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居第一宅姜氏庄园

“陕北多奇景,奇景数米脂”。而在米脂的奇景之中,最奇的景观便要属姜氏庄园了。

位于陕西米脂县城东15公里刘家峁村的姜氏庄园,占地40余亩,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城堡窑洞民宅。其整体建筑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进退有序,浑然一体;同时建筑主体及局部设臵无不寓含期盼平安吉祥耕读传家和风水理念的传统道德风范,可谓中华民居文化的瑰宝……

洞门:“大岳屏藩”寓意深

巍峨挺拔的姜氏庄园寨墙,均是以大石块砌成,高9.5米,宽24.3米,上部筑跺墙,犹如城垣。一条寓意“龙尾”的山路从沟底曲折而上,宽1.6米,长45.5米,全用石片竖插排列砌成,路的两边用1.12米宽的石板铺成步行石级。中间的石路既是车马通道,也可排泄洪水。等距离的石棱起有一种缓冲作用。

沿着“龙尾”路拾级而上,迎面是进入寨堡的唯一洞门。与古城门相似的拱形石洞额上,镶有主人姜耀祖手书的“大岳屏藩”石刻,既隐含两代主人名讳(姜耀祖又名姜海岳,长子姜树藩字介屏)喻示主人有大山一般的实力和气度,福泽子孙,荫庇后世,又概括庄园如大岳一般的自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字体遒劲浑厚,洞门气势磅礴,虽经风雨仍清晰闪光,越发使古堡威严壮观。

进入洞门向东转折,眼前便见拱洞相连,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这仅是庄园的第一道防线。进入寨门,才知这庄园恢弘大气,三层院落环环相扣,层层相依,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浑然一体。

下院:“大夫第”中书声琅

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一般称管家院或书房院。该院坐西北向东南,大门用水磨青砖砌筑,猫头滴水,五脊六兽硬山顶,墀头砖雕“福禄寿喜”“狮子绣球”等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门额镶嵌清朝五大书法家之一史年佑所题的“大夫第”行楷木雕金匾气势夺人。门洞两侧抱鼓石墩与“寿桃”门簪相互对应,鼓面雕有“双龙戏珠”,边缘为“富贵不断头”纹饰,裙袱“夔龙”,须弥座浮雕“金猴立顶”寓意避邪镇宅。侧壁砖廊均以“书”的图案组成,正面三孔窑洞供管家居住。两侧的六孔厢窑或作私塾或供佣人居住。北侧窑腿上一个小圆门内,是通往中院和上院的阶梯暗道,供小少爷们上下学和佣人们行走。倒座石板铺顶的马棚和放置草料的小房内敞外扩、槽鼻上长年被马匹磨损的痕迹依然可见。

“大夫第”院外东侧建有一孔与寨墙相连的井窑,高5米,东西宽4米。水井深百尺,自山底清泉框至下院平行,井口设有手摇辘轳取水,井水经整石凿制的大石槽短暂停留,再由顶洞抽吊输往各处。即使困守数月,也无缺水之忧,仅此供水系统,足令今人叹服。

中院:祥云瑞草映“武魁”

中院坐东北向西南,是主人接待宾客和交际往来的场所。门庭仍以水磨青砖构筑,脊饰山花“祥云瑞草”,墀头砖雕“天官赐福”“麒麟送子”“万象更新”等图案,侧壁砖廊镶嵌“福”“寿”二字庄重大气,门额的“武魁”匾,彰显叔父曾高中武举之荣耀。

门内是水磨青砖影壁“旭日”门(也称仪门),拱眼壁饰砖雕“文王访贤”“赤炼丹心”图,额饰砖雕“福寿双全”,两边是“牡丹富贵”“夔龙戏珠”,以祥云雕边衬托的棋琴书画图案,寓意书香门第。院内石板铺地,宽敞明亮,两侧各有三间大厢房附小耳房。西耳房上边的木雕窗棂“万世基业”图,中间“卍”字符号、周边四片金色“桃叶”的结构,寓意万事如意、事业(四叶)发达。

穿过东西走廊,两边分别是仓窑、葡萄园、碾磨房。东仓窑高5米,宽4.7米,深14米,窑内设12个大石仓和坐于仓顶的小石仓。东西仓窑共可储粮600余石,据说,当时的土地范围已达到毗邻的绥德子洲佳县吴堡清涧等县份,面积约18万余亩,可见其范围之大、分布之广、储粮之多。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绥米岁凶,哀魂遍野,公输粮散,赈济灾民,实为仁泽,被民众称颂也”。我们从这个记载当中可以看出,姜耀祖急民众之危难,救乡邻于水火,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令人敬佩……

西院也叫碾磨院,上是西仓窑,下为碾磨房,中间的一孔小圆窑设有暗道,纵深200余米,洞内弯曲,多处设障,直通后山,如遇危难,可以藏身或脱险。

上院:“鹿鹤同春”寓吉祥

上院当归主人安居之所,也是整个庄园的主体建筑。

院门为筒瓦卷棚式砖木结构,垂莲门柱举架,额枋、荷墩彩绘,两侧的方形石雕门跪,浮雕争芳斗妍,门楼两侧各设神龛,敬祀天地神位。照壁水磨砖雕廊心画,“鹿奔松林,鹤唳寿石,日月相映”,它以“鹿鹤”之谐音,寄意于东、西、南、北、上、下“六合”,合称“鹿鹤同春”,寓意国泰民安,社会稳定,日月生辉,福寿无疆。绿色门扇镶有铜制铺首衔环,流云踢角,30个五路泡钉依次排列,与大门连为一体的屏风门。

上院大门圆鼓形基石柱木顶立,东西两端分设小圆门,西去厕所,东下塾院,门内额题“安乐居”三字,窑面写有“忠正和平”“安居光泽”。“明五暗四六厢窑”布局,开合舒展,错落有致,正面台阶上的五孔石窑,意涵“五子登科”。主人夫妇居中,侧配分居两旁各室,“暗四”指上窑两旁的套院,意指“四喜发财”是主人的厨院和库房。“六厢窑”指两侧的六孔窑洞,涵义是“六六大顺”,供晚辈居住。

木雕:“桥头梅花”汇阴阳

姜氏庄园上院院落修造豪华,铺设讲究,恢弘大气;窑内炕裙壁画,暖阁壁橱,水磨石灶,地面由菱形石板铺砌。“枪头梅花格”木雕窗棂,匀称有度。枪、戟、戈、矛喻以锐器进攻取胜;梅花斗霜傲雪,喻端庄美丽,坚贞操守。阳刚之枪头和阴柔之梅花看似相左,实为阴阳、雌雄在对立中统一。“三交嵌牡丹”图案,方圆互映,寓意富贵吉祥。“盘长”(也就是蛇抱九颗蛋),蛇象征男根,寓生殖能力强;而蛇又多产蛋,兆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实为生育文化的反映。以变形“寿”字而做的木格亮窗,辅以“双龙戏珠”、“龙头”门楣以及这“卍字格”“丁字格”“工字格”“丹字格”“三交格”“如意格”等雕镂窗棂图案,典雅别致。檐头挑石举架,穿廊抱厦。

院落南侧的大石床更是别具景致。床底四周石槽相围,盛满清水,防止蛇蝎虫蚁攀岩侵扰。当年,主人在院中亲手栽植两棵青翠绿槐,枝繁叶茂,绿树成阴,不论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还是在繁星点点的夜晚,都可在大石床上悠闲自得,安然惬意地乘凉休息。

寨墙:天造城垣为“保障”

上院同样建有东西院,东院是厨房院,通往灶房的进出水口,以鱼头鱼尾的石雕装饰,美观实用,背墙上的小圆窑是冷藏室,厨房内一排大小厨灶和放置调味品的小石仓,无不显示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西院既存放米面,也是主人放置花卉和鸟笼的地方,还有一个别有洞天的厢窑,窑内阳光明媚,舒适安静,放着精致的烟枪、灯具,专供老少爷们吸食鸦片、消磨岁月。一侧的过洞便是浴室,特制的石槽作为浴盆,精致的石墩便是小妾为主人搓澡之余休息之处。

院后高墙,天造城垣,中院所对的寨墙高10米,长31米,宛如一扇巨大的屏风,伟岸壮观。通往西南平台的石洞上方石刻“保障”二字,起着“逃匿”和“反攻”双重功能。而意为“龙头”的后山炮台,易守难攻,镇守宅院,一旦各院失陷,则家人可穿保障寨门涵洞转移后山,也是庄园的第二道防线。届时寨门一关,守住寨头可控扼并反攻收复院落,这种防卫-退却-反攻-收复环环相扣的防卫体系,无不令人叹服。

陕北,是块神奇的土地,历史上长期华夷杂居,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汇,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现象。米脂,属于典型的陕北农耕区域,浓厚的黄土风情和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这一方民众的习俗风情。

营建:工期延续十六年

姜氏发家,始于姜耀祖祖父姜安邦。姜安邦为人忠厚、聪明能干,在杨家沟给地主马良揽工时,他深得马良夫妇的赏识,将女儿许配予他,并将常年索要不回的旧账归他所有。

姜安邦善于审时度势,清道光二年(1822年),陕北遭遇瘟疫,人们用砂锅熬中药,做“纸火盆”,埋葬人用棺木,“过事”要吃软米糕。所以,砂锅、软米、棺木价格暴涨。他便往返于米脂和葛针店(今吉镇)之间做此挣钱的买卖,不久成了当地首富。姜安邦生有四子,前三子早逝,家业便由四子姜锦塘继承,姜锦塘又生有一子姜耀祖。

由于朝庭腐败,民不聊生,时有盗贼抢劫和匪徒出没,姜锦塘54岁时便打算新修宅院,选址牛脊梁山湾,于同治十年(1871年)破土兴工。由年老体衰,便将许多监修事项交付当时只有12岁的姜耀祖来掌管料理。光绪四年(1878年),姜锦塘去逝,时年19岁的姜耀祖,继续完成宅院修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孟冬竣工落成,历时16年之久。由于工期过长,耗资难以数计,单是食盐便耗费了16石,合公制6吨半左右。

格局:天人合一统“三才”

姜耀祖为人直爽豪放,碑文记载:“建筑自动工以至竣工约十五六年,宅分上中下三层,一切布置都由公独出心机,其规模之壮观,吾陕北所仅有,所谓博大精神,与众不同也”。我们从姜氏家史和碑文记载来看,这部耗资巨大,用工之多,历经16年漫长而建的窑洞庄园,凝聚了主人和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是陕北民居建筑之典范。它既传承了传统建筑的神韵,也展示了砖、木、石三雕艺术的完美结合,可谓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与点画之间,装饰与教化相融,艺术与精神共存,是陕北黄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选址上,坐落在牛脊梁山湾三面环山的怀抱中,靠山深厚沉稳,面向东南开口,恰似一个硕大的元宝,一条弯弓小溪缠绕而过,符合“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在整体设计上,主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运用园林理论中“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分别将下院坐西北向东南,中院和上院坐东北向西南,使各院都能争得良好的空间和方位,获得充足的日照时间,是聚财纳福、人才两旺的理想形胜。在建筑理念上,传承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窑洞从立面上看是拱形,以圆心画弧而成,标示的是“中规”的天,而从平面上看,又是方形,标示着“中矩”的大地,“中规”“中矩”“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对天象、地象的认识,人居于天地之间而成天、地、人“三才”的和谐共处。从砖木石三雕艺术上讲,大处见微,微中见奇,奇不胜数,每一幅图案,每一款匾刻都有讲究,或阐述一个哲理,或抒内心向往,或祝金榜题名,或颂忠孝双全,庄重大气,既有寓意,又有情趣,充分反映出黄土文化的外在与内涵,以及一方民众的聪明才智、鉴赏品味和文化意识。

2006年,姜氏庄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座历经风云变幻的百年庄园,却一直隐于大野人未识。它既未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也没有和达官显贵攀亲联姻。但我们相信,随着榆林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的逐步建设,姜氏庄园的旅游事业将实现长足的发展……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都市生活

Hash:e54fb7d1d726076e2519a0979cfac61a12e1f4cf

声明:此文由 榆林旅游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