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治黄成就篇丨岁月奔流 安澜永驻
文丨郭旭帆
文字编辑丨徐倩
美术编辑丨毛金晶
贯穿古今历史,滋养生灵万物的九曲黄河,亦是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旱涝灾害频发闻名于世的忧患之河。
漫长的历史时期,沿黄广大劳动人民为根除黄河水旱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谱写了一曲恢宏壮丽的长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黄河治理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为治理黄河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努力,创造了7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历史奇迹,黄河从“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山东河务局 提供
理念先行
科学引领洪水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据记载,1840年至1938年99年间,有66年发生洪水灾害,无一幸免都决口,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沿黄地区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苦难深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水患治理。1952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视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防汛工作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并多次对治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考察黄河,并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沿黄群众大修堤 垦利河务局 提供
沿着时光足迹,探寻黄河防洪指导方针的发展脉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宽河固堤”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蓄水拦沙”,再到目前“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拦、调、排、放、挖”处理泥沙,“稳定主槽、宽河固堤、调水调沙、政策补偿”措施不断完善……黄河洪水管理及理念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科技进步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了长足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并于1962年、1983年、1996年先后3次对机构进行调整,主要负责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工作。2007年,国家防总批准成立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将黄河防总的防汛任务扩展到上游,并增加了抗旱职能,防汛抗旱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防汛抗旱理念也在不断进步。2003年,全国防办主任会议确定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思路。2014年,国务院批复《黄河防御洪水方案》;2015年,国家防总批复《黄河洪水调度方案》。这两个方案,充分考虑洪水泥沙自然规律、黄河工程体系现状、流域经济社会状况等因素,体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泥沙转变的防汛管理新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对黄河洪水、泥沙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防汛管理中日益凸显。2013年,由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的《黄河下游滩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解决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和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这为做好新时期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总依据、总遵循。
工程措施
打造防汛“钢筋铁骨”
防洪保安,工程措施永远是最基础且行之有效的。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沿黄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治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改变黄河防洪工程羸弱、隐患众多的局面,战胜了历次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以及“96·8”洪水、2003年秋汛和2012年流域性洪水,确保了大堤不决口,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目前,黄河中下游已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打造了“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了支流沁河河口村、伊河陆浑、洛河故县等水库。70年来,黄河下游先后进行4次堤防加高培厚。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委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对河口进行了治理,共加固堤防1371.1千米,整治险工147处、坝垛5400多道,建设控导护滩工程234处、坝垛5300多道;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可将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削减至22600立方米每秒,并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
小浪底水利枢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上中游地区沿河一些城市防汛问题逐渐凸显。为此,黄委在黄河上游河段打造“上控下排”的防洪(凌)工程体系,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按照黄河洪水调度方案,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后,可使兰州断面5年、10年、百年一遇洪峰流量分别削减到3790、5050、6260立方米每秒;修建干流堤防工程,其中甘肃兰州城市河段堤防长76.0千米、宁夏河段堤防长448.1千米、内蒙古河段堤防长985.6千米。
宁夏青铜峡段标准化堤防 孟砚珉 摄
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以来,通过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运用,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1960年9月至1970年6月的近10年之内,由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及改建工程的逐步投入运用,黄河下游艾山以上河段河道基本没有淤积抬高。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至2015年底,黄委共进行了19次以小浪底水库为主导的几种模式的调水调沙运用,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黄河下游河道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每秒,中水河槽塑造及维持得以实现。
黄委积极探索防洪调度模式,洪水资源化管理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多赢目标。2014年,黄委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故县水库汛限水位动态试验,水位达历史最高蓄水位536.57米。2016年、2017年前汛期开展了2次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验,增蓄水量近20亿立方米,为流域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跨流域抗旱调水储备了水源。
多措并举
筑牢现代化抗洪防线
防汛抗旱工作事关民生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非同寻常、责任极其重大。
黄委以责任意识为红线,不断筑牢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黄河防汛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督促各地积极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建设,进一强细化量化各级政府责任人、行政责任人、部门责任人、管理责任人以及技术责任人的防汛责任,并在主流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梳理完成黄河防总办公室成员防汛责任清单,完善黄委内部大洪水工作机制;加强对防汛行政责任人尤其是新履职责任人的培训,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水平和应急抢险处置能力。
无人机助力河势勘测 王雅娴 摄
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多类型、全方位的黄河防洪预案体系初步建立。黄委统筹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水库河道减淤,修订完善黄河中下游洪水调度方案和龙羊峡、刘家峡洪水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进一步修订重要水库、重点支流防汛预案。各级进一步修订完善水情测报、工程抢险、滩区运用、迁安救护、通信保障、物资供应等专项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黄河流域各类水文站点仅有200余处。随着国家对水文站网的建设投入加大,黄河水情站网快速发展。目前,全流域已经建设各类雨量、水位、流量、水质等水文站点6000余处,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基本实现了无线报汛和计算机网络报汛,黄河水情报汛30分钟到报率一直保持在95%的高水准。黄河水文部门不断完善水雨情预报技术手段,引进了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开发了“天眼”应用系统,通过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学模型预报等技术手段结合,对汛期降雨洪水和凌汛期气温进行预报,降雨洪水预报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文职工测流 曹知真 摄
黄河防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先进实用、开放扩展”的建设理念,黄委初步建成了黄河防汛计算机广域网、水雨情采集体系、现代化防汛决策支持等系统;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下游防洪保护区、下游滩区、小北干流滩区和东平湖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开发建设了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洪水风险图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为洪水期间滩区迁安救护工作开展提供了翔实的地理信息资料。
滨城河务局信息化防汛指挥部试点 滨城河务局 提供
70年来,“确保汛期黄河安澜”是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共同目标。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落实在建工程度汛措施,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各省(区)的通力协作之下,黄河流域防汛安全得以保障。
抢险演练 肖东庆 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是黄河防汛抢险救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历来承担着急、难、险、重的抗洪抢险任务。70年来,军地协同、团结抗洪,共同筑牢了黄河防汛“钢铁防线”。
END
Hash:bcb0f59c7ca8c8aea8d89115e7f69c5cdc04e2af
声明:此文由 黄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