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笔记——文 | 庞白

笔记一:初春去了南康

初春,很多地方树木才爆芽,这块土地已经被茂盛的植被所覆盖。这里土地平整,田野起伏的坡度,由树木、瓜果蔬菜的颜色表现,呈现出大块的五颜六色,让人远远望去,油然而生舒适之感。茄子、青瓜、辣椒番茄等蔬菜,此刻也已遍野,取代了以前种植多年的甘蔗木薯花生等传统作物,而更显生机。

这个地方叫南康镇。南康镇在北海市区中心东北约40公里,距北海机场18公里,北铁一级公路由西向东贯穿其境,交通便捷。

这是一个蕴藏在南方幽绿大地深处的乡镇。它不显山,不露水,千百年来,安静、普通,如很多南方小镇那样。而事实上,南康虽然鲜为外界所知,却是一个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镇。直到近年陆续被授予“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和“广西特色旅游名镇”等称号方又重新引起关注,它美丽又神秘的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我曾数次跟随参观队伍去过南康,但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对南康的百年骑楼老街、将军楼、三帝庙、三婆庙、冼太庙、天波府、四大古井、古井、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上世纪遗留下来的标语、破败的理发店、商铺等,有大概记忆,但没有深刻印象和兴趣。而在这个初春的午后,当我一个人再次来到南康,走在寂静的街巷中时,古镇那浓烈的陈年味道,一下让我的脑海里有了久久不停的穿越时光的恍惚。

南康,古称南康圩。史载最早见于公元前223年间,秦平定南越后,当时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南康一带,成为这些人的聚居地之一。由于南康水路交通便利,自公元972年起,便逐渐形成了圩镇。明朝北部湾沿海设立“珠场八寨”,南康寨居中,而且成为合浦珠场巡检司驻地。据清人梁鸿勋的《北海杂录》记载,“珠场司属合浦县,其衙署向在南康,土人有称南康司。查道光季年,司官于二、八月抵北巡阅,收取烟规、船头规。咸丰五、六年始僦衙署移驻北海。”

笔记二:老建筑

南康老街主要指南康解放路一带的街巷。解放路长约600米,宽9米,为骑楼式建筑,以传统民居、骑楼建筑和西式建筑为主,与北海中山路骑楼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街上,早年的商号名称依稀隐约,凭栏、门窗、骑楼二楼立面雕刻随处可见,雕版图案多为民间传统花草,喻平安吉庆、瓜瓞绵绵之意。骑楼的窗楣,有的方形,有的半圆形,有的敞肩形,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老街因为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雕刻,而显得古味幽然;因为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窗楣,它又是流动、活泼和民间烟火气十足的。清末民初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解放路均为此镇最热闹、繁华之处,有名有姓的茂隆、北国客栈、广华昌针织厂、同和隆商铺、珍文书店以及“又发”黄记副食酱料厂等大商号,均在此街开铺经营,其他客栈、餐饮、百货、针织、成衣、日杂、副食以及海产品摊商更是挨家接户。

南康老街 罗远燕摄

比解放路更老的老街为胜利路,街上骑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长约300米,建筑形式为砖木结构,装饰以木为主,木门、木窗、木挑梁和木闸门和青砖山墙结合,加上门口设置敞廊,清爽、通透,舒适典雅。此外,还有新路、沿江路等处老街骑楼也不少,虽然大多墙体斑驳,整体还算完好。现在看来,这些古建筑得以存留下来,实属幸运,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小镇数十近百年来,变化缓慢,几乎被“相忘于江湖”。遗憾的是建筑保存了下来,街道名却明显是上世纪中后期更改的,新名老街未尝不可,却似乎少了些许当年韵味。

北部湾沿海小镇,精致的不多,南康算是突出的一个。我之所以有如此感受,是因为它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骑楼老街,还有将军楼、三帝庙、三婆庙、冼太庙、天波府、四大古井等诸多建筑及设施。这些遗留下来的建筑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此地民间生活的精神指向——继承传统、英雄崇拜、祈求保佑。

三婆庙(也称妈祖庙)始建于1732年,1991年重修,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三帝庙始建于1768年,三帝为真武大帝、关圣帝君、华光大帝,原建于本圩正行,后于1794年迁建现址,庙前有青龙井,井水清冽,为古镇四大古井之一。冼太庙,始建年份不详, 1514年重修,是祀奉南北朝至隋时期巾帼英雄洗夫人的庙宇。天波府,纪念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

南康三婆庙、冼太庙、天波府 庞白摄

小镇民风淳朴,尊师重教,镇上的南康中学前身,是创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珠江书院”,有200年历史。学校历史如此悠久,在中国中学中也不多见。南康出了著名诗人白原、著名作家陈建功以及谢有畅、庞义、冯训瑜、周仕奎、朱宗炎和姚坚厚、陈珍成等名教授是情理之中的事。小镇的人也崇拜救世济人、泽被一方的妈祖;祀奉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为“圣母”的冼夫人;纪念遥远北方数代精忠报国却屡遭迫害的杨家将。文武并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啊!

古镇老街小巷,寂静弥漫。寂静中似有一股沉而重的气流在运行。它不为吹过屋檐的风所左右,而是固执、倔强,独立特行,既保守又激进,似乎含蓄其实开放。我突然想起,有人就是这样形容客家人性格的。可能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这个小镇上一代代人才有这样的崇拜,他们既有静如处子安然的一面,也有动如山体崩裂的另一面,动则为世人惊叹不已,如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时任第19路军78师156旅6团团长、南康人张君嵩,又如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时任国民党第66军159师947团团长、南康人谢彩轩等。南康有如此这般人物出现,当是必然。

笔记三:声音和吃的

南康调,也叫“卖鸡调”,是此地民间传唱较多的民曲民调。卖鸡调通常由一人穿长衫、手持折扇进行表演,以方言的口声腔定音调,以白话演唱,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传唱的内容和诸多民间曲调所表现内容相似,是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卖鸡调旋律虽简单,但音调复杂,引人入胜。此为听说,尚未有机会欣赏。是为憾。

南康民间艺人演绎《卖鸡调》 罗远燕摄

另,广东江门开平也有卖鸡调,现已列为广东曲艺一个曲种。其唱词字数不限(七字句为主),信手拈来,随口而唱,不分上下句,押韵,唱腔有固定过门和拉腔,由演唱者用开平方言演唱,曾听过,韵味十足,不知与南康卖鸡调是否有关系,唱腔是否相似。

此外,此地还有“花灯”、“神相”、“还福”、“社戏”、“地戏”等数十个民间常演的项目,与北部湾地区其他乡镇大同小异。

食物方面。南康在北海合浦一带最出名的算水籺。水籺通体洁白晶莹,口感滑嫩有弹性,配以酱油、醋和蒜等调味料,酸咸可口。常有镇外青年男女,结伴前往,一尝为快。至于主要为饱口福,还是别的原因,不详。

南康水籺 罗远燕摄

笔记四:偶遇

自解放路随意拐进一条小巷子,抬头见门牌上标为“团结路”,曲径,多有红泥墙筑屋,大多倒塌,但墙仍在,墙上风雨痕迹清晰。断墙围着的空地上,茂盛的灌木已跨过墙头,也有杂草从墙的缝隙和墙头上长出来,在春天里,既荒芜,又生机,让人不由萌生感慨。巷子里的人家,门开着的不多,可能外出做事没返,也可能搬到廉州、北海居住,未知。

走到“团结路105号”,见屋内一名席地而坐、拿柴刀开竹织鸡笼的老者,便驻足探看。老者抬头微笑,招呼我:“入来坐坐?”大喜,便进屋,坐到老者对面,一边看他干活,一边随意聊天。老者耳朵不便,需我大声言语。“无其他事做,织鸡笼,找两餐”,老者不时侧耳听我讲话,手中刀却一刻不停,不一会,半只鸡笼已成。我不太相信老者自己讲的“我差两岁就80了”。看起来,他脸色红润,手脚灵活,声音洪亮。我心里猜测,他最多也就65岁左右。但后来老者又再次强调“我差两岁就80了!”我就相信了。问起他是否见过记载南康历史的书籍,老者笑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织织鸡笼,好过记事。”我觉得老人已回答了我的提问。

南康中学校门 罗远燕摄

▍注明:本文选自《国安南风》第9期

▍注明:本文转载自《凹地》

Hash:be1f239cba2b3021938bced3128e77d6ed5b700f

声明:此文由 中信国安北海第一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