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太白庙漫谈(二、三)

通渭总商会每天推送通渭本土文化、生活资讯、同城活动、美食探店、吃喝玩乐、旅游信息、搞笑视频等优质内容。做通渭人最喜爱的本地微信平台。想要了解通渭最新动态,请关注通渭总商会。

问道太白星 续写诗仙缘 ——通渭太白庙漫谈(二)

通渭人为何供奉李白,难道仅仅是因为李白是太白化生?或者说,李白故里在通渭?前者也不必再论,这里仅就故乡之说漫谈二。

随便看看,就会发现,关于“李白故乡”之争铺天盖地:四川江油重庆奉节甘肃天水,甚至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都在争抢“李白故乡”,而且各据其由,各执其辞。再往前看,才发现“李白故乡”之争,早在唐朝就已开始。突然就想起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李白到底故乡在何处?

溯源正本,知人论世。一个人的身世,没有比自己更清楚不过了。要了解李白其身世,要先从李白自身说起。作为大诗人,李白的诗作中处处有其身世介绍,我们来看他的诗作的解说,以时间为序,大致罗列如下。

《与韩荆州书》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是李白初见韩荆州时写的一封自荐书。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在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候,当年颇惆怅”此诗题下李白自注是“时逃难在宿松山作”,当在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八九月间。在这首诗里,李白说自己是陇西成纪人,祖先是李广,曾经在边关为将,战功显赫却不能封候。

唐天宝十五年(756)春,李白应溧阳县令郑晏之请,写了《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题署“前翰林院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述”。以上,均可说明,李白以本家陇西自居。

再来看看李白同时代人的记述: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十一月,61岁的李白将一生的诗作托付给时为当涂县令的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李阳冰精心将李白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成为第一个为李白的诗结集并作序的人,他在序文中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

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深厚交谊的开元进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记下了李白的身世以及其生平事迹中重要的轨迹和片段,序中亦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绵。”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唐元和年的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依据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而撰写的墓碑,文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如此说来,李白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依旧是陇西成纪人。由此,窃以为,“李白故乡”就在唐朝的“陇西成纪”,而不在其他什么地方。

那么,唐朝“陇西成纪”的“成纪”在今天的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陇西”其地。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大致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秦昭襄王35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南)。秦统一后,陇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直辖中央。汉武帝时,分16县置天水郡,陇西郡辖十一县。东汉灵帝时(公元188年)陇西郡增设南安郡,郡治豲道(今陇西东)。三国曹魏时,将陇西郡治迁到襄武县(今陇西县东南)。唐武德元年(616)废郡改置渭州。天宝元年改渭州又为陇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唐朝最终改陇西郡为渭州,陇西郡之名从此消失,郡治襄武县保留了陇西之名,成为陇西县。由此可见,陇西郡早于天水郡,在初唐朝时陇西郡与天水郡平级,地域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如今陇西、通渭、甘谷秦安静宁等县的广大地区,后时建时废,最终成为一县名。

再来看看“成纪”其地。

成纪,相传是伏羲女娲诞生地。汉时,成纪县属天水郡管。成纪县置了又废,废了又置,成纪古城也就有多处。唐成纪指今秦安以北广大地区,古城遗址在今叶堡乡的叶堡川。因河水南浸,于唐开元年间移今叶堡乡阳兀川的金城里,与秦州同治。再看看通渭历史。据载,通渭县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所。西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唐武德元年((618),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贞观三年(629),并长川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由此可见,通渭在唐朝时属天水郡、陇西郡交替管辖,但主要在陇西郡。宋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仍属秦州。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子(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治今陇西)。金天会五年,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三县,通渭属临洮路巩州辖。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李家故地。李家龙宫遗址位于现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称为李家龙宫,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唐人尚且在此建宗庙,后人还要把李氏故地搬到天水吗?

我们再来看看太白庙。走到通渭,就会发现,有关“李白”的文化遗存,如“太白庙”、“太白殿”、“太白祠”等遗迹随处可见,绵延不断,共有20多处,香火依然十分兴盛。箭杆岭凤龙山的李太白纪念馆,每年六月六日为定期庙会,会期三天,参会人员涉及通渭、甘谷县、秦安,三县,人数高达6万人之多。这或许也能引起一点小小的遐思?

纵观以上历史我们发现,通渭平襄在两汉时,曾是天水郡的郡治所在地,也是陇西郡平襄县治所在地,后来在魏晋唐宋元之际,因战争影响,开始东渐,移至今天的天水。所以,通渭亦可称“成纪”。但今秦安等地,当称为“天水成纪”,通渭等地,才称为“陇西成纪”。

附带说明,李白的先祖曾移居西域,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但李白自己认为自己与先祖李广同是“陇西成纪”人。李白同时特别敬崇汉将军李陵。李陵乃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有言说《李翰林集序》写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李白在诗文里常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这些相貌描写显见李白与中原人还是颇有不同。李白,或者就是李陵的直系后代?《草堂集序》说李白家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又号青莲居士,李白生于四川江油,还是有一定的信度,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还要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意思:一,李白祖籍就在陇西成纪,即今通渭秦安甘谷一带,或许就在通渭。二,李白并没有出生在陇西成纪,而是在四川。

最后,告诉大家,我所说,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渭人千万不敢骄傲。借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小结:“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了解更多通渭新闻、历史、风俗 等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wxzsh

问道太白星 续写诗仙缘 ——通渭太白庙漫谈(三)

通渭太白庙著名的有三处:中林山、顶头山、凤龙山,分别供奉三位太白。

箭杆岭凤龙山李白纪念馆俗称太白庙,坐落在通渭县襄南乡西部的王岔、瓦洒交界处,始建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逐渐衰退,文革期间遭遇破坏。1980年恢复重建,现为全县最大的山场庙会之一。因是馆、祠、庙三者合一,索性,这里就称为祠庙吧,主要供奉太白三爷。

这里峰峦叠嶂,山势峻峭,祠庙山门就因山形而建,并不与庙内主体建筑在一条线。其实西北的许多民宅的大门也不在院内中轴线,这和许多的寺庙建筑并不相同。

山门为仿古式门楼,高大雄健,气势非凡。门楼上悬门匾“箭杆岭凤龙山”,无落款,不知何人所书。门楼东侧有一照壁,有联曰:“明月清晖映河海,谪仙盛名传古今”。西侧亦有一照壁,有联曰:“抽刀断流欲穷人间忧愁,把酒吟诗唱徹江山美景”。化自于太白诗句,让人一见,就可知道,祠庙定是与太白有关。

山门门庭外柱左右各盘黄龙一条,龙头相对,张口向上,似要升天而去。门庭内柱嵌“凤龙山门”联一副:“凤皇不鸣隐丹山,龙盘有翼登天门”,韵脚虽不合辙,但寓意颇为深刻。门庭上有“凤龙山”巨匾,书法苍劲有力,显示了通渭作为书画之乡的底蕴。

走进山门,才见太白祠正门。门庭为六柱,三门,二进,檐牙高啄,蜂窝矗立,也是一幢三层仿古式门楼。门楼就建在祠庙中轴线上,由于祠庙建在高台之上,较之山门高高在上,整个门楼也就显得于巍峨之外,另给人一种须仰视才得的高大之感,很有些庄严、神秘。

祠庙大门上方亦悬着“箭杆岭凤龙山”的巨匾,红底黑字,字体与山门相同。中层悬挂三块牌匾:正中稍高,上书“中天慧日”四字,题头落款均无,但字体很见功底;两侧稍低,一面书“气高河汉”,一侧书修建者名单。要进大门,须沿台阶而上。祠庙大门前有两对石狮,均张口露齿,怒目而视,只是一对较大,在台阶下方两侧,另一对稍小,在台阶上方门柱两侧。

按照风俗,祠庙中间大门为神仙通道,一般不开。两侧小门才是凡人的通道。沿着侧面拾阶而上,近见门厅内有联曰:“诗境满怀杯在手,青山对面月当头”,取意太白诗情人生,酒意生活,但于潇洒当中颇有些冷清之味。门厅两侧砖雕盘龙雕凤,虽是精美,但依我看来,现代机械味太浓。倒是旁边的花园中的几个小砖雕,很有些粗犷大气,古朴典雅,惹人眼目。

迈进大门,是为祠庙第一院,院内一侧供山神,一侧供土地,正中为太白纪念馆,整个建筑古朴凝重,庄重典雅。门前对联写:“明月唐诗第一人,醉写南蛮李太白”。

明月唐诗第一人姑且不论,单来看看“醉写南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九卷中载有《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书中写道“姓李,名白,字太白……其母梦长庚入怀而生,那长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十岁时,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人都夸他锦心绣口,又说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为李谪仙。”

书中还描述一日有番使递国书到,但朝中翰林学士全然不识一字。后李白登场,很快读出国书内容,并回了一封回函,番使回国与国王述之。国王大惊,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个传说中,最令人痛快的插曲则当属让杨国忠为自己磨墨,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

冯梦龙的三言故事,大多源于民间流传之故事,并溶入加工和发挥。《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在唐宋时就有零星记叙,冯文承其故事,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曲折性,使其极具浪漫主义特色。或许事实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故事多少还有可信度的。

再回到庙堂。大殿门庭之上悬匾额,有“李白大殿”四字,只有题头,写于一九八八年,但无落款,然字体大气磅礴,功力不凡。或许是通渭人家书法人士太多,题字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姓名;或许太白爷名气太大,书写者只是题匾名而不愿到此显摆?如此说来,不仅班门不能弄斧,关公门前不能耍大刀,太白庙前留落款也难啊!

转到大殿之后,可见一红底黑字的巨匾,题首写“岁次甲申荷月朔日毂旦悬”,正中为“欣欣向荣,生长茂林”八个大字,再下为首事人名单。匾额中“向荣”乃是已故岳父的名讳,他就出生在太白庙下俗称庙下湾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一生勤俭持家,立身为公,特别是晚年为周围的山场的植树造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乡党为了纪念,特意竖匾,且悬在太白庙正殿之后,也可谓对老人家的一点宽慰吧。

中院左右分别为文昌宫、杨六郎庙。正殿为李白寝宫,亦有对联:“胸襟洒落万丈光芒照千古,心怀舒畅一朝文星降九霄”,乃张林铭敬撰,以城隍祠之名而赠,也是对李白的高度评价。后院为雄伟高大的玉皇观。玉皇观为三层塔形建筑,均为实木,四面八角造型,飞檐架斗,雕梁画栋,显现出古建筑师的非凡功力。

顶头山供奉太白二爷,庙宇修建不及三爷及大爷。

太白大爷供奉在中林山。此地为传统的通渭八景之首,称为“中林春晓”。现在中林山门口又悬匾“太白寺”。其实,要说李白其人,传说是太白星转世,又入过道门,与佛教根本无缘,走进门内,却发现此地又称“中林春晓李白文物古跻圣地”,还称为“唐代爱国爱民诗人李太白纪念宫”。主题建筑布局和凤龙山相似:山门、正门、太白正殿、太白寝殿、玉皇殿。院内除了几处人造假山,并不见佛家痕迹,不知为何偏偏要称为“寺”?

撇开这些不论,倒是有几处景点值得注意,一是山门口太白纪念碑亭的楹联“天上独推长庚文章千古事酒醉写骇蛮;人间共仰太白灵感万代恩圣名闻华夏”和凤龙山的楹联有些相似,都特别强调“醉写南蛮”故事,很有特色,但不知为何?

院内“李太白纪念宫”乃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沈鹏所题,字体点划精到、韵味深长、格调高逸而富有现代感。正殿所悬“墨醉千秋” “醉仙”和寝殿“淡泊宁静”等牌匾均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足见通渭人家作为“书画之乡”的不俗声名,或许,这也正是太白遗风?

太白正殿内供奉太白坐像,两旁塑立战像两员,不足而论,有两副对联别有意味。中间联为“壶口日月长荫赤子同登寿域;醉里乾坤大佑苍生共跻春台”,是为求神保佑黎明之意,亦如中林后门“中林叠翠四野田畴资润泽;神恩垂青万方黎庶荷生成”一般。两侧的对联写道“是长庚偶来尘世光芒万丈乐乐焉一生潇洒作神仙;与杜老共论文章斗酒百篇洋洋乎举杯对饮成三人”很有大家风范。后又得知,此联化用凤龙山太白庙联,作者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考中举人蒲捧扬。

蒲捧扬(1883—1943)字荣皆,原名捧阳。今通渭县李家店乡蒲家坪人。曾主讲通渭寿名书院。为文谨严,气势流畅,尤善作对联,时通邑商号门联大多出其手,著有《甲子楹联集》,时受名家称赞。他撰写的凤龙山太白庙联“与杜老共论文章,万丈光芒,落落焉,独有千古,迄今凭吊遗踪,渭北春树,江东暮云,过客苍茫感桃李;是长庚偶来尘世,十分明月,洋洋乎,相见三人,忆昔沉沦斗酒,华顶吟秋,名山寄好,一生潇洒作神仙。”收入新编《通渭县志·艺文》,又选入《通渭古今对联选》和《甘肃古今楹联选集》。两相对比,再读太白庙新联,方知逊色不少,亦如笔者在自我欣赏诗作之后,再读太白诗篇一般。

前文说过,有关“太白”的遗存文化,在通渭随处可寻。时至今日,在通渭奉祀李太白的庙宇还有别处;诸如 “太白庙”“太白梁”“太白祠”等地名依旧很多;而这里流传关于李白的传神故事,还有很多。

了解更多通渭新闻、历史、风俗 等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wxzsh

Hash:833a57e0c3f10187d1bb52482199d47045fa4024

声明:此文由 通渭生活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