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革命遗址简况(二)

洛南县革命遗址简况

洛南是革命老区。自1927年冬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在这块热土上从事革命活动、开展革命斗争开始,在23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队和众多的仁人志士在洛南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许多革命遗址(旧址)。这些革命遗址(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队、革命先驱同洛南人民一道与黑暗势力搏斗的历史见证,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伟大牺牲。

南县革命遗址(旧址)共有20处。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冬至1928年夏,中共领导的许权中旅在洛南从事革命活动以及渭华起义失败后西北工农革命军在洛南从事革命斗争留下的遗址;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2月至1937年7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洛南进行革命斗争留下的遗址(旧址);三是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洛南县的20处革命遗址中,还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墓园(墓地)。这20处革命遗址(旧址)中,有标志物的13处:许旅路遗址,许旅旅部,许旅练兵场,农民协会起义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九泉山战斗旧址,中共商洛特委暨抗捐第一军成立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军部驻地旧址,罗锦文烈士纪念碑,郝世英烈士墓园,张国安烈士墓地,石治民烈士墓地,卢灵洛县乡政府旧址;无标志物的7处:许旅召开军人大会遗址,唐澍许权中护田处,西北工农革命军保安战斗遗址,西北工农革命军军部驻地遗址,鄂豫陕省委召开群众大会遗址,阎山战斗遗址,洛南县委县人民县政府成立旧址)。

洛南县革命遗址目录

1.许旅旅部驻地遗址

2.许权中旅练兵場遗址

3.唐澍许权中护田处

4.许旅路遗址

5.农民协会起义遗址

6.许权中旅召开全体军人大会遗址

7.西北工农革命军军部驻地遗址

8.西北工农革命军保安战斗遗址

9.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入陕遗址

10.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九泉山战斗遗址

11.中共商洛特委暨抗捐第一军成立遗址

12.红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军部驻地遗址

13.鄂豫陕省委召开群众大会遗址

14.罗锦文烈士纪念碑

15.阎山战斗遗址

16.县委县政府成立遗址

17.石治民烈士墓

18.郝世英烈士墓

19.张国安烈士墓

20.卢灵洛县乡政府革命旧址

许旅路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灵口街社区

形成时间:1928年春

历史背景 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许权中旅进驻洛南以后,十分重视军民关系,关心群众疾苦。这年春节刚过,许旅任耕三团奉命来灵口整训,发现灵口街道崎岖难行,团长任耕三就率全体战士利用整训间隙修筑灵口街道。初春,地处洛河岸边的灵口街道依然十分寒冷,但官兵们的心是热的。他们从洛河岸边、陈草峪口、柳峪口、后砭等地抬石头、挖土方、砌石埝、铺路面,使长300余米的街道加高了1米,路面加宽到2.3米。许旅走后,群众为了纪念许旅,便将这条路取名为“许旅路”。

许权中旅召开全体军人大会遗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三要镇龙山村东洼组

形成时间:1928年1月底2月初

历史背景 1928年1月17日,中共领导的许权中旅来洛南后,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十分重视,倾注了无限的“培植”之心血,寄予了无限的成功之期望,中共陕西省委发出通告宣布,许权中旅之中共军支改为旅委员会,仍直辖于省委。并派刘志丹、唐澍等9人陆续来许权中旅,协助许旅党的领导工作。1928年1月30日,唐澍等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来到洛南三要司,与先期到达的刘志丹、谢子长相见。1928年1月底2月初,在三要龙山东洼,唐澍向旅党委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部队应迅速发动群众,配合农民起义,脱离旧军队,自己独立搞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接着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许权中在会上宣布唐澍任参谋主任(刘志丹到地方作发动群众工作后,唐澍接替刘的职务,任参谋长),唐澍、刘志丹在会上讲话,贯彻了党的指示、宣传了革命道理,传播了革命思想,并勉励全体官兵刻苦训练,严格要求,与全体军人一起团结奋进。

西北工农革命军军部驻地遗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洛源镇洛源街五组

形成时间:1928年6月25日至7月1日

历史背景 1928年4月,驻商洛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李虎臣趁冯玉祥主力出陕参加军阀混战之际,部署反冯战争,命令驻洛南三要司的许权中旅开赴潼关,阻击冯部宋哲元部队入陕,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许权中旅不去潼关参加军阀混战,准备渭华起义。许旅党委经过研究,决定派共产党员雷天祥带教导营一部先去渭华,配合农民武装开展斗争,其余部队于5月7日先后撤离洛南县的三要、灵口等地,开赴潼关参加反冯战争。5月10日,许旅部队在唐澍、刘志丹率领下,提前先后撤出战斗,在抵达瓜坡镇后宣布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举起工农革命的旗帜。

渭华起义失败后,1928年6月25日,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率领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300余人退到洛南县两岔河(今洛源镇)和保安镇。

1928年6月25日至7月1日,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部驻洛南县两岔河街“致合昌”商号。

西北工农革命军保安战斗遗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保安镇八道河村九组

形成时间:1928年7月1日

历史背景 渭华起义失败后,1928年6月20日,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同敌激战竟日后退入渭华南山。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率领300余人于6月25日退到洛南县两岔河,并派一大队驻防保安街;许权中、杨晓初率领200余人退到蓝天许家庙一带,与蓝田县委掌握的沙王村自卫分团合编隐蔽。

1928年7月1日,李虎臣的四个残旅在洛南县瓦子坪陈彦策民团(红枪会)的配合下,向驻保安镇的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一大队约百余人进攻。因侦察有误,将敌七八百人错报成百余人,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率近百人由两岔河急驰保安镇救援。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弹尽无援,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等4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旧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高耀镇龙河村东沟组

形成时间:1934年12月8日

历史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于1934年12月8日,在豫陕交界的铁锁关(洛南境内)进入陕西。在这块热土上,红二十五军冲破了20倍于我之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开展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牵制了敌人,配合了中央红军,“偶然作成中央之向导”,最后奔上陕甘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洛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的第一个县。在洛南,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取得了九泉山战斗和庾家河战斗的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在洛南,鄂豫陕省委先后组建了中共商洛特委、豫陕特委、抗捐第一军和豫陕游击师,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入陕首战九泉山战斗旧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三要镇伍星村南坡组

形成时间:1934年12月8日下午

历史背景 1934年12月8日下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开进陕西洛南东部重镇三要司。

红二十五军西进陕西之前,国民党陕西军事当局命令驻防潼关、华阴的第四十二师第二四八、二五二团,翻越秦岭向东南推进,堵截红二十五军入陕。其二四八团第三营急驻三要司,首先与红二十五军接触。敌人凭借三要司南边的九泉山高地,疯狂进行阻击。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从九泉山东南发起正面攻击,其余各团迂回至高地西侧,形成夹击之势。战斗开始之后,二二五团三营营长李学先首先带领八连攀登陡崖,攻上山头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后续部队相继猛扑上来,奋勇拼杀。战斗从下午一直进行到黑夜,终于将敌二四八团第三营全部歼灭,并缴获大量枪械弹药。

中共商洛特委暨抗捐第一军成立遗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景村镇车塬小学

形成时间:1934年12月29日

历史背景 1934年12月下旬,鄂豫陕省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郧西山阳一带北返,打下景村镇后,为了开辟商洛地方工作,成立了中共商洛特委和抗捐第一军。红二十五军手枪团政委宋兴国任特委书记,军部少年先锋队队长程启文、手枪团二分队政治指导员陈小瞎为委员,洛南贫苦农民刘实通、岳新明分别任抗捐军司令和副司令。

1934年12月29日,在景村镇车塬召开了抗捐第一军成立大会。会上刘实通讲了话,并以司令、副司令的名义出示布告,公开宣布了抗捐军的性质、宗旨、任务,举起了打倒土豪劣绅,评分地权,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的旗帜。

抗捐军成立后,在中共商洛特委的领导下,活动于小秦峪、车塬、七岔沟、余家山(今属商县)、张村、杨村、薛楼一带开展对敌斗争,先后没收了景村街、富刘村、车塬、古城、七岔沟的一些土豪劣绅的家产,分给贫苦农民,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受到了贫苦大众的欢迎。部队很快发展到300余人。其革命斗争震慑了国民党地方官府。

1935年1月5日,国民党洛南县保安团趁红军主力南下之机,于大雪天深夜突然包围抗捐军驻地大河面余家山,由于抗捐军战斗经验不足,红军骨干力量过小,战斗打响后即被击溃。副司令岳新明阵亡,司令刘实通负伤,后被杀害。

洛南抗捐第一军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解救穷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斗争的事迹至今还在洛南、丹凤商州等地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红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军部驻地旧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城文庙

形成时间:1935年4月18日至22日

历史背景 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蓝田县葛牌镇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根据省委提出的“准备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和“抓紧根据地建设”的任务,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向洛南进军。4月18日,红二十五军逼近县城西郊。由于敌人造谣,县城人心惶惶,伪县府党政要员闻风潜逃(时县长冷刚峰在南京),县保安团副团长石德功(团长尤奉三在西安)指挥其部布防。红军从南、北、西三面将县城包围后,敌自知力不能敌,纷纷弃城逃窜,敌保安团二中队队长万善书逃至杨川白龙庙被追赶的红军围困,该万走投无路拔枪自杀。红军进城后迅速派小股部队深入石门、鹿村(白洛)、小渠(谢湾)、八里桥、庙坪、柏峪寺、景村等地追歼逃敌,宣传政策,安定民心。在县城内省委、红二十五军军部及手枪团驻文庙,其余部队驻城内及城附近。红军严格执行陕西省委颁布的商业政策,只对与反动派有勾结的“顺兴恒”“新德诚”“三义宫”“兰胜德”等几家商号进行了没收分配;对正当经营的则予以保护。红军在城北一次处决土豪劣绅十七、八人,打开监狱放出了在押的“抗捐犯”及无辜群众70余人。

红二十五军在县城驻三天后,经景村、灵官庙、庾家河等地向南挺进。

鄂豫陕省委召开群众大会遗址

遗址所在地:洛南县城中铺街中段

形成时间:1935年4月19日

历史背景 1935年4月18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1935年4月19日,在派出小股部队追歼逃敌的同时,于洛南县中铺街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主张,安定民心。军政治部宣传队还演出了《纺线》《拉兵》等节目。(来源:洛南县党史县志办)

文章来源:洛南融媒体

编 辑:薛勇

Hash:9e2e83d81062bd46e4ebb743546ffbbfceeda1f5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洛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