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游记|探索沈阳周边仿古,感受沈阳历史文化
沈阳四塔四寺(清)
四塔四寺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城外东、南、西、北四座塔寺,即在
沈阳城外四面分别建有造型、规模基本相同的四座藏式白塔,塔边各有一座寺庙,史称“护国安民,威震四方,四塔四寺”。据寺内石碑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
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
沈阳四塔东为慧灯郎照,名曰永光寺;南为
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为
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国无祲灾”、“五福齐来”。
南塔广慈寺,取意“
普安众庶,天下太平”,南塔通身为白色,塔高26米,由塔基、塔身和相轮三部分组成。
南塔文保碑,目前是省。
塔基由边长15米的方形束腰须弥座构成,四角嵌有 石柱 ,雕有宝相花、西番莲等纹饰,四面都雕有宝盆、火焰、雄狮。
塔身为白色覆钵塔身,塔身上阔正南面有三朵莲花浮托的佛龛,内供佛像,后经修缮时改为“十相自在”,周围刻有琉璃云珠。塔身上部为十三层相轮,顶端有青铜铸造的塔刹。
东塔
东塔永光寺为“慈育群灵”,现东塔还健在,而永光寺则无存。东塔与南塔形制类似,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米,塔基上是覆钵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龛,龛内用木板镶嵌,雕有梵字“南无阿弥陀佛”。塔身上面为一方形坛座,砖砌一十三层相轮。整座宝塔设计完美,古朴庄重,工艺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与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杰作。
东塔文保碑
塔刹,由铜铸空盖、日、月、宝珠所组成,宝盖之下悬风铎。
北塔法轮寺是目前盛京四塔四寺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密宗寺院,寺内现存《敕建护国法轮寺碑记》载:“大清崇德八年癸未仲春起,至顺治二年乙酉仲夏告竣。而《敕建护国寺塔记》载:“崇德五年庚辰始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记载:“顺治元年六月十九日以北塔竣工、开光。综合《碑记》、《塔记》和史书、档案资料分析考证,塔于崇德五年始建,顺治元年六月竣工。寺院建于崇德八年三月始建,顺治二年竣工。清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驾临法轮寺礼佛,并亲书“金镜周圆”匾额,并由乾隆皇帝亲书“护国法轮寺”匾额,至今保存完整。
北塔外观与南塔、东塔类似,高27米。目前塔院内除佛塔之外,添加了佛像、转经筒、供灯房、礼拜区等加行修法的设施,并且供奉有集慈悲、智慧、德能于一身的宗大师三父子像,庄严殊胜,北塔由古至今都是香火最旺的一座塔寺。
北塔文保碑
在寺院大殿西侧的松树下,安静伫立着一尊洁白的释迦牟尼佛像。他的洁白不是藉由人工的涂染,而是由一块天然的白色石头雕刻而成。2010年,夏坝仁波切出访斯里兰卡 参加第25届“世佛联”大会。 斯里兰卡是典型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仁波切描述说:他被当地僧团的庄严清净所震撼,仿佛又回到了佛陀在世的时代。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尊佛像便是当地寺院赠与仁波切的珍贵礼物!他的雕刻工艺虽然是南传佛教的风格,但观之威仪丝毫不受到形象的限制,细看佛像,有一种让人安静 平和 的力量。
敕建护国法轮寺碑,此碑刻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立于法轮寺院内,原有碑亭两座,现仅存石碑两甬,两甬碑共分四面分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
西塔
西塔已非原物,建国后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拆除,1998年,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复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感觉比起其他三座塔,这座塔的覆钵塔身要显得瘦小许多。
沈阳福陵(清)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位于沈阳市区东,又称东陵,与永陵、昭陵、合称“盛京三陵”,创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初称太祖陵,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下图是福陵的下马碑。
正门大红门
门口的石狮
墙体,上雕五彩琉璃蟠龙。
大门门框、护角处均有精美的雕花,门旁嵌着福陵的文保碑,国保,世界文化遗产。
福陵全景图片
大红门的背面
进了大红门,甬道两侧松林深处,是华表以及石像生。
华表上的雕刻
华表旁还有一座下马碑
石像生是顺治七年(1650年)雕刻完成并安置在陵寝中,共分四组,成对的骆驼、马、老虎、 狮子 ,须弥座上繁复花纹,非常的精美。
石像生之后就是一百单八磴,因为福陵的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天柱山山顶,而大红门、石像生等则建于山前的平地上,两者之间有一个约45度的斜坡。设计者在这个斜坡上修了一百零八级台阶,全长约40米,宽7米,地面原用青砖砌成,现已改成条石,这个设计在明清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
一百单八磴之上是神功圣德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碑亭前两个石雕像,俗称“掐头去尾”,果然一个没头,一个无尾。
里面的神功圣德碑高近7米,满汉合璧碑文记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业绩,为康熙皇帝御馔。
碑下赑屃体量相当庞大。
赑屃下有水盘雕刻,实在不明白这是什么恶趣味,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扔硬币到里面。
碑亭后是方城 ,建于清初,城墙高5米,周长370米,四角建有角楼,这种形如城堡的 方城 是清福陵的特色之一。
方城正南为隆恩门,建于清初,是进出方城的必经通道 ,三层歇山黄琉璃瓦顶门楼俗称五凤楼,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
门额从左到右分别用汉、满、蒙所写“隆恩门”。
背面
大门两侧墙上护角石雕精美考究。
从隆恩门回看碑亭,旁边古松挺拔秀美。
插门栓的地方都有精美的彩绘雕刻。门栓位于大门之外,这是阴宅的设计,说明里面不住人,区别于阳宅门栓在内。
大门上的铜兽头,非常的精美。
走过隆恩门, 方城内中间正殿为享殿,东西两侧为偏殿。
方城的城墙可上
沿着城墙可以直接走到角楼、明楼、月牙城那边。
阳光甚好,照在明黄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这些琉璃瓦应该就是侯振举的侯家窑所烧制的吧,几百年过去了,仍然光彩照人。
明楼,原建于康熙年间,是福陵的最高建筑,其内圣号碑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1962年毁于火,后复建。其北侧依次是月牙城、宝城、宝顶。
明楼之后,月牙城的墙上,有一个不大的琉璃影壁,中间是琉璃雕刻是一个花瓶,里面开了十一朵花,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这幅画预示的是大清的运势,努尔哈赤就是那个大花瓶,十一朵花代表清朝共有11位君主,两朵花骨朵是2位青年就亡故的皇帝,顺治和同治,他们一个活了23岁,一个仅有18岁,两朵半开的花代表着两位壮年亡故的皇帝, 咸丰 和光绪,这两位都只活了30多岁,其他盛开的花就是代表了剩余的活过了40岁的皇帝了,纵观满清的历史,这还真是巧合的很。
从明楼的门洞往前走,是石五供,再后面是二柱门,也就是棂星门。大祭时开启木门望陵而祭。
二柱门前面就是隆恩殿,也是享殿,建于清入关前,康熙年间重建,是福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内供奉主神牌之外,也是举行祭祀典礼的主要场所。
享殿四周的围栏
须弥座上的雕花
殿内梁上彩绘
就连石阶的侧面都是雕花,非常的考究。
从福陵方城返回,再次走过一百单八磴,这时候明显游人比我们来的时候少了。
沈阳无垢净光塔
沈阳还有一座无垢净光塔,是一座现代复建的仿辽塔。
“塔湾夕照”这有名的沈阳八景之一,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座塔壸门里的狮头完全不是辽代风格。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东北 29公里公主屯镇辽滨塔村的黄土岗上,因其傍依辽河岸边,世人称其为“辽滨塔”。这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青砖塔,高约44米,经考古发掘得知,该塔始建于辽乾统十年(1110年)正月,建成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八月,为辽代晚期作品。网上看到的辽滨塔老照片,残破得非常厉害,现在看到的,塔檐、塔刹都为重建,塔基、塔身的大部分也是后修复的。
辽滨塔的文保碑,目前是省保。
塔身采用典型的辽塔形式,八面设佛龛,佛龛内有佛像,两旁胁侍,上面伞盖及飞天,佛像多为后修复的,胁侍的面部也多为修复,不知道为什么面容颇像胡人。塔身下为双层仰莲,看起来颇有古风,其实也是修复的,莲瓣下有花枝装饰和卐字符。
须弥座为新修,分为两层,上面是舞者乐伎,下面每面三个壸门,内有狮头,两旁的蜀柱也是狮头砖雕,转角处有力士承托。
此处转角的力士似为原物,并未修复。
这是后修的力士。
沈阳康平小塔子村塔(辽)
小塔子村塔,原为宝塔寺塔,明代称“乌峰塔”,清代称“包塔”,位于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村,东濒辽河。据塔建筑风格及辽代祺州城址推断,建塔年当与辽代祺州置年相同或稍晚(公元921-926年),为辽代佛塔。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实心砖塔,高约30米。
宝塔寺塔及小塔子城址的文保碑,目前为省保。
小塔子塔附近在清 咸丰 年间建有宝塔寺,寺于1945年后陆续被拆毁,今仅存辽代古塔、影壁(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段围墙)、 石狮和旗杆。祺州城最初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个时期,至明代废止。塔东五十米,即祺州城遗址,此城周围380米,土筑,辽太祖所建。
不同角度下的宝塔寺塔。
塔身八面设佛龛,内砖雕座佛,两侧胁侍,下有束腰仰莲佛座,佛龛上面雕宝盖再上有飞天等装饰,额上字迹已经抹去,无法辨认主尊的名号。各角陪衬九层砖雕密檐式小塔,结构严紧。这里的主尊佛像和胁侍 菩萨 像,采取的都是塔下预制砖雕的方法,即砌塔时,在塔身上预留安置佛像、 菩萨像的位置,待塔体完工后之后,再将预制的佛像、 菩萨 像砖雕补砌到塔身之中,属于典型的辽代手法。由于此塔的主尊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因而不会出现如辽阳白塔、 海城析木金塔 那样的胁侍尚在、券龛内主尊不见的情况。
下面极少处尚能看到壸门里有乐伎的雕像。
Hash:73e2cbeffbfefe3e36aa0a6f034e9826020f3c8f
声明:此文由 吃喝玩乐沈阳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