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那年花开月正圆》大宅里的恩恩怨怨?没关系!定海深宅大院的前世今生一定让你唏嘘不已!
由孙俪、陈晓、何润东等主演的年代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呈现了清末大宅院里的恩恩怨怨,搭建的秦商大宅更是给人不一样的恢弘。
相比于西北的大宅院,南方的各个府邸更显得精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定海拥有众多的古宅老屋,定海古城厚重的历史尽在这些留存已久的深宅大院里了。
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揭开那一道道大宅门背后尘封的过去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很多定海老屋古宅已经消失、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但你若是在这些遗留的古宅角落里稍待片刻,那造型精美、不同风格的门楼、门廊,高翘的飞檐,玲珑别致的雕梁画栋以及花窗、挂落,镂刻精细的漏窗、砖雕,以它一贯的从容和庄重,都会使你触摸到它原先的繁荣和建筑工艺的精细,深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壮美而折服,自然会萌生出一种寻幽探秘的感觉。
▲上世纪40年代末的定海老城大屋鳞次栉比
▲如今老宅里依旧有人居住
定海古城的深宅大院,主要集中在柴水弄、书园弄、东管庙、中西大街。每次去古城探访,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从未到过的老宅,你都会好奇这座宅子的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斑驳又见证了什么。
金家大屋
“金性尧故居”即市文物保护点“金家住宅”,老百姓称“金家大屋”。定海籍文史专家、学者金性尧曾在这座大屋里度过了少年期。
2007年7月15日,九十一岁的金性尧在上海逝世,《东方早报》、《南方周末》、《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和各大网站相继刊发悼念文章。金性尧生前始终称自己是定海人,这无疑是定海这片土地的光荣与骄傲。定海的读书人崇拜金老,自发举行悼念活动,同时文物部门将金家大屋命名为“金性尧故居”,使定海继“三毛祖居”之后又增加了一处文化名人景点。
▲金家大屋落成后,全家在走马楼明堂合影
故乡定海是金性尧割舍不断的根。他在《风土小记》中记述了三十年代的定海风土人情,在最后出版的《闭关录》封面上,金老神采奕奕地端坐在藤椅上,背景是正在拆毁的金家走马楼,表达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思、乡情。
现今金家在上海的十四幢楼房只剩楼下前后两间房,其余都归了公。在定海的金家大屋,自主人迁居上海后被汉奸、自治会长李继善占据,抗战胜利后设国民党县党部,1950年进驻解放军。1998年1月旧城改造时,前进走马楼被拆毁,其余基本保持原貌。
刘鸿生故居
定海城区聚奎弄6号,是名震中外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的故居。该房屋坐北朝南,占地643平方米,有正屋7间,左右厢房各3间。正屋后有天井和杂屋,院中有一棵合抱的沙朴树。刘先生的祖父刘维惠出生于聚奎弄6号,长大后到上海谋生,开过戏院“丹桂茶园”。刘先生的父亲做过招商局一艘轮船的总账房。刘先生1888年出生于上海,7岁时父亲去世。其祖母倾囊接济孙儿求学,他母亲也替人缝补洗衣供儿读书。刘鸿生不负长辈厚望,13岁进了圣约翰书院,因品学兼优,获学校最高奖学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设法租轮船运销煤炭,两年内获利129万多两银元,被人称为“煤炭大王”。期间,他在上海浦东建成全国首家煤球厂,并设计煤球炉,为千家万户带来方便,且节约了大量木材。刘鸿生积极发展民族工业。1920年,他在苏州创办了鸿生火柴厂。
抗战以后,刘鸿生和他投资的各项事业均遭严重通货膨胀和全面内战的影响,陷于困境。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刘鸿生从香港回到上海。刘先生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21年捐资23万余银元,创办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每年保送毕业生数名升入吴淞商船学校,并创办鸿贞女子初中(后并入舟山中学),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80多年来,舟山中学桃李满天下,教育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王家走马楼
王克明故居,又称王家走马楼、王家住宅,位于东管庙弄51号。大屋气派非凡,当之无愧是定海第一古宅。
王家大屋的建造人叫王克明,字立山,定海本地人,生于1820年,家有4兄弟,王克明排行老二,父早亡,是母亲含辛茹苦把4兄弟抚养大。王克明一开始是做渔货买卖的,20岁左右时去了上海打工,在一个叫“仁茂洋行”的商号当伙计,这个商号是洋人开的。由于王克明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办事利索,深受老板喜爱。不久,被洋老板任命为掌柜,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的资本,后来洋老板回国,让王克明看管洋行。也是天助王克明,谁知道洋老板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个“仁茂洋行”也就成了王克明的财产了。
由于年代久远,王家大屋部分已遭破坏,现存前屋、正屋、左右厢房等建筑。正屋共7间,通面阔29米,通进深9.7米,用九桁贯穿,均按穿斗结构建造,重檐硬山顶。整座住宅古朴而又典雅,气派非凡,看后让人油然而生荡气回肠之感。王家老宅,真可谓是定海古民居的经典之作,2000年5月被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点”。
定海环城南路78—85号,有群被四四方方高墙围绕着的民国老宅,规模之大,在定海已属罕见,人称许家大屋。
老一辈人说,此屋由许家大胡建造。大胡即精神病人。许家大胡约1874年前后出生,叫许绍明。许家大屋南临河,西傍水,北连农田,东邻民居,环境幽美。大屋分东、西两院,布局如现代公寓——大集体、小自由。东院占地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3.8平方米,四座占地面积相同、结构相似的小院,均衡地座落在“田”字的四个方块中。
人也许是有命运的。前半生辉煌灿烂的许绍明,后半生却十分悲惨。1939年6月,日军侵入定海城,城里百姓多到乡下避难,可是许家人却固守在大宅里。许家大门一寸厚,外包铁皮,门闩粗壮,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入”之功能。日军敲不开许家的门,便翻墙而入。许绍明见持枪的日本兵,吓得乱逃,当场被日本兵刺死。同时遇难的还有一个管门老伯。许家一时死了二个人,大院笼罩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
许家开始衰败,西院的花园无人管理,野草丛生,大厅里又闹神闹鬼的,大白天没人敢去西院,连日本兵也不敢贸然进院居住。为阻止日军进驻,许家邀请邻居入住,以占领空屋和增强人气。可是邻居们都不敢进院,只有一个郑星初的欣然应允。郑星初有十个儿女,还是国民党水警局分队长,接触上层名流。这种人丁兴旺、又有点权势的房客,许家求之不得。
解放前夕,许绍明家孤儿寡母各奔前程。许新葆妻子带着七、八岁儿子去了台湾。许绍明的小女儿嫁与刘鸿生小儿子为妻,她带着姐姐、母亲、侄女去了上海,但不久守寡。许家大院里留下了许绍翰和郑星初二家人。许绍翰的孙女许仰如,一个聪明、美丽、高雅的姑娘;孙子许凤翥曾任舟山医院X光室医生,也许,不少定海人的记忆中还保留着他们的形象。解放后,大屋住过陆、海军长官,西院办过海军幼儿园,后成为航务局宿舍,花园被市公路局建了大厦,郑星初的儿孙们仍住在院里。先前许家门前的鹅卵石路,菜地、冬青树变成了环城南路——从鸭蛋山码头入城的必由之路。路边新楼目不暇接,然许家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美,仍令路人频频回头。
丁义二老宅
丁义二老宅,位于昌国街道香园社区石柱弄28、29号,得名于台门东侧围墙角所嵌界碑石刻字。据所住居民介绍为清晚期建筑,1950年被驻舟部队征用。坐北朝南略偏东,现存台门、正楼、后楼、厢房和用房等构成建筑群体,占地面积约161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75平方米。
老屋建于1905年,主人是丁义定,字慎庵,生于1872年。丁慎庵成年后,父辈在上海创办的锦章号正值兴盛期,四叔丁钦斋名扬十里洋场,与朱葆三等商界领袖来往密切。丁慎庵在他四叔积极疏通下谋得美孚火油汉口的总买办职务,统管长江上游美孚火油的销售,从此飞黄腾达。
丁慎庵晚年家中遭受不幸,大儿子丁汉兰因对父母撮合的妻子不满,婚后十多年一直提出要离婚而遭双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丁汉兰本人后流落上海孤身一人活到45岁也去世了。
解放后丁义二房老屋只剩丁慎庵次子丁楚兰的夫人吴氏带着还在读书的一子一女及佣人居住,土改时吴氏被打成地主婆,后丁楚兰通过公安局接他们去了上海,至此丁家一族全离开了此丁义二房的大屋。
半个多世纪中,丁二房大屋也像主人一样历经沧桑。解放前大屋里住过国民党军。1950年,解放军进驻,海防文工团还在门楣上塑了一颗红五星,在东边的空地上建造舞台。现大屋变成部队家属宿舍,屋里除部队家属外,还有许多外来打工者。明堂、天井搭满小厨房、洗衣台,晾衣绳纵横交叉。大屋年久失修,偏楼岌岌可危,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定海的大宅院太多,
实在难以一一细数,
一个老宅就是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
定海老宅似乎拥有着一种魔力,
吸引着你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阴雨绵绵日子,
行走在高墙之间,
行走在石板路上。
老宅是多么的宁静,
像一个温和的老人。
定海众多的老宅不仅成就定海的历史文化名城,
也成为了定海独特的城市名片。
Hash:d1916583e2e647ccc5e6ceebbb3cf4185106bf03
声明:此文由 定海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