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一偏僻山沟现神秘摩崖造像!经百年风雨仍然色泽艳丽

正安县偏僻的龙塘沟,是众多户外运动者喜穿越的线路之一,但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处崖壁上色泽鲜艳的泥塑造像。这些造像,猜测为明清时期形成,或与古盐道有关。

文物工作者在布满造像的崖壁上开展调查)

贵州省境内,摩崖造像并不多见。龙塘沟摩崖造像,或可为研究提供样本。

5月28日至29日,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随正安县文物工作者前往龙塘沟,对该摩崖造像再调查。

(在崖壁下长焦镜头拍摄的龙塘沟摩崖造像局部)

溪畔崖壁上 有彩绘造像

从正安县流渡镇白花村的一个村民组,沿着溪流逆水而上,步行约40多分钟,抵达濯水潭。龙塘沟摩崖造像,位于濯水潭左侧上方的崖壁上,目测与溪流的垂直高度约50米。

龙塘沟摩崖造像,共有三个点,总面积约270平方米,尤以中间的一个点规模最大。在这个点上,现存完整的佛像约有8尊,内容包括持法器的佛像和龙头,以及一尊酷似猪八戒的完整造像,和一尊疑似孙悟空的残像等,此外还有缺失了不同部位的佛像10多尊。

左侧的造像,能看到的大小佛像有19尊。该区域与中间造像存有"隔断"。但这个"隔断",是以一尊缺失上半身的莲花座佛像,以及一个基本完整的狮子,还有两根约半米高的天然钟乳石株为界。

右侧几十米外,一处钟乳石发育较好的崖壁下,不见佛像,但在钙华岩壁的青苔之下,能看到些许鲜艳的彩绘图案。

一些游记称,龙塘沟摩崖造像,有100多尊佛像。但文物部门大致清点后,认为崖壁上可辨的造像,约为50多尊。

这里所有造像,均为彩绘造像。尚存完整造像个头最大的目测高约1米多,最小高约40厘米。同一崖壁上,造像间的空隙,均有祥云佛光状的彩绘图案。

有意思的是,造像所处的崖壁右前方,隔着溪流的一座山峰顶部,自然形成了一个穿洞。沟口的村民说,夕阳西下时,阳光透过穿洞,刚好照射到造像崖壁上。

此外,根据遗留在崖壁上楔眼、狭小平台,以及散落林地中的碎瓦片等痕迹分析,早期的龙塘沟摩崖造像,曾建有木构建筑,为佛像和彩绘图案遮风避雨。

(在崖壁下长焦镜头拍摄的龙塘沟摩崖造像局部)

经百年风雨 彩绘色彩仍鲜亮

早年,文物部门曾对龙塘沟摩崖造像简单调查。但造像多位于崖壁上部,条件有限,加上崖壁底部石坎上也有大量彩绘,不便攀爬,无法抵近。

通过对低处造像观察发现,这些造像的外表,有较强瓷感,细滑且有一定光泽。部分造像是通过内部插入铁条作为支架,直接塑造在笔直的崖壁上。还有一部分,则因地制宜,塑造在崖壁上凹陷处,类似位于"石窟"内。

调查发现,造像使用的材料,是较为传统的糯米浆加石灰等。上色和彩绘,则采用了天然的植物和矿物原料,色泽鲜亮。

(满壁的造像和彩绘)

正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田茂国说,糯米加石灰粘合,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利用这种工艺建造的建筑,坚固,还耐久。有的工匠,还会加入蛋清,以增强灰浆效果。

造像外表的"瓷感",由何而来?遵义市文物保护与研究所所长助理何烨认为,这些塑像的外表,可能涂抹过白泥。而白泥,是烧造瓷器的重要原料。

不过,因长期暴露于自然,加上早年的破坏,很多残缺的造像,在风雨侵袭下,灰块脱落。崖壁下以及树丛中,随处可见脱落下来的灰块,有的比成人拳头还大。此外,由于个别参观者的野蛮攀爬,崖壁下方石坎上的彩绘图案,磨损严重,不少褪色严重,甚至缺失。

(一尊保存完好的造像)

崖壁造像 或与古盐道有关

据了解,摩崖造像在贵州并不多见。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研究样本价值。

那么?地处深山的龙塘沟,又无人烟,是谁在崖壁上创作了这些造像?目的又是什么?

在流渡镇及毗邻的市坪镇,关于龙塘沟造像较广泛的传说称:早先在市坪有个吴姓樵夫,家里有双眼失明的老母。一天进山砍柴,在濯水潭看到了观音影像,便说"你若是真观音,就让我母亲的眼睛复明,我为你多塑金身"。当天回家,母亲竟已复明,做好了饭菜等他归来。吴樵夫认为,他遇到了真观音,因此便开始四方化缘,在濯水潭的崖壁上造像。

(满壁的造像和彩绘)

但这是一个神话传说

文物工作者则把龙塘沟摩崖造像,与曾经穿过龙塘沟峡谷的古盐道结合起来。

龙塘沟外的流渡镇新桥村,清代的古桥四会桥碑文记载:"思南府狭铜仁印江等地,下渝蜀古盐道之桥……"。据称,清代,川、渝过来的盐茶道经过这里,通往印江等地,进入湖南,最后到达广西

碑文证实了该区域古盐道的存在。

(满壁的造像和彩绘)

龙塘沟盐道仍有迹可循。正安县的文物工作者们,在摩崖造像下方濯水潭边上,找到了一段长约30米的石板道,上面清晰地留有背杵窝。

沟口白花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濯水潭边的石板路,是早期的大道,穿过龙塘沟,一段连接正安县城,一段连接市坪方向。后来,可能是为避汛期山洪,道路改线,从沟口的村庄开始,沿着山腰通往山脊,不再穿龙塘沟。

文物工作者认为,龙塘沟摩崖造像,应是盐道遗存。"往市坪方向的话,从濯水潭开始就要爬坡,这里很可能是一个休息点。"田茂国说,昔日盐道艰辛。摩崖造像可能是人们为求盐道平安,开凿塑像形成。

(满壁的造像和彩绘)

但龙塘沟摩崖造像的形成年代,依然成谜。一些人认为,根据工艺和形制分析,造像的形成年代,有可能是在明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造像形成的年代,可能是在清代。

来源:贵阳晚报 记者 黄黔华、ZAKER贵阳

Hash:ce3a6f2a2618cfda3694713f08c2995f0d4bb261

声明:此文由 遵义大城小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