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被人遗忘古代科技文明之石灰窑

说起石灰窑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感觉这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不然石灰窑是宁德传统的技艺那些石灰窑都是开在山坡旁的,找一个土坡挖进去十来米深,六七米宽,用砖头或者块石砌一个炉,上面做堆料池,再盖一个防雨棚,一个石灰窑就建好了,有的做得好一点的和做碗的瓷窖差不多拿料一般都是在大潮后,海边收完海蛎,剩下来的海蛎壳,等晒得比较干的再挑回来烧。

烧制海蛎壳石灰的燃料最早用木炭,后来也开始用散煤。海蛎壳和煤炭装入石灰窑,先烧热大概半小时后,再加一次煤,再燔烧将近1小时后,可以看到炉膛中的海蛎壳已经基本灰化,经冷却后,卸出窑外,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粗灰倒上灰筛,筛去残壳渣,便得到洁白如雪,细腻如面粉的成品石灰。

由于这种传统的露天式石灰窖,工艺原始粗放、耗能高、投入产出比率低,往往上百斤的海蛎壳、消耗大量煤炭才能烧制五十斤左右的石灰。更严重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生产人员的人身健康也造成严重损害。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石灰在建筑中的应用,“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在石桥建筑史中记载,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筑石桥,凝固后与花岗石一样坚固。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筑物非常坚硬,还有韧性,用铁镐刨时会迸发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药才能炸开。

古时在修筑城墙中,以条石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用石灰作胶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则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结顶,非常坚固,常用于修补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将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矾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的作法,其粘结性极高,有的强度甚至超过了现代水泥砂浆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内容来源:天工开物宁文宁德城市资讯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Hash:5d58145036fc5d6efac888060725f85b0664e2ac

声明:此文由 宁德城市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