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资中古牌坊:刻入过往时光 诉说沧桑历史

牌坊是我国历史上为褒奖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古牌坊是“立体史书”,是研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艺术的活史书,它们真实记录着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其中不少理念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资中县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为州、郡所在地,自古以来称为资州,又因地处巴蜀要冲,物产丰饶,民多富庶,文化发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资州士民为了颂扬彪炳千秋的乡贤、政绩卓著的名宦,旌表古代妇女守身如玉、子孙孝敬长辈及恭贺长寿老人,在各地交通要道和寺庙祠堂,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功德、贞节、节孝、贺寿、名胜等各类牌坊。

根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及其他文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资中城乡单独的牌坊达106座,其中县城54座,乡区52座,皆建于通衢大道及显著位置。如果再加上各地祠堂及寺庙的牌坊,达300多座。至今,不完全统计,全县尚存牌坊34座,其中明坊7座、清代27座。

一起来看看资中这些漂亮的牌坊吧:

▲陶家寺“毓秀钟灵”明代石坊

甘露寺“第一禅林”明代石牌坊

▲走马镇“五灵孚应”坊(建于清代)

▲苏家湾“志格地天”节孝坊(建于清代)

▲金李井“节孝性成”坊(建于清代)

▲明心寺镇雷家祠堂“古井波清”节孝坊,建于清嘉庆24年(1819)“古井波清”节孝坊背面刻“劲节澄怀”, 坊上镂空装饰异常精美

▲陈家镇“黄连桥”坊, 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

▲双龙同川“永孝扵贞”贞节坊(建于清代)

银山镇“孝义兼全”坊,建于清乾隆(1771)

▲城北关外“重龙古迹”坊建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

昔日,仅资中古城北关外至10公里处成渝古驿道(东大路)上的双石铺,就有23座不同建筑风格的牌坊。其中名人名臣坊(7座)、贺寿节孝坊(11座)、宗祠及其他坊(5座)。仅北门状元街口至两路口不到两公里,达15座之多,“德政”坊、“清政”坊以及“名臣坊”、“节孝坊”、“福寿坊”等,比比皆是,平均间隔仅六十米就有一座,庄严挺立,蔚为壮观。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古城北门外大部分被撤除,现仅存高培谷“德政”坊、“天恩世锡”坊。

高培谷“德政”坊

高培谷“德政”坊位于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城北门外两路口,它是清朝光绪年间为纪念政绩显著的州官高培谷而建的一座石牌坊。高培谷(1837—1896),字怡楼,贵州省贵筑(现贵阳市)人,曾任四川西充绵阳大邑、巴县县令。自清光绪七年(1881)任资州直隶州(今资中县)州牧(相当于今天的省直辖市市长),先后两任长达十二年,他事事精辨,政绩卓著,四川总督丁宝桢曾称他为“循吏第一”,现已列为贵州省历史名人。

高培谷在资州竭尽全力发展教育,大兴书院(学校),培养人才,为资中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光绪九年,他将州城北门外原“栖云书院”扩建改名为“艺风书院”,不惜重金从成都礼聘全国学界精英宋育仁、四川思想家廖平、蜀中名儒吴之英、范溶、杨锐(“戊戍六君子”之一)等先后来到书院主讲,致使当时资州的“文风甲川南”。州属五县(资中、内江资阳仁寿井研)的青年纷纷前来求学,无数学子成为祖国的栋梁。

青年骆成骧17岁进州城参加童子试,其文如宿构,高培谷将他拔置榜首。次年,骆成骧在艺风书院读书时,高培谷请宋育仁专门为他辅导。一年后,高培谷又保送骆成骧进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为其后来高中状元打下了基础。由于高培谷重教兴学,自光绪十五年到二十一年的七年间,资州就有五人连登进士第。出现了“文状元(骆成骧)、武榜眼(徐海波)、一文二武三进士(一文:郭灿;二武:徐安平、唐迪光)”五人连登科甲的佳话,传颂全川。

高培谷还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劝民耕作,兴修水利,励精图治,抑豪强,恤民困,积公赈贫,以仁养民,又创立医局、牛痘局,增设消防设施,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以发展,百废俱兴,循声大起,深受资州百姓拥戴,甚至川东川西之民,也无不呼“高知州”。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资州州属五县士民为颂扬他,为他修建了这座高大的“德政”牌坊。牌坊位于州城北门外两路口原磐石县城(资中北周时县名)遗址。资中县其地名最早出现在秦朝,单独建县之始县名为“磐石县”,当时县城就在今北门口至两路口一带,迄今这里还保留着原磐石县城的少数古街。那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街道,向人们述说着磐石古城的漫长历史与沧桑。

高培谷“德政”牌坊横跨资州磐石县城古街中央,座西向东,石质结构,重檐歇山式,三门四柱三滴水,宽6.6米,柱径0.3米,通高7.5米,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3平方米。牌坊正面横额镌“治亚龚黄”四字,其意是高培谷治州政绩突出,尤其是为资中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州人将他比为汉代力行教化极有政声的地方官龚遂和黄霸。牌坊背镌“道洽政治”四个大字,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正确了,政治也就治理得非常好了。

民国二年(1913年),在高培谷离开资州二十多年后,资州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又在“艺风书院”旧址修建了一座高公祠,专祠奉祀。状元骆成骧代资州五县绅士为高培谷建专祠写呈文。他为感谢母校老师教育之恩,尤其是感谢高培谷的重视培养,还特地写了两首怀念和赞颂高培谷的诗文。

“天恩世锡”坊

“天恩世锡”石牌坊,位于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古城北门外何家公馆大门前,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1988年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公馆,又名都转第,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房主何伯钦,资中人,陕西清军营房处官员,因随军立功,受三代荣封,特建此公馆,并派人从成都购回金杯玉盏,以示荣归故里。该馆内有九道门、八个天井,房屋建筑宏伟壮观,技艺精湛,是资中县为数不多的府第建筑之一。新中国诞生后改为了学校和村民住房。

公馆大门前的“天恩世锡”坊,呈南北向,石质结构,三门四柱三滴水,宽4.8米,柱径0.5米,通高5.5米。石坊正中横额镌“天恩世锡”四个斗大的字,其上刻“钦赐业普铿额巴图鲁”,再上面镌“龙绪”、“圣旨”两竖额。中间两柱上刻对联:上联为“三代荣封叨凤诰”,下联为“九重懋赏锡鸿铭”。题记为“清光绪庚辰六年”。联中的“叨”意思是很有能力地位、“凤诰”喻有才华的官员、“九重”即九霄、“懋赏”即奖赏、“赐”即赏给之意。

从石坊上所刻的“圣旨”、“钦赐业普铿额巴图鲁”文字反映出,坊的主人受到过皇帝的钦佩,故得到了皇帝的“钦赐”,即皇帝的恩赐。且此坊是地方政府按照皇帝“圣旨”而建的,故显得很珍贵。

查资料介绍:业普铿为清朝将领,“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有勇将、英雄之意。《清文汇书》译为勇冠三军之勇。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从清建国至咸丰年间二百余年赐号仅三十三人,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满人,且均为武将,嘉庆、道光年间始及汉人。咸丰年间有文臣,后来文员增至十二人。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朝廷先后赏赐巴图鲁名号也仅几十人。此外,洋人毕乃尔曾获得清朝赐予的勇号,洋人能到这个称号则是非常罕见。毕乃尔法国人,是清代入籍安徽的唯一外国人,他万里迢迢来到了中国,成了一名清军优秀的教官,在战场上也是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屡受褒奖,后来破天荒娶了一个中国新娘。

由此说明,何伯钦曾经战功确实不小,因此受三代荣封,皇帝“圣旨”为他修建了这一牌坊,以示奖励和表彰。

考察后,大家认为此坊是为了纪念一名功勋卓著的资中籍军官而建的功德牌坊,牌坊的主人何伯钦受清朝廷赏赐巴图鲁名号,并受三代荣封,这是罕见的,同时此坊上各种图案雕刻很精美,因此,此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艺术价值。

此外,城北郊重龙山还有“灵岩泉韵”坊;“玉虚宫”坊(建于明代,今存);“重龙古迹”坊(建于清代,今存);“西昌山斗”明坊(迁建,今存)。

▲北关外重龙山“玉虚宫”坊(建于明代)

▲北关外重龙山“西昌山斗”明代石坊(正面)

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故事

他们见证了岁月变迁

记载了资中的发展历程

这些历史文化瑰宝

构筑起了资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长廊

值得每一位资中人珍视

来源:资中古城春秋

编辑 ▏朱玲 责编 ▏ 吴小璇

扫码领取“四川天府健康通”

一码走全川

这里有

权威发布 民生实事 热点话题

微信号 : zztv121

Hash:4a68ca0a97350d8492bcac5ab6968284f62f3a8f

声明:此文由 本地灵通小达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