1b8b7aa217c038a8c2e97554ef7

声明:此文由 南麂土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