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变良田贵德治黄造福百姓
滩涂变良田贵德治黄造福百姓
治黄造田让二连村发生巨变。摄影:邓建青
青海乡趣网讯 6月19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暨“沿着高速看青海”采访团,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在黄河北岸眺望万亩良田;在二连村看到治黄造田让昔日困难村变成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随着采访的深入,贵德县35年前那段治黄造田的历史景象也重新浮现在眼前。
碑文铭刻历史记忆
在贵德黄河北岸的瞭望台耸立着治黄造田纪念碑,碑文刻书:滔滔黄河,滚滚东流,穿龙羊峡,入贵德境,出松巴峡,流程76.8公里。千百年来,这片丰裕的土地恩泽养育了两岸各族人民。但是,黄河流经尼那滩至阿什贡34公里流域内,河道宽浅,流速平缓,河床游移不定,分叉散乱,沙洲广布其间。每遇洪峰,毁岸断道,吞噬良田,贻害农民。故通过工程措施,束管河床,治乱归顺,开发农田,消弭河患是几代贵德人梦寐以求的祈愿。
历时四个春秋,投工270万个工日,耗资2435.9万元。共筑堤七段20.16公里;干支斗渠209条,124公里;提灌站8座,渠系建筑物562座;开恳黄河滩地24763亩。1990年年底,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按设计要求全部告竣,投入营运。
贵德县治黄造田工程集治河、防洪、灌溉、治涝为一体,其耗资之巨,工程规模之大,投入机械及劳力之多,堪称贵德水利建设之最。
回忆治黄造田仍豪情满怀
“1986年3月,龙羊峡水电站公告将于当年10月截流蓄水。贵德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审时度势,遂向省政府呈报治黄造田工程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1986年11月,修筑河堤、灌渠系配套、治黄造田工程全线开工。在施工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参战’人员挥镐扬锨,用手扶拖拉机、人力车拉,背篼背,小毛驴驮,从尼那滩的山根取土填河造田。全县干部、职工、各族群众冬冒酷寒,夏顶烈日,为丰泽后世之工程出力流汗。其浩大声势,苦干精神,为贵德亘古所无。”今年74岁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才成,回忆起那段历史仍豪情满怀。
刘才成说,大史家村地少人多,1987年至1988年间,他和村民一起在红柳滩筑石笼、围堤坝,取土造田。仅一年时间就造田580亩,修建鱼塘68亩,造林300亩。次年造田产粮达到27万公斤,产鱼250公斤,村民们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随后乘着治黄造田的东风,刘才成带领村民搞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庭院经济,在全村各族群众艰苦创业下,大史家村不仅成了产粮大村,而且走上了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村经济走在全县村级经济发展的前列。乡亲们用双手绿化家园。到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0.5%,并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千佳村”称号。
二连村发生巨变
走进尕让乡二连村,满眼都是绿色,家家户户是气派的二层小楼,村容村貌整洁。距离村文化广场不远处的一条巷道内,一台压路机正在对刚刚铺设的柏油路压实作业。“我们村里都铺上柏油路了,村子更气派了,走路也更舒坦了,实话好。”村民兴致勃勃围观时都在谈论村子的大变化。
走到二连村乡野田园观赏区、湿地生态休闲区,更是眼前一亮,满眼的绿色连绵至黄河岸边,风景极美,游客也很多。
二连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玉告诉记者,当年的治黄造田让二连村耕地总面积增加到1617亩,水域面积750亩。贵德黄河两岸生态环境也极大改善,黄河湿地和生态资源为二连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此良机,二连村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发家致富的新路子,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466元。
“如今,村民的干劲更足了。乡村旅游项目‘三区、三园、三营地’,即‘乡村民俗体验区、乡野田园观赏区、湿地生态休闲区’‘优质果品示范采摘园、花卉观赏园、蔬菜采摘园’‘水上娱乐营地、自驾游活动营地、休闲垂钓营地’,正在有条不紊实施中。”刘文玉信心满满地说,“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准备大干一番,努力把二连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贵德治黄造福百姓,滩涂变良田,幸福之帆已经起航。(作者:邓建青)
Hash:4117f4d9c654f5148ff496e0e0f91dbfa2b665dc
声明:此文由 你知我知交通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