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 九井十八厅,南康特色房屋建筑!

集政、经、居、教于一体的官宦宅院

赣南现存的“九井十八厅”多数建于清代中末期,主要是大户人家、官宦人家所建的宅院。它广泛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 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井十八厅外景

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多数的词,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井十八 厅”的格局。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 政、经、居、教于一体。“九井十八厅”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 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九井十八厅内景

南康凤岗董屋“九井十八厅”

南康市凤岗镇是南康市人口较多的大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区,沿江有小块平原,其余为丘陵。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均匀,适合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木生产。由于凤岗所处环境较 好,因而成了各地客家人移居之所。据《南康县地名志》载,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广东兴宁河源、福建长汀迁居凤岗的就有赖、李、周、朱、刘、黄、薛、 萧、牛、江、方、林、邱、廖、魏、练、邓等姓,而凤岗镇的董氏家族,是康熙甲子年(公元1684年)由广东兴宁迁徙而来。

风火墙

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董氏由于家族发展较快,共有185人登科入宫,在当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从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开始,董氏后裔各支房相继建造祠堂和宅院。其中建于公元1800年至1810年 间的大塘口村董子赞众厅(“九井十八厅”)最具特色和影响。“九井十八厅”依山傍水,周围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是座厅屋组合式的宏大民宅建筑群。整屋呈正 方形,为砖木和土木结构,整个厅屋长39.7米,宽44.59米,面积1770.223平方米。在南北向的中轴上四井正厅,各井之间为横式天井,起采光通 风作用。两边对称的又是四门三井七厅,总成6个单元,分别为董学梓(嘉庆十年(1805年)以军功授湖北荆州公安县县至)6个儿子享用。

上厅

木雕栩栩如生

门斗雕刻讲究

屏风镂花精细

天井连接下厅

建筑堪舆文化雕刻艺术的结合

据说“九井十八厅”建造前,客家人董学梓分别请了广东、江西有名的地理风水先生指龙脉、定朝山,最后确定界址,所以它的朝向比祠堂略偏西。由于规模大,宅第分前后两期建成,四周用青砖砌成,悬山屋顶,左右侧墙高山瓦面,是为封火墙。屋顶采用条石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大小门和窗户均以石料为框,窗户栏杆用铜条装置,所有石柱、柱础、门框、窗框、天井的石料,均从相距数百里的兴国境内选购。兴国石料呈淡红色,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石柱、石门、石窗等至今相当完好。

民居墙壁上的雕刻

十八个厅,每个厅都有4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上厅安放观音,中厅为主厅,设拜厅和神阁,安奉祖先牌位和画像,初为红白喜事之所。上厅与下厅用木板屏风相隔,屏风镂花精细,并雕刻有 龙、凤、花、鸟、虫、草,有梅、兰、竹、菊,还有山水人物,并用金粉刷漆,做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天花板有孔雀开屏式彩绘。厅屋的横梁与直梁柱衔 接处用木雕龙凤作斗拱,造型十分美观。左侧中门门榜“江都垂裕”,右侧中门门榜“晋乘留芳”。建好后的“九井十八厅”在当时十分气派,可谓壮观。这种建筑特点充分体现出客家人南迁后仍保留着中原汉人民居的风格。

广东省普宁市马鞍山农场里仁潭村“九厅十八井”古民居样图

赣南客家民居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厅屋组合式”民居,一种是“围屋”。现在围屋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以前在南康盛行的这种厅屋结构的房子却很少见了,希望能够得到保护。你见过这样的房子么?你对这样的房子还有什么印象?欢迎大家文末留言!

▍内容来源:南康微视野

▍图文编辑:小野(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f7c61419e7897c4aa17b0f8a1f0c117cb816b927

声明:此文由 南康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