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大陈岛游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个世纪温台青年到大陈岛扎根垦荒的事迹,一直让这个世外海岛焕发着传奇色彩。

八月的椒江,立秋过后,还感觉不到金色的秋韵。尽管昨天刚刚下过一场暴雨,然而今日早上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更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按照原定计划,再次踏访这个传奇海岛。距离七号码头不远处的台州海上客运中心,四面八方的游客不断涌来,购票大厅人声鼎沸。

我随着人流登上庆达9号,刚刚出海时,由椒江汇入的海水显得浊黄。经过一个小时十分钟的轮渡,我穿行在东海的童话世界里。面对上天赐予的神奇山水,感叹海岛的嬗变,却让人别有一番心醉。这次到大陈岛,由于上大陈码头趸船修理,船舶暂时不停靠上大陈码头,我的第一站就直接到了下大陈岛。

大陈岛位于距椒江口40公里的东海洋面上,由“上大陈岛”“下大陈岛”两部分组成,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岛上有著名的景点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甲午岩山等。岛上渔场众多,森林覆盖率达50—60%,是国家一级渔港,省海钓基地,省第二渔场,省级海上森林公园。以其秀美的环境吸引海内外大批游客,素有“东海明珠”“海上小桃源”美誉。

一路上,面朝这一大片辽阔无比的大海,意境如画,如幻似梦。庆达9号轮宽敞大气,船长48.6米、宽7.4米,分为前舱、中舱及后舱,可容纳旅客253位、总重387吨,是去年5月刚下海的海上高速客轮,造价2450万元,时速达50多公里,船行平稳,丝毫感受不到外面风高浪涌。

刚刚登上岸,当年静谧的海岛码头,跟以前似乎完全不一样了。码头上去还有个迎宾亭,有战时遗留的炮台。站在迎宾亭上鸟瞰整个码头,风景旖旎,碧海蓝天,远处岛上冈峦迭起,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

反差巨大,却又那么和谐自然。大陈岛游客中心的大楼旁,为了揽客,渔民们站街摆摊做着买卖,引来不少游客,攒积着人气和活力。大陈岛上的渔民,确实在享受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福气。

期待了这么久,再次踏上这座熟悉而陌生的海岛,真的好兴奋。我在游客中心等候,迎接我的是驻岛工作人员金亮,小伙子今年刚刚三十出头,由于长期在岛上工作,看上去皮肤黝黑,却精神爽朗,让人很亲切。

到大陈岛,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瞻仰垦荒纪念碑。他载着我先到住所放下行李后,立马就直奔垦荒纪念碑。首先要穿过大陈岛军事记忆体验区,除了长长的盘山公路,还要经过长长一段石阶。这里布满了碉堡、防空洞、瞭望台等战争遗址资源,是一个集教育、科普、旅游、娱乐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军事文化、国防文化、人防文化体验基地。

在瞭望台处,我留意到有位年轻妈妈在登台之前,就特意对自己的小孩说:“上瞭望台之前,要先了解它的作用,这是一个军事设施,极目远眺,从高处监视敌情。如今用于观察火情、灾情等。”她大声给小孩讲解着……

如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16字大陈岛垦荒精神高高镌刻在大陈岛凤尾山顶的石碑上,站在纪念碑前,青松挺拔,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整个大陈岛的全貌尽收眼底。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高16.5米,就是56年1月的象征意义。纪念碑背面镌刻的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旨在纪念467名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以此来教育年轻一代,让艰苦创业精神代代相传。

碑身背后是一大片天然草坪,纪念碑正对着的地方有个“垦荒记忆”的雕像,不过这里被游客们占领了,暂时成为他们用来遮阳休息的庇护之地。同时,在雕像边上,就能鸟瞰到整个大陈岛的秀丽风光,还有一个打靶的体验基地。

在垦荒纪念区西北面的草坪边上,坐落着一座垦荒事迹展示馆。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以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真实记录了自1956年1月至1960年7月大陈岛垦荒队员上岛垦荒的先进事迹,再现了垦荒队员奉献青春的激情岁月,弘扬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展示馆不仅有对垦荒队的全景式介绍,也有对王宗楣、陈萼亭等9名队员的典型事迹介绍。

王宗楣是大陈岛垦荒队带头人,当时才19岁。他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不会种地也不懂修房,身为带头人的他为了做好温州队员们的榜样,始终将“以身作则”四个字放在首位。无论刮风下雨,不管海上地头,他都第一个冲上前去工作。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房子逐渐修葺完毕,荒废的土地重新种上土豆番薯等农作物,养猪场、养羊场等畜牧业也建设得有模有样。在其后的日子里,他满腔热血从未离开大陈岛……

当年,一句“组织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先后有467位青年怀揣着高尚的理想和沸腾的热血来到荒凉的大陈岛,使海岛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老一辈的垦荒队员们,他们为大陈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将无悔的青春抛洒在这片土地。

再次瞻仰了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我慢慢沿着山路返回,垦荒队员的故事在眼前若隐若现。在这个远离城市的海岛上,我深夜依然敲打着键盘,追忆那感人的事迹,震撼于人性中的神秘力量。白天,也许我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仰望星空下的大陈,一个小康的、现代化的城镇呼之欲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靠艰苦奋斗、重新创造得来的。

【时光老街上的两岸乡情

每年的7、8月份是大陈岛的旺季。蓝天碧海,寻找海鲜,海岛给人的印象大多如此。然而,大陈岛却是个例外,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景和从海里刚刚捕捞上来的海鲜,岛上还有许多历史遗存,这些地方可以让我们全面地触摸大陈岛的历史。

当游览完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一方面为了了解海岛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为了后天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拍摄甲午岩景区的日出,我将出游的第二站安排在全国首家台胞文史馆——大陈岛台胞文史馆。事先,我已查找过文史馆的方位,得知就建在大陈老街的半山腰上,坐拥梅花湾畔。而我们来到下大陈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梅花湾。

梅花湾是下大陈岛上的一个海湾,因形如梅花的港湾而得名,是岛上的中心街区,下大陈岛上的许多居民都聚居在此,海湾畔店铺林立,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也大多聚集于此.夜幕降临,渔舟唱晚。潮水澎湃,汹涌而至击打岸边。华灯初上,梅花湾畔热闹非凡。

刚好我的住处离梅花湾较近,只需跨到环岛公路的另一边,沿着一条狭窄而陡峭的石阶缓步走下去,穿过纵横交错的大陈老街巷子,就到了梅花湾畔。一出巷子,眼前豁然一亮,水天相接的美景映入眼帘:“建设国际海岛旅游目的地”,作为大陈的名片之一,梅花湾渔村旅游带已初现雏形。

再次到来这个海湾,这里的旅游标志图、导向图已重新设计、制作和更换,让我更方便识别。新的变化之外,海湾也有一种似曾相识,把我的记忆牵引。时光倒回5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初次到来时,只记得港口内停泊着不计其数的渔船,蔚为壮观。

现在这个季节,海水每天潮涨潮落两次,早中晚不同时间段,梅花湾的风景迥异。坐在梅花湾任何一家海鲜店门前的餐桌上,眼前展现的景象犹如一幅韵味悠长的海岛风情画。伴随着潮起潮落,这些美景都已刻在当地渔民心中了,日夜滋润着渔民们香甜的梦想。

大陈老街遍布富有海岛风情和味道的石头房子,巷子里最宽的地方不过五六米,最窄的两三米,依地势而建,每栋石屋顶上压着小石块以防台风,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大陈岛的发展轨迹。

当大陈老街在清晨苏醒时,海风夹着咸腥味迎面而来,那些由石头堆砌的老房子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渔场人声鼎沸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风情文化节举办,很多来自台湾的同胞回到大陈祭祖、交流,大陈岛为此而筹建了这座文史馆。文史馆正对着海湾入海处,透过展厅内一张张老照片去感受一个个久远的故事的同时,隐约可以想象半个世纪前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场景。

从文史馆内推开窗门,就可以欣赏到碧波无垠的大海和一副副天然的海景画。当我伫立在馆前的时候,正好赶上一大片白云映衬着整个海湾,以蓝天碧海为背景,为梅花湾增添了一道亮彩的风景,别有一番海韵。

记得2、3年前,当我每次给原浙江日报椒江报道组组长汪江浩先生打电话时,他都说在忙大陈岛的工程。后来我才得知,他数月来都在忙着这个文史馆的各项建设工作。不仅工程前期文字、图片等资料全部由汪先生负责,而且他还无私贡献了自己40年来的资料积累。

文史馆为四层,分15个版块,共有375幅珍贵图片,运用情景再现、实物展示、图文资料、影像播放等多元表现手段再现了大陈历史记忆和人文特征,其信息量之大让人赞叹不已,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骨肉亲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徜徉文史馆,刚进门展示的是《海钓》《巨浪》两幅摄影作品。从文史馆内部布景设计就处处蕴藏巧思,航运的标志——船舵巧妙地呈现在展厅的每一层,同时内部造型布景也凸显出一抹浓郁的怀乡气息。再上二、三、四楼,从一幅幅照片和文字介绍中,追溯和寻找两岸同胞历史相连、血脉相亲、文脉相承、法缘相循、风俗相通的历史渊源,我深感汪先生为两岸交流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如今,在梅花湾深处还深藏着多条镌刻着大陈历史的遗迹,从文史馆拾级而上,这里还有蒋经国故居。附近的许多老旧建筑都在重新修缮中,每一份记忆都弥足珍贵。为了更好地强化乡情亲情,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岛上开放开发,目前正规划建设两岸乡情公园。

据介绍,两岸乡情公园总规划面积为69368平方米,包括大陈老街、鱼师庙、两岸乡情陈列馆片区、光复纪念广场等。以大陈老街、鱼师庙、两岸乡情陈列馆、光复纪念碑为基础,依托台胞文史、蒋经国旧居金刚计划遗址等历史资源点、大陈原乡民俗文化、渔业旅游等方面的特色资源,发挥大陈岛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通”的独到优势,面向返乡台胞、台州本地及周边地区游客,以“两岸乡情”为主题打造 “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使之成为下大陈岛旅游先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促进两岸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平台。

梅花湾,镌刻着大陈历史的印记,还将见证着大陈的未来。在大陈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蓝图中,梅花湾的地位举足轻重。需要考虑的是,节假日单日客流量太大,住宿问题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大陈如何实现再一次脱胎换骨?我们正拭目以待。

每天朝阳升起时聆听海潮声,有一种力量,在穿越,对梅花湾的历史进行倾诉,更期待你未来嬗变的俏模样,渔民们眼中也充盈希望的光芒,梅花湾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甲午岩核心景区】

不知不觉,已在下大陈岛住了三天。岛上天天祥云笼罩,壮东海之碧流,浮湾畔丽影于天际,云无形而景无涯,船帆扬涛,灯塔孤悬,直上云霄,叹为观止!

山岩、渔港、滩涂、岛屿,大陈岛拥有中国最有诗情画意的海岸线,此行我也一心想着再到甲午岩边,饱览旗峰映日的壮观景象。

岁月携走风尘,沧桑演绎历史。谈到甲午岩,就有人马上联想到甲午战争。传说甲午岩的来历是甲午海战时,在此曾有一番厮杀,由此成名。

不置可否,因甲午战争太有名了,甲午岩位于东海之滨,且山东威海福州马尾距离这里都不算太远,故将其联系在一起也无可厚非。实际上,1955年2月13日,人民解放军就是在甲午岩登陆大陈岛。

关于甲午岩的真实来历,我也曾问过不少人。甲谐音夹,是天干首位,午是地支中的中央数,意思是夹在中央。

过去海上的帆船,动力全靠帆篷,挂风篷要有桅杆,在船舱中竖桅杆,也要有两块夹板。“夹伍”犹若帆船上加固桅杆的基座,谐音“甲午”。

也有人称,从前科举时,凡得中举人后,就允许在家宅与祠堂前竖立旗杆,竖旗杆要有石料做基础,这两坑石料(两边一对)就是甲午石。

不管何种说法,大陈岛上的渔民之所以形象地称它为甲午岩,是为了祝愿渔民安全扬帆远航、年年丰收。

甲午岩位于下大陈岛的南端,早上从梅花湾畔沿着环岛公路出发,步行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路上海风拂面,这里的海平线和天空融合在一起,可谓水天相连,整条环岛公路在海天画卷的背景下也自成一景,沿岸的景致也一览无遗。特别是登上天后宫的最高处,远望梅花湾海滩渔村、小舟浮标,如诗如画。

这段时间,因受台风天气影响,岛上虽偶尔来一场阵雨,却下得特别短暂。天空的朵朵白云倒是不愿这么快离开,祥云以美妙绝伦的姿态每天盘旋在小岛上空。这多情多彩的云呀,竟把本就幽美的山海之景笼罩得更加出奇地迷人。

一路上,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巴金先生的文章《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作者笔下的红日出海图是那么壮观,那么辉煌!

继续往前走,过路口的“甲午胜境”牌坊,两边依然都是茂密的树林,只不过牌坊前后新增了两块刻着字的大石头,美其名曰“同心林”“相思林”。

再继续步行数分钟,由题写垦荒精神的转盘处转入一条羊肠小道,穿过一片幽幽的黑松林,沿途有不少废弃许久的碉堡和作战坑道,眼前一亮,就到了思归亭边,这里有新建的悬崖栈道,站上去即可将甲午岩奇观尽收眼底:两块巨礁扑入眼帘,由各长15米、宽11米的岩礁构成,最高点海拔35米。甲午岩岩壁如削,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若神斧劈就。又直冲蓝天,如天兵神将笔直地站在那儿守卫着海岛。

由于潮汐、洋流、风流和海洋生物的长期作用,甲午岩这两块挺立着的巨石有若鬼斧神工劈成,以奇礁兀立、高天阔海、巍峨挺拔著称,乃大陈岛十景之首,被誉为“东海第一大盆景”:两礁相隔不过数尺,渊底白浪汹涌,极目远望,海天一色,恰逢天公作美,海水映衬着蓝天白云,恍若蓬莱仙境

看甲午岩有三个观景点。首先是登临玻璃栈道俯看,再从小路绕下山来从中间看去,那两片礁石婉如二扇巨大的铁门,半开半掩从中窥得一线大海,礁身的草木丛生又像是斑驳陆离的铁锈,述说着历史的悠久。还可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下走,接近海平面处仰看。横看成林侧成峰,仰望时才真正能体会到甲午岩得名的由来,显得玲珑剔透,嶙峋突兀,不管雨淋日晒,风吹浪打,依然如故,更增加了它的美丽雄伟。

有诗曰:双峰并峙听惊雷,峭峡横边破浪开。碧玉平铺天一色,狂涛漫卷雪千堆。雄姿态惹渔民意,情貌彤如夹板材。屹立山门招旅客,戏称甲午由此来。

第一次踏上新修建的玻璃栈道,我往下看是数十米的深渊,不免有些心惊胆战,海浪不断拍打着甲午岩,惊涛骇浪,涛声如雷,卷起一堆堆白色的浪花。

曹操当年曾于河北碣石观沧海,留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名句,我竟一时无法领略到曹操那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度。

在蓝色调组成的海洋世界里,与海浪“亲密接触”是内心的一种冲动,作为来自自然界的精灵,潮水释放着无拘无束的魔力,以自己的节奏一次次冲撞着海滩,并试图把自然之力刻上岩石。近距离可体会与海融为一体的感受,并能够倾听海水潮来潮往的声音,别有一番乐趣,观望近在咫尺的海浪也会心生敬畏。

待心完全静下来,不再受玻璃栈道的影响,我再次感受东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聆听惊涛拍岸的震音,欣赏礁石激起的白浪,才从气势恢弘的涨潮海水中有乘风欲飞的惬意。

除了独领风骚的甲午岩,甲午岩东边的飞虎崖气势磅礴,崖壁上有观日亭和观海楼。边上的思归亭也具有历史意义。其名称几经变迁,可谓是甲午岩风云的见证物。

海岛旅游炙手可热,蜿蜒的海滩是一首没有终章的乐谱,海浪日夜在甲午岩的浅水域中恣意地拍打。从鱼师庙-屏风山世界海浪之最-甲午岩,是新开辟的一条摄影徒步路线,未知让这条刚刚开发的攀岩索道充满刺激和挑战。

大陈岛鱼师庙背山面海而建,目之所及是可纳千帆出海的辽阔无边的洋面,海景甚为怡人,庙外环岛公路修建时将此庙上移。庙内最长者近百岁,据称每年三月大鱼会成群结队来鱼师庙朝拜,心内对鱼师顿时陡生神秘感。

目前,大陈岛核心景区工程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8月的大陈,除了碧波涛声、海岛美景,还有海岛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 甲午岩景区焕然一新,海天一色的海岛美景、丰富多彩的海洋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本章得到汪江浩先生指导,在此特别感谢汪先生。)

【正在打造的青垦文化旧址公园】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大陈岛是一江山岛战役、“金刚计划”、青年志愿者垦荒等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以垦荒精神闻名全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垦荒文化在大陈岛建设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1956年,温州、台州等地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陆续有5批共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背井离乡,投身建设这座海岛。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讲,可能对垦荒队员的历史意义说不出所以然。重要的是,垦荒精神与这座曾经的荒岛,与两位总书记紧密相连。

如今,人们来到这里,已不再是为了垦荒。或看点点帆影,听阵阵涛声,徒步赏景,享受幸福美好的时光;或学习考察,听传奇故事,看战争遗址,传承垦荒精神开拓创新。这座风光绮丽的岛屿,正跨步行驶在“全面小康的、现代化的大陈”的航程上。

文化遗址具有旅游价值,也有见证价值、研究价值、教育价值、欣赏价值等等。当下,大陈岛打造青垦文化旧址公园,垦荒文化及其教育传承就是注脚点。自上个世界五十年代以来,几代垦荒队员在大陈岛接力垦荒,从老队员到一批批的新生代,海岛从荒芜落后到美丽富饶,产业从百废待兴到全面复兴,“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小岛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让大陈垦荒文化更生动、更接地气,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海岛在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让青垦文化旧址公园成为当地渔民和外来游客以及研学团队最受欢迎的去处之一。

世界上所有遗址的保护者,都恪守着一条约定俗成的原则,那就是遗址必须保留全貌,保留它的历史感。为此,在打造青垦旧址文化公园的过程中,以大陈岛青垦历史文化为主线,依托大陈岛优美的海岛自然景观,通过修缮旧居、梳理旧址、重塑记忆、缅怀历史、美化家园等方式,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多节点”空间结构:“一核”即青垦梯田景观核,“一带”为青垦文化景观带,“多节点”则包含青垦梯田入口广场、青垦旧址公园、入口广场、旧址公园、胡耀邦纪念广场、青垦之路入口景观、温州公社、亲水公园、水岸台州公社、青少年宫入口广场等多个节点,再现温台两地青年在大陈岛激情垦荒的岁月与建设大陈岛的高尚情怀。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全力推进大陈岛新一轮开发建设,针对大陈岛青少年宫、友谊俱乐部、垦荒纪念馆、学校、青春广场等周边环境进行提升设计,设计面积94036平方米,其中包括纪念馆建筑设计工程、俱乐部、青少年宫建筑立面改造方案设计,以及游客中心等其他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让青垦文化旧址公园把文化场所与景区规划、人文情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加快青垦文化旧址公园建设,以便更好、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地呈现大陈岛垦荒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场景,以垦荒精神为根源,以红色记忆为本,重建垦荒路,重温垦荒故事,还将打造“垦荒记忆体验区”,拍摄、创造以垦荒为主题的电影、舞台剧、戏曲等,讲述垦荒的心路历程,让群众和游览者直观地感受大陈垦荒精神。

未来,在大陈岛,青垦文化不仅突出表现在教育宣传的建筑、景区上,而且更集中还原于青垦文化旧址公园里。这个赋予教育特质意义的青垦文化旧址公园,将见证儿童们的健康成长、青年们的美好追求及老年人退休之后的多彩生活,续写大陈这个英雄岛奔向全面小康、现代化的垦荒传奇。

Hash:45e3e36b5f12381241df426686a1981726dd69ca

声明:此文由 中国旅游文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