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300多年“秀才村”,你来看过了没?

2015年9月,

增城中新镇坳头村的岗埔围垄屋

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岗埔围垄屋是陈氏村民的骄傲,

堪称“秀才村”。

围垄屋为客家人群体聚居的建筑,被誉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广州城中新镇坳头村,至今保存一座小围垄屋——岗埔围垄屋,为广州地区少见的传统围垄屋。

岗埔围垄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这座大屋里走出了三十八名秀才呢!”至今仍留守围垄屋的村民陈怀光言语间充满自豪。

小山村有座典型小围垄屋

城区中新镇福和片区坳头村,是一片偏远宁静的山村,林田相连、郁绿苍苍。

坳头村为一座客家村落,有7个自然村组成,常住户1336多人,岗埔为其中一条自然村,赫赫有名的围垄屋就位于村中。

围屋前边,是个低三尺的半月形水塘,水塘往下,是绿野田畴,而水塘之上则是客家围垄屋的主体建筑了。

据史料记载

岗埔围垄屋为陈文渠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自本村坳头迁来所建,坳头则是陈文渠父亲陈如兰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自梅州蕉岭县迁来开基。

岗埔围垄屋是一座青砖、泥砖、木、卵石三合土混合结构建筑。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村屋以祠堂为中轴,绕祠堂的左右及后面建扇形环屋带,由26个房间组成。

坳头村岗埔围垄屋内景

整座围垄屋南北阔38.6米,东西深40米,占地1544平方米。在祠堂的左右有宽4米,深17.5米的纵巷,前带门楼式小门,门楼的屋顶及门面墙与祠堂和环屋带相连,使整个村落连成一体。

坳头村岗埔围垄屋内景

在祠堂的后面与环屋带之间有一块俗称为“胎地”的半月形旷地。胎地、青云巷均用卵石铺砌。

屋带以后面正中部房间为最高,屋脊为灰塑龙船脊。以它为中心,屋面绕左右向前延伸依次降低,直绕至围垄屋的正面。

以砖砌镬耳封火山墙为正面墙,耸立两侧,并与祠堂前墙、大门组成一组天际线变化丰富的大立面,整个村落为前方后圆的围垄屋格局。

进入环屋内有两种途径

1、直径通过祠堂背后的两道侧门;

2、可从大屋正面两侧的小门进入。

顺着走廊由左至右,26间高矮大致相同的房子依次连接,每间屋子都是一门一窗,整齐有序,墙面为三合土、泥砖构造。

岗埔围垄屋内景

令人好奇的是,祠堂后正中间一座由青砖砌筑的格外醒目,询问过后才得知它背后有故事:它并非居住区,而是议事厅,这间青砖房行使着特别的功能,也象征着区别于其他25间普通住宅屋的地位。

坳头村岗埔围垄屋祠堂

在岗埔围垄屋外平地上有两对旗杆夹,村民说,这些是“秀才碑”,围垄屋出一名秀才,就竖起一对旗杆夹。

“我们这座围垄屋走出了38名秀才呢!过去坪上碑密密麻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被毁掉了,拆掉建了房子搭了桥,这两对我们是好不容易才找回来的。”一位村民说。

岗埔围垄屋外平地的“秀才碑”

稻壳入泥砖,小窗来御敌

2002年9月,岗埔围垄屋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作为广州地区比较少见的客家特色民宅建筑,2015年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福建等多地都有围垄屋,

与他们相比,

岗埔围垄屋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由传统建筑修缮专家欧阳仑

带着我们走读这座老房子!

欧阳仑表示,这座围垄屋营造为客家传统形制,从建筑投影来看像一个龟背,寓意子孙繁衍、健康长寿,胎地半月形旷地也隐藏着古人的生殖崇拜。“过去宗族兴旺,与家族中男丁多少有密切关系。”

航拍增城坳头村岗埔围垄屋

欧阳仑解释说,客家人属于外地人,来到一个新地方,你的水源、耕地,你迁定的范围都需要用“拳头”来说话,人丁多了,才能维护耕作的权利,“有能力起这样一座祠堂一座围屋,就预示着这一房人在这里落根了。”

坳头村岗埔围垄屋内景

欧阳仑表示,与广东河源、梅州等地的围垄屋相比,岗埔围垄屋外墙夯土墙高度大体一致,同为约1.1米高,夯土墙上再起泥砖墙,而内墙则有不同,这里内墙夯土墙高度仅有数十公分高。

坳头村岗埔围垄屋内景

欧阳仑说,夯土墙由河沙、石灰、黄泥以及一定比例的黄糖浆混合建成,坚硬无比,可以比作现在的“混凝土结构”,具有防水、防护、装饰三重作用,这也是客家人房屋建造因地取材的结构。

夯土墙之上的泥砖则用黄泥与稻壳、禾草混合制作而成,“添加稻壳、禾草增加了砖块的连接度和粘合度,减少开裂。”

夯土墙泥砖由稻壳混合制作而成

“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在河流中取沙、鹅卵石很方便,因为田地耕作,稻壳、禾草也到处都是,而其他如青砖、花岗岩等建材运输成本较高。”欧阳仑表示。

也有研究指出,岗埔围垄屋建筑材料均以夯土和土坯砖材料为主,梁架简单,天井以及花台铺地材料使用鹅卵石这类材料,这都反映出了客家人初到增城时的财力有限。

夯土墙泥砖由禾草混合制作而成,至今没有腐烂掉。

该围垄屋还有一大特点,即阁楼有两层。欧阳仑表示,此在围垄屋建筑中较为少见,他认为原因有两个:

1、结构更安全。围垄屋墙体主要为泥砖垒砌,泥砖只有在受压的情况下才更稳固,加了一层阁楼木板,让墙体结构更安全。

2、防御性更好。二层阁楼对应后墙上设有一口口狭长形射击窗,用于防御匪贼。

围垄屋一圈外墙被一条条木板、一根根木桩支撑着。

“这座围垄屋还融合了广府建筑的装饰特色。”欧阳仑说,围垄屋正面山墙为镬耳封火山墙,屋脊为龙船脊。

镬耳山墙代表了族人鼓励子孙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龙船脊则吸纳了广府水乡文化,“在当时,广府建筑装饰代表了一种潮流,客家建筑主动吸纳广府的装饰风格,并与之融合。”

围垄屋正面边墙为镬耳封山火墙

围垄屋的屋脊为龙船脊

增城为何出现多座围垄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者李诗元、林琳在研究论文中分析,增城处于岭南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交界处。

增城的文化在地理上表现为:粤语和广府建筑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江和平原地带,客家话和围垄屋主要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但粤语使用者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范围。

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却是明末清初,这是被史学家称为客家人迁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编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县志》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

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艰难。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对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山税之占业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绥福、金牛三都尤多。

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岗埔围垄屋菊花

客家围垄屋里装着什么精神?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垄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垄屋。

围垄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学者在论文《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认为,一座围垄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来源:广州增城发布、广州日报;

声明:相关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来源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8ceba3afe0a515f96d2a968c161681875a3c7fa8

声明:此文由 文化广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