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宁氏“家庙”记

清代乾隆年间,镶白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宁安,为满洲包衣佐领(管领),时任驻防围场鹰手三旗笔帖式,因受王公差派往驻热河。盖携妻带子,于时初落成的济尔哈朗图行宫附近山林中行围狩猎,管理鹰手,年呈鸡鹿。遂在今所谓旧屯满族北部山区天鼓山脚下之大林沟落户而居,时从滦河北岸到济尔哈朗图行宫山场皆为鹰户圈地,为木兰围场御道、行宫重要的皇家围猎之区。

历乾隆,经嘉庆,及待道光年间,始迁祖宁安家族多以“宁”为名,又因满洲不称姓氏,仅称名讳,故使当地杂居民众以为“宁家”,便始冠汉姓“宁”也。道光年间,京都皇室王公对鹰手削减,加之木兰围场渐渐荒芜,遂折俸银,置田产地亩,合并封地,成一大户氏族,从滦河沿岸乃至北部山区多有“宁氏田产”。

遥想,康乾盛世之时,清帝跋扈,木兰秋狝,万众随从,御道皇庄,征用马车以为运送车乘,秋围过后,车马复归庄头,分给庄丁以为耕种所使。鹰户亦然,每逢秋围,随扈所需之猎鹰、猎犬,除少量自京鹰犬处拨给,多数皆是驻防鹰手三旗所供。时沿滦河之地为驻防重镇,鹰手三旗依制,类似庄头大院,设有鹰手三旗千总府于此,盖伊尔根觉罗宁氏千总亦复如是。

盛世已远,鹰户削减,鹰手三旗虽于旧屯形成方门王宁崔尹何郑等满洲氏族,但多就地为民,耕猎为生,满汉蒙杂居一处,形成了最早的庄屯村寨雏形。满洲信仰萨满崇信祖先,又融合北方汉族民间信仰,故于旧屯等地有“佛托妈妈”之讹变“子孙娘娘”庙、氏族家庙(多与九神庙合一)广为分布,几乎一村一庙。

谨记,清代旧屯石门沟有一座俗称“九神庙”的满洲“家庙”,初始为王氏所建。王氏乃宁氏之佃户,佃租石门沟有年,该庙建于嘉庆道光间与石门沟老井(老井毁于2011年开矿修路)应为同一时期所造之物。

光绪年间,宁氏二门宁魁一支没落,无地可居,依千总之意,迁居石门沟时,此地便有“九神庙”及古井。及待王氏迁走,宁氏族人由“祥爷”主持,将该九神庙复建修缮,并塑造了十三尊神像,替代了木牌。据老人记忆,十三尊神像皆是内含铜钱累叠塑铸而成,每尊体量半肘高,非常之重,神像部分毁于四青时代,部分被族人藏于深山古洞之中,有云在梨树沟獾子洞,有云在窑沟里鸽子窝,至今不知下落。

重修塑像之九神庙,被宁氏一族视为“家庙”,每有族人去世皆于此庙前“报庙”、“祭祀”、“祈愿”等,庙虽荡然无存,此俗却延续至今。据口传,庙宇体量不大,为三开间青砖琉璃瓦小房,庙中所供神像有东墙“关帝(俗称老爷)”,西墙“观音(俗称娘娘)”、正北墙所供为“龙王”、“马王”、“牛王”、“苗王”、“虫王”、“山神”、“土地”、“五道”、“火神”、“阎君”、“鬼判”等十三尊神像,其中以老爷、娘娘、龙王三尊体量略大,其余诸尊体量略小不足半肘。佛道萨满神祇混杂一起,也充分反映了满洲族人的多元文化信仰

四青之后,庙宇被毁,遗留下来部分琉璃残物,有族人于庙宇西北部一巨石上搭了一个俗称“缸圈”的仙庙(胡黄常蟒),为旧时萨满(察玛)所祭祀之地,据说此石上有一簇名麻密枝子(小叶鼠李)的树丛,逢夏便有黄色大蛇盘踞其上,名黄乌梢。现今庙宇遗址前面的一小块地还被叫做“庙前”,谈起“缸圈”都为老人禁忌,更多叹息那些重金塑造的“叠钱”神像,不知所踪,永为传奇记之。

题外:复建满族家庙之必要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民俗记忆的激活,满族族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荣誉感得到了文化自信心,经济条件的转好,民族文化弘扬的渴望,成为满族人民建立博物馆式家庙的一个原动力。

以满族宁氏家庙为例,如果复建成功,不仅是满族的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满族的民族象征、文化符号和满族族人的精神家园。在承德地区满族族文化复兴与建构的过程中,满族宁氏家庙既可以作为民俗文化展演的舞台,又可以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功能。为旧屯满族乡旅游扶贫提供一条出路,也为承德乡村民俗旅游创造一个焦点。

一、满族家庙――满族民俗文化之载体

满族宁氏家庙,又称九神庙,如前文所述,是满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例证,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展演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着日渐式微甚至濒临消失的危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众多少数民族的当务之急。在承德满族文化的复兴中,皇家文化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民间的满族氏族民俗文化展演却尚属空白,满族宁氏家庙的复建显得尤为重要和顺理成章。加之近年来,满族宁氏家庙的遗址村落,即将全面搬迁,土地即将转空,配合当地自然风景资源打造满族鹰猎文化、满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旅游条件已初显可能。

1)围场驻防历史,唤起民族记忆

清代自顺治以来便发生了多次热河驻防,满族人大量涌入承德地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木兰围场、乃至御道行宫带都是此时渐次形成的。特别是乾隆十八年的京旗派驻热河、围场,更使大量旗人、满族人落户承德地区。满族宁氏家庙,便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才有了建筑的契机,热河驻防、围场驻防,改写了承德的历史,也丰富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承德满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家庙则成了满族民俗文化在承德地区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补充了承德皇家文化,使之完整。为了纪念京旗驻防热河,各地的驻防满族,特别是把农历五月十三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称之为“老爷诞”。

所谓“老爷诞”即是关帝的诞辰,也称为雨节日。满族入关以来渐次形成了“关公信仰”,有些地区将关公视作“章嘉古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关公曾在张佳城显圣帮助过“罕王”努尔哈赤,而信仰,敬为家族守护神。一说章嘉活佛是清代帝王的国师,所以将章嘉活佛的护法-关圣帝即藏文的“嘉钦滚布”视作古佛供养,也是家族守护神的意义。总而言之,满族氏族普遍将关公视作家神供养,宁氏家庙中也是将“关老爷”视作家族守护者,并以其圣诞为重要的祭祀节日。

“老爷诞”,充分体现了满族人驻防热河、迁居热河后的信仰融合,并隐性的记录了由“狩猎”转“农耕”的满族氏族记忆,因为并将“家庙祭”与“老爷诞”重合,并视作“雨节”,同时祭祀“龙王”以望丰收,祭祀“娘娘”以期人丁兴旺,并诸合计十三尊之多。

满族家庙是满族人驻防热河、迁居热河,因地制宜、地俗融合的历史积淀,象征着满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是满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符号,也是满族文化艺术中的永恒主题。对迁驻热河的祖先的缅怀、对“家庙祭”的纪念是满族人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满族宁氏家庙则是京旗驻防热河、开发热河、建设热河的历史记忆和民间标识性建筑之一。

2)保存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

满族宁氏家庙的复建,必将再现民族文化,突出文化差异,对阐释和建构民族文化有着独特意义。满族家庙是满族文化保存和复现的实物载体,也将是以满族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展示了满族的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居住场景、传统婚俗等主要方面。我国的满族人口众多,为第二大少数民族,河北承德地区又是历史以来的满族主要聚居区,特别是新满族人的园地,虽然经历更迭、动乱,以及浩浩汤汤的历史变迁,却保持着很高的民族认同感、家族荣誉感。究其原因,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关键,而对满族家庙的复建,将不仅成为一个建筑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区分民族差异的标志。

3)展演节日仪式,维系民族情感

作为历史上满族民间祭祀崇祖等各项主要仪式的载体,满族宁氏家庙对承德地区满族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农历五月十三的“满族家庙祭”是满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也是满族民族文化主要的象征符号,更是满蒙汉多民族融合的一个象征主义标志,“满族家庙祭”的纪念活动是满族民间最重要的民族活动。虽然家庙不复,但习俗却延续至今。

承德满族宁氏家庙的复建,必将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建筑符号之一,满族家庙被赋予了满族崇祖孝顺、敬天爱人的象征意义,不仅会凝聚承德满族宁氏,也可以扩展到其他姓氏的满族民众,对自己的家族记忆、民族历史的追溯,民族文化的重塑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也可以扩大化,成为承德地区满族的民俗情感的凝聚之地。

满族宁氏家庙的复建,在满族文化保存、传承、复兴与建构的过程中,必将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满族宁氏家庙成为历史遗迹,但在当地族人心中遗存不灭,是民族民俗的宗教场所,和新满族民族情感的寄托和民俗形成的历史载体。如果具缘,可以复建,不仅可以成为旧屯乃至承德地区满族家庙的一个活样板,也是满族民俗节日的重要舞台,更可以成为旅游扶贫、文化开发旧屯满族乡北部山区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资产。

附:曼珠尚德堂倡建文(讨论稿)

满洲立族以来,考源出自圣尊曼珠,后誉为吉祥满族,盖满洲族与文殊菩萨有甚深因缘,特藏地喇嘛达赖、班禅等大师皆恭为文殊大皇帝,故热河离宫不远,建有殊像寺谓之乾隆家庙,此满人家庙之始也,又舍邸为寺如雍和宫,今成北方佛教之圣地。辽宁蒲河村爱新觉罗肇氏家庙亦为之遗绪也。复有乾隆二十一年,广州“妙吉祥室”又名“观音楼”,乃驻防八旗各旗筹建一间,合为八间之全族家庙也。

满族古来信仰万物皆灵之萨满,有崇信“祖爷”之祖先习俗,清代以来更复信仰佛教,尤其信仰三大士,即华严大士-释迦牟尼佛、南海大士-观世音菩萨、伽蓝(彰嘉)大士-关圣帝君,以期家族具足佛之智慧、菩萨之慈悲、关公之忠义。祖先和佛教并行供养于满族氏族家庙或家庭之中是满族家祭的特色。

承德满族宁氏,肇于明末建州苏克素浒部嘉木瑚城,祖为女真萨满、巴图鲁穆通阿,详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镶白旗伊尔根觉罗那木占巴彦六世孙宁安之后裔也。族内自清前便人才辈出,及至肇起辽东,定鼎燕京,则有大清第一额驸噶哈善哈斯虎、陵寝翼长纳齐布、内务府大总管瑚密赛、慎刑司郎中萨毕汉等,特宁安以笔帖式载于史记,乾隆初年迁住承德,落户大林沟。家族繁衍,已经传续十四世,如从远祖穆通阿起,二十二世,五百年矣。

适逢盛世,家道昌隆,修订宗谱,尊立堂号,鼓舞后世,传誉将来。特今文化立国,孝德传家,鼓励民俗,保护特色。故建议族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复祖茔碑,建祭祀祠。依古建制,满族家庙,大似佛堂,追思悠远,利乐乡邻,不必拟古,可开新风,企望建立博物馆式“文殊尚德堂”一座,永为饶益。

Hash:f92ddcb2c84db3194ecda1877bd670b1ef4fca5c

声明:此文由 承德满族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