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这个地方居住着数千名孔子后代!这两座祠堂就是最好的见证

你知道吗?在番禺大龙村,有岭南区域保存得最完整的孔氏宗庙——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被专家称为见证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实证。

好学的网友

这个祠堂有什么特别的?周边景物如何?

小编

两祠堂紧靠在岭南较为鲜有,周边景物保存完整,古色古香。

大龙街有一条村,这里常年居住着数千名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南迁至大龙村扎根,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村里伫立着两间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祠——阙里南宗祠孔尚书祠。这里见证了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记载着孔子后代名人的事迹功德。

走进番禺大龙村,经过一个大池塘,会看到一个开阔的广场空地。池塘前有三座相连的祠堂建筑。三个祠堂仅由两道相通的木门分隔,这在岭南地区比较少见,从左到右分别是孔尚书祠、阙里南宗祠以及去年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

为了让三座建筑呈对称结构,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参照孔尚书祠原貌而建。2002年,孔尚书祠和阙里南宗祠被列为广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称其为“见证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实证”。

说起祠堂,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耀昌一脸自豪。“番禺还有很多老祠堂,但祠堂门前的广场、水塘要么变小要么完全消失,我们这里不但都保留下来,而且结构很完整,最符合古代祠堂的风水结构。”

小编看到,两个祠堂的门前,一口“太公塘”如玉带般环抱着,广场上还矗立着若干座碑石。孔耀昌介绍,那是旗杆夹,用来记载考取功名的孔氏子嗣的,上书名字、时间以及所考取的功名。

阙里南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为纪念孔氏祖先当年由山东曲阜阙里南迁而取名,是大龙村的宗族祠堂。祠堂门额木匾“阙里南宗”四字,为明户部尚书郎叶春题写。门顶木梁及周边石柱、墙体砖面等,雕刻着花草动物和古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祠堂大门前还有一对珍贵的石狮,与大门门脚以及基座三者连为一体。

据了解,阙里南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58米,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大门前两侧还有名为“金声”“玉振”的钟鼓楼

走过阙里南宗祠头门,你会发现它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三路、三进式古祠堂建筑。祠堂内,后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廊。中堂前为月台,也叫钓鱼台,前为花岗岩台阶,台阶底部立抱鼓石,两边有花岗岩石栏杆。中堂前廊铺砌花岗岩条石,中部立四条圆木金柱,红砂岩柱础,明间悬挂“玉书堂”木刻匾。中堂与后堂间为后天井,两侧带两廊。后堂明间后设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台基用硬木雕刻,悬挂“积厚流芳”木刻横匾。

孔耀昌介绍,整个祠堂的砖瓦已重新铺设,被蛀坏的梁柱全部更换,墙上的壁画以及屏风也全面翻新。

与阙里南书祠一门相隔孔尚书祠为两进式砖石木结构的古建筑

两进均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墙脚、绿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灰塑雕花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与阙里南宗祠连成一体,前面为一开阔的地坪,后有花园,沿中线自南向北,分别是池塘、地坪、头门、天井、后寝、后花园

孔尚书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以纪念孔子第三十八代子孔戣。唐元和12年(公元817年),经宰相斐度举荐,孔戣授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孔戣到广州后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时弊。皇帝委其祭祀南海神,孔戣一改以往惧怕风浪之弊,备太牢三牲之礼亲祭南海神,将南海神庙扩建至今规模。

孔尚书祠如今已成为大龙村文化室

好学的网友

那么这个祠堂还有什么历史呢?

小编

祠堂除了印证孔子后裔的南迁,还让我们了解到番禺是广州孔氏最集中居住地。

目前,大龙村住着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全村孔姓族人约占总人口的70%。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前后,大龙村都会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尊宗敬祖筵席大摆四百多席,盛况空前。

今年礼乐队伍巡游盛况

来源:番禺公共服务、番禺日报

Hash:06a2595335644b473c24b46770f7d111b2028547

声明:此文由 钟村生活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