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数尊唐朝千年佛像被盗 关键性部位缺失将不可复原

今年1月,四川旺苍县佛子岩多尊佛像被盗。近日,旺苍公安局发布悬赏通告,向提供线索且对破案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将给予最高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8月18日下午,当地媒体报道,就“旺苍县普济镇佛子岩摩崖造像被盗”事件,目前专案组已组织处理8人,立案审查5人。

2021年3月8日,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公布四川旺苍县佛子岩等23件被盗文物信息。其中22件被盗文物为摩崖石刻造像,剩下一件为明嘉靖年间侯缄墓前的一只石羊。信息显示,该批被盗文物中,22件摩崖石刻造像均来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完残状况为“基本完整”。

但据四川日报最新消息,1月29日,旺苍县文物行政部门在佛子岩摩岩造像现场调查时发现,共有4龛23尊佛像被盗,其中像头11尊、整像12尊。

8月17日下午5时许,旺苍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旺苍县公安局等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暂不方便透露相关细节内容。

今年5月,四川省文物局公布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1215处,其中“石窟寺及石刻”这一类别共128处,广元市内的佛子岩摩崖造像、阳岳寺千佛崖摩崖造像、临江寺三处均收入在内。

佛子岩31号龛右侧第一排第四尊听法菩萨(前)。来源: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

佛子岩31号龛右侧第一排第四尊听法菩萨(后)。来源: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

10颗明代失窃佛首才回家,四川多尊唐代佛像又曝被盗

2017年,四川乐山摩崖石刻10颗明代佛首被盗,历经4年后,10颗佛首被警方接回故土。新京报此前报道,乐山市公安局曾成立“8.20”佛首被盗案专案组,耗时三年多侦破此案,其中5人涉案,10颗佛首曾以1万元卖出。2021年6月11日,专案组民警寻回了丢失的10颗佛首。

失窃的明代佛首才回家不久,四川旺苍县多尊唐代佛像又被曝“不翼而飞”。

从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公布的被盗文物实景图来看,旺苍县佛子岩,多处号龛石刻造像被盗窃损害。其中旺苍佛子岩31号龛损失严重,9位“听法菩萨”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有的整尊被盗,有的头部被盗。

“是有这事,据说是有人发现石窟里的文物被盗后,报的警,但具体现场情况不太清楚。” 8月18日上午,旺苍县委宣传部新闻文化股向股长告诉新京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原旺苍佛子岩31号龛,外方内佛帐形龛,外龛敞口平顶,内龛佛帐分上、下两层,周壁雕各式听法菩萨像左右侧对称,四排共计34尊。听法菩萨坐于莲台或莲叶上,石刻造像精美别致。

2015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巴蜀石窟寺研究所所长符永利曾前往广元旺苍佛子岩摩崖造像进行实地考察。据符永利回忆,当时看到的佛子岩摩崖造像处于普济镇五星村东南一座山崖,崖前有清江河流过,周围有围墙,前设门,置锁,钥匙由当地村里的文保员保管。“我们联系了文物部门,得到允许后,在文物保管员的带领下,从村前公路这边往前走,然后找一处河水比较窄的地方,赤足趟过河水,来到崖下,入门观看了造像。”

见到造像时,崖前已有不少残龛残像散落周围。破坏比较严重,保存完好的少见,但雕刻精美,题材也比较有价值,被损害的造像,让符永利感到十分痛心和可惜。

川北地区摩崖石刻造像数量众多,文物保护工作极为艰巨,因不可移动,大部分石刻造像采取就地保护的管理政策,石窟外建起围墙,近年也逐渐普及了监控设备。此次佛像关键性部位被盗,给当地石刻造像文物的保护带来了不可复原的后果。

被盗造像来自于广元,但造像风格接近巴中

长期从事四川地区石窟研究的杨筱博士说,通过目前系列调查,整个四川地区可以确认的摩崖石刻造像遗址共计2134处,占全国摩崖石刻造像遗址的近三分之一。

四川几个区域的石刻造像共性较多,但各有特点。学界通常将川北地区的唐代摩崖石刻分为两个区系,一为广元地区造像,一为巴中地区造像。而这两个区域集中了嘉陵江流域的大半窟龛,代表嘉陵江流域的窟像。

据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佛子岩是旺苍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现存编号的龛像共41个,其中记录了唐代天宝年间的造像题记,因此基本上判断该系列造像开凿于盛唐时期,造像的题材和风格与巴中石窟接近。

符永利告诉记者,佛子岩摩崖造像的主要内容有弥勒佛观音菩萨、供养人、佛塔等。从形制、题材与造像题记等判断,可知此处造像开凿于盛唐时期,为今人提供了盛唐时期摩崖造像的珍贵实物资料。

此外,佛子岩摩崖造像兼具广元石窟、巴中石窟两地的特点,尤其与巴中石窟的风格更为接近,在研究川北石窟以及广元与巴中两地石窟变迁、传播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与前几个月乐山市夹江县庞坡洞失而复得的10颗佛首还不同,川北地区石窟开凿于初盛唐时期,就历史和艺术价值来看都更为可惜。“摩崖造像作为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一旦被切割盗掘,遗址的完整性和文物的历史意义就受到了不可复原的破坏。大家必须真正意识到,盗掘文物是违反犯罪行为,是对历史文化本身的极大伤害。” 杨筱说。

建议基层仿照河长制落实文保责任

今年7月,记者曾走访四川、重庆当地多家博物馆。在四川博物院佛教造像的展馆陈列中,记者发现,多尊遗址出土的唐代菩萨立像“身首异处”,有的只留了身子,“遗失”的佛首不知所踪,有的只见其头像,不见身子。

四川博物院中陈列的佛手。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四川博物院中陈列的菩萨头像。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该馆解说员曾介绍,作为打制工艺的石刻,佛像的工艺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佛首,佛首易于搬运,此外因石刻造像中佛手指法和姿势的变化多样,导致佛手也易被盗。

符永利认为,摩崖造像的佛首、佛身之类文物,由于盗窃时使文物受损,且脱离了原来整体的历史环境,其经济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但不法分子仍旧屡禁不止,主要在于民众中存在的由来已久的“盗墓致富”思想。

在基层文保单位管理工作制度上,符永利建议,落实文物保护责任,以文保单位所在地的县、镇、村各级领导为责任人,仿照河长制,推行文物保护责任制,层层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增加文物保护投入,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点要安装齐备的电子安保监控系统。

文保志愿者唐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佛造像中,佛身一般由徒弟雕刻,佛首和其他关键部位则由技艺成熟的师傅来雕刻。被盗的佛造像文物要么流失海外,要么进了收藏会所。

唐先生认为,偏远地区基层文保单位需要防止“破防”,除了加强地方安防设施的管理,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督促效率外,也得让人足够了解文物,了解其文化价值。在此次佛像被盗事件中,对于网友“不要发照片,发了反而会引起盗贼的关注”这一评论,唐先生持相反观念。

“之前在山西长治壶关县的一个村子,庙里头的文物石狮子被盗了,但村民拍了照片,我们后来就把照片放在了网上,盗贼迫于压力,最后偷偷把狮子搬回到村口。” 唐先生说,让这些被盗窃文物的材料流向民间也很重要,只有让人知道什么东西丢了,有什么特质,大家才会留心关注,早日破除悬案。

Hash:fe735bcd32c4a40ff2a19e7f38ab9207690af1e6

声明:此文由 大视野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