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 西南贾村遭遇康熙年大地震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赵怀平
乾隆二十二年出版的《崞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未时,发生大地震。初,西北声若震雷,黄尘遍野,树梢委地,毁坏民房,人多压死。神山、三泉、原平、大阳等处尤甚。地且迸裂,或出水,或出黑沙,人皆露处。屋虽存,不时摇动,至十月中,乃定。”
在天涯山石鼓祠有一块康熙二十五年立的碑,碑文中记载了“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午后地震,庙宇塌毁”。
西南贾村北,过去有座老爷庙(也叫关帝庙)。庙前曾有碑记载此次地震。但因年代久远,老爷庙拆毁,碑未找到。村中的老人讲述碑文是这样记载地震的:震时只听得“嗡”的一声巨响,顷刻间山崩地裂,尘土蔽日。在地震中,西南贾村的房屋,除一间小土楼外,其余全部倒塌。小土楼街,现在还叫“楼的地”。
从上面三处不同的记载可知,同一个地震,《崞县志》记载的是“神山、三泉、原平、大阳等处尤甚”,但也只是“屋虽存,不时摇动”。天涯山石鼓祠记载“午后地震,庙宇塌毁”。而西南贾村老爷庙记载的是:全村房屋,除一间小土楼外,其余全部倒塌。这样看来,《崞县志》中记载的康熙年地震与实际出入较大,特别是“树梢委地”岂能房子不倒。出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官府上报朝廷的奏折上就是这样写的,为讨好“圣上”故意为之,也或许是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所造成。但各地碑文记载的应该是真实情况。
东、西南贾村交接地带,是康熙年浅表层地震的断裂带,当时的情况惨不忍睹,官家都避讳提及。现有专家估计,当时地震应在7.8级以上。据老人们传说,地震时,东到善护山和笔架山之间,西到村西北“路圪台”和现在的林管组之间,是地震最惨烈的地方,那里的地面忽然裂开了许多条大口,附近部分房屋和人畜被吞了进去。在农业社时期,社员们在西南贾村文殊寺西面打井,在两三米深的地下,发现了生活用品,或许能印证这一情况的存在。
西南贾村东的善护山下,有一龙王庙遗址,遗址的东北上,有一堆起的小山,里面的岩石呈小片状杂乱堆积,并含有其它碎山石,是不是那次地震时形成,还有待考察论证。
地震过后,地震断裂带上不是简单的房屋倒塌,而是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余震不断,地质疏松,上面已经不能盖房,于是南贾村就分成东、西两部分,但仍叫南贾村。比如乾隆年的红门山庙碑、嘉庆年的善护山庙碑及西南贾村邢氏古家谱上均称“南贾村”,并无东、西之分。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为便于管辖,随着口语称呼,才分成东南贾和西南贾两个村。
康熙年地震后,南贾村就失去了“林管组”五碑楼,向南到华荣街,向东到东南贾村这一片房屋建筑群,从而造成了明朝洪武年间,崞县城到南华镇的距离是50里(也可能是50多里),而清朝光绪年间崞县城到西南贾村的距离为60里不同。如果相同,就不对了。自从康熙年地震后,南华镇的遗存雄风就大打折扣了。
在西南贾村的西北角,前几年还有一个“路圪台”(也叫烽火台)。地震前,“路圪台”以北到“林管组”五碑楼都有居民。在今社交桥西南,过去还有赵氏家族的三亩住宅地,那里曾是西南贾村赵氏始祖的发祥地。但因当时住宅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地震中,这里的家族人员大部分遇难。在没有医疗,没有食品,没有水,没有救援,房屋倒塌,余震不断,生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家族幸存人员只能在自家的田地里或者断裂带的房屋废墟里(反正当时那里不能盖房),挖一个大坑,简单将家族中遇难者葬于一起,堆成一个个大土围。在今天社交桥附近,就有赵家围、李家围、皇(甫)家围、马围地等等。从西南贾村赵氏先祖的坟茔分布,就能发现这种情况。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怀平:西南贾村人,毕业于原平一中95班,写作受益于班主任丁山地老师的立意之法。1987年考入雁北煤校,1989年分配到原平市水泥厂,负责公司板报等文化宣传工作,曾编纂《西南贾村赵氏族谱》和《西南贾·村史简略》等。
Hash:583acfa700e35fdab85272ec9683b28c70c48c45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