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礼泉县村名历史渊源特点 (上)//王宁献

| 第1002期|

(高林杰摄影

村名即是村落的称谓,是某个村落的文字表达符号。村落是人类祖祖辈辈从事生产、生活和繁衍生息的地方,村名的由来颇具深厚的历史渊源。一般说,村名的由来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等影响,内含村落形成、发展、演化特征和分布特征。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崖、塬、沟、岭、河、洼、坡等,社会人文因素包括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同样在这诸多因素的丰富内涵中平添了村名多姿多彩的无限魅力。礼泉县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境内自然村的村名承载着礼泉民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历史,讲述着昔日村落发展的历史故事。

一、古村落遗址,留下了先民深深的印迹

礼泉县最早的村落始于何时?据《礼泉文物志》载,从1958年至2004年,境内先后发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秦、汉、唐古村落遗址29处。其中,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遗址——宁家遗址被专家鉴定为礼泉“半坡”。宁家遗址位于建陵镇宁家村和山王村之间。1981年发掘出土有石斧一件,陶器有尖底瓶、小口细颈壶、直口尖底瓶、圆底钵、罐等文物,经考古工作者对宁家遗址及出土文物鉴定判断,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民和西安半坡遗址(西安半坡村)、河姆渡(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原始先民一样,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事农牧生产,繁衍生息。宁家遗址即原始社会晚期的原始聚落,是礼泉境内最早的村落。其后的商、周、秦、汉、唐古村落遗址,证明了礼泉村落历史演变特征,分别留下了先民们在不同时期的深深印迹和古文化遗存。

(赵晓萍摄影)

二、民族矛盾融合,促进了村落的形成

从西周算起,礼泉县治大约经历了1700多年。周、秦、汉、隋、唐均建都于长安咸阳。这些朝代的更替都是在剧烈的民族战火中实现的,而战争带来了破坏,带来了平民的灾难,但也促进了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的都是民族的融合。礼泉作为畿辅重地,同京都周围的所有地区一样,先后迁来了北方少数民族各阶层大量人口,促进了少数民族聚落的形成。西周时此地名曰“焦获”。周朝兴起于渭河中游黄土高原,周都北接猃狁。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猃狁或许就是犬戎,后称匈奴,是北方少数民族。猃狁在周穆公以后,逐渐强大,经常南下向周都城侵袭。《诗经.小雅.六月》云:“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就是说,猃狁真不自量,到焦获来扩张。侵镐及镐京北方,一直到了泾阳(泾河之北岸)。由此可见,焦获当时曾是周京畿北边的边防重地。为了避免北方戎狄的侵袭,周曾先后迁都豳(今彬县旬邑地)、周原(今岐山)、丰镐(今长安马王村附近)镐京(今长安斗门镇附近)。《史记.匈奴传》记载:“申侯怒而与犬戎攻杀幽王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说明当时焦获域内居有犬戎族”。秦始皇横扫天下,统一六国后改焦获为谷口,县治在今北屯附近。汉朝时,西域温宿国人内附,就定居于礼泉的温宿岭(今五峰山一带)。《陕西名胜志》说,“温宿岭在其处,汉温宿国人内附,牧饮于此。”《长安志》载,“礼泉温宿岭在县北,汉时温宿国(今新疆温宿县)人居此地牧园……”。三国.魏(220-265)司马懿抚慰关中,罢云阳县设抚夷护军,今礼泉县北部属其辖区。抚夷护军即为安抚少数民族,加强边防而专门设置的兼军、政双重职能的机构。曹魏正始元年(240)郭淮徙氐人三千,定居关中,本境亦有落户者。建元十六年(380)苻坚将氐族人分三原、九嵕等地,共15万户,散居各镇。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在谷口设宁夷县。单从县名字面意思,说明当时这里曾居住有少数民族部落。北魏时,鲜卑族慕容裘投魏,鲜卑语称“归义”(投诚起义之意)曰“豆卢”。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姓氏,慕容部赐姓豆卢。现在礼泉建陵、叱干两镇的南北豆卢村一带,就是当年复姓豆卢的鲜卑族氏聚居的地方。

隋朝建立,定都长安后,隋文帝采取“薄赋役,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的治国之道,二十年后,全国出现了“库藏皆满”、“户口岁增”的升平气象。开皇十八年(598)改北周时宁夷县为醴泉县。仁寿元年(601)北方突厥男女9万人迁于塞内。据《隋书.地理志》载,京畿地区的村落一反北朝时期的衰败之势,而转入迅速发展时期。今礼泉县昭陵乡的纥突村(现名胡度村)、叱干镇的叱干(复姓),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人聚居的地方。

唐王朝建立后,高宗高瞻远瞩,敞开荡荡胸襟结四海宾朋。太宗皇帝确立了“自古皆贵中华,累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外交理念,开国之时,任用很多少数民族将领。其中突厥族的阿史那忠太宗皇帝就很器重,封为薛国公,曾卫皇宫四十多年,尚唐室女,被招为郡马,唐王又赐他国姓——李。同时,开辟丝绸之路,续写驼铃声声,绵延“协和万邦”的华章巨篇。史载,当时与唐王朝友好往来的国家达300多个,囊括中亚和东亚辽阔的土地。礼泉县史德镇就是初唐名将突厥族阿史得览的封地。阿史村(现名莫耳村)就是其后裔居住的地方。还有史坊村、史都村等都与唐名将突厥族阿史得览有关。礼泉县北屯史家村是唐初突厥特勤史大奈(封窦国公)居此地而得名。从2015年这次编写村名志所征集的资料统计分析,唐时本县境内有大小规模不等的村约100个左右。这100个左右的村,基本上都分布在境内泔河以北、泾河以南广大地区。这些村名的渊源特点分别在这次编撰将要出版的《礼泉地名志》中已述,这里不复记。

三、社会管理区划的更替形成一些区划村名

从西周起,我国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框架已开始形成。据《周礼》记载,西周确立了村落管理什伍之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皆有长”。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制定法令:“令民为什伍。”……“将民户按什伍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什伍里制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秦、汉、隋、唐、宋、元各时期均有所发展。明代的基层组织主要有里甲和保甲,其中,乡、里、都、图、保、村、区、社等名目繁多的称谓都有。清代沿袭明代保甲制。清世祖入关,颁有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其州县城乡千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家立一保长,户给印牌,出其姓名丁口,查究逃人,维护治安。《陕西通志》载,“保甲编造立法宜化散为整地,南北山烟户畸零,不成村落,或三家聚于一处,或两家零于一处,皆依山结弟,势难分堡分里,拟将此某户口或三村编为一牌,或两村编为一牌,均附入就近大镇村市,归某里某甲长稽查以归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从什伍里制到保甲制。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更替演化形成了礼泉境内许多村名。比如:南坊镇的东伍什、西伍什、北牌、南牌、东牌、大牌、小牌、东里。城关镇的张里村、钞里村、马里村、张什村等村名都保留有古时社会管理区划更替的印迹。

(赵晓萍摄影)

作者简介

王宁献,礼泉县石潭镇车家村人,中共礼泉县委农工部原部长。

编辑︱赵晓萍

审稿︱洪雄利

大赛征稿启事

参赛散文必须原创并且是首发作品;字数不超过2500字

Hash:a68b6f4be6ec75ec70be1a176b20f7f1671d3231

声明:此文由 壮美昭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