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这个地方竟有9大古桥!多座桥已经存在千年!

云龙县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桥梁,有藤桥、木桥、石桥、铁链桥、钢桥等各式各样的浮、梁、拱、吊古桥。特别是贯穿县境南北的沘江河上以及其支流师里河等地,各种古桥的风格形式变化多端,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云龙古桥。

通京桥

通京桥又作“通金桥”或大包罗桥,地处长新乡大包罗村腹地,据清雍正戊申年(1782年)《云龙州志》卷三津梁篇载“藤桥在十二关大波浪”。即今包罗通金桥前身是一座用野藤编缀而成的藤桥。此桥东西方向横跨沘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毁于洪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再次重修,后已破损不堪,后经再次修缮。该桥建筑式样为伸臂单孔覆瓦风雨小梁桥,全长40米,宽5.5米,净跨29米,桥面比河面高出12.5米,是人理州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所有伸臂木枋是采用杆原理往上伸出,伸臂从两岸桥墩中分别五排,每排七层,加榫加叠,层层向河心挑出,如楼阁建筑的斗拱挑檐。伸臂木枋埋于桥墩的一节上砌压着大量的鹅卵石,石中不搀土保持鹅卵石的洁净。伸臂底层的下部有大横枋,横枋下有支点石柱,桥墩部份伸臂下有三角形空室,保证枋埋部份的干燥。在两端斗拱,伸臂相距9米处,以5根粗大的横梁衔接,上铺木板作桥面。

为保持伸臂的平衡性,采取马鞍架控制办法,马鞍架同时为桥面抬点力,减少伸臂的压力。马鞍架的四根斜柱和两根横梁的粗实度,大人都法合围。所有人榫的榫头或是加破头楔子固定,或是侧面打眼后穿木销子。任何一处衔接口都严密固定。伸臂木枋每层加穿枋牵柱,形成整体合力支撑。桥身上架有弧形屋架,上覆瓦顶。两侧有裙板遮挡风雨,桥内两旁安置两排木凳供行人纳凉、歇息和避雨,因此,此类梁又称作“风雨桥”或“风雨亭”。桥两端建有桥亭,为牌楼式样,分别置有两开木板大门。整座桥的伸臂木拱部份到屋架宛如电脑网络图,覆瓦后的通金桥弧度适中,似一道彩虹飞架东西两岸。

彩凤桥

彩凤桥位于白石镇顺荡村,横跨沘江,距县城约74公里。

据桥内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的《云龙州官告示碑》考证,该桥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一1644年),历代均进行维修。现桥为单孔伸臂式木梁桥,桥长39米,跨径27米,宽4.7米,高113米,两端建有桥亭。桥身用木方交错架叠,层层向河中挑出,再用5根9米长的横粱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身上覆盖瓦顶,两侧用裙板遮挡,桥内两旁安置两排术凳供人歇息、避雨。在桥上覆盖瓦屋顶,两侧又用裙板遮挡,在多雨的南方,则可以防止雨水对桥梁的侵袭,以避免腐坏木梁,增加桥梁的使用年限。

青云桥

青云桥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位于云龙县城西南角的沘江上。为曾任陕西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造。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杨名飏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是原石门通往宝丰乡必须之道,为石券门,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飏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桥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是曹操刻于陕西汉中褒谷石崖上的题记,为杨名飏印后翻刻,西桥亭上方刻有“碧嶂迴澜”四字摩崖。“碧嶂迴澜”被杨名飏题为“石门八景”之一“飞雪重重落,天花乱坠看。中流撑砥柱,倒影漾危栏。一折波千丈,双清月满盘。慈航今普渡,奕叶庆安澜。”

惠民桥

惠民桥位于宝丰乡南新村,横跨沘江。始建年代不详,原桥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火,现桥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州胡程章重修。桥为双孔铁链桥,全桥长60米,宽4米,高8米。江心设有桥墩,最大一孔孔径21米,另一孔孔径17米,桥用底链6根并排,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左右各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三个桥墩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为牌楼式样,并有7米长的甬道。

惠民桥建筑式样独特,充分体现了白族先民的建筑风格,是县境内唯一保存的一座双孔铁链吊桥。

水城藤桥

水城藤桥位于白石镇水城村,距县城约65公里。

因桥是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现存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桥梁建筑形式,古称之为“笮” (据《元和郡国郡县志》载:“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之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笮者皆是近水置藤桥处。”)

藤桥用藤条拧成直径约0.05米的两根长绳,平行系在沘江两岸的大树上,绳间距约2.1米,再在藤绳上吊一张用藤条缠结成的大网,在网底穿进一匹宽约0.4米,厚0.2米的木方作为桥面,从远处看整座藤桥就象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渔网。桥长25米,跨径25米。由于藤桥是由藤子编缀而成的,因此,每隔两至三年就得更换一次藤子,以保持原样。云龙县境内,现存的藤桥还有松水藤桥、吃场坪藤桥等为数不多的5座仍在使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藤桥这种最原始的过渡工具已经保留不多,作为研究云龙桥梁史以及滇西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物证,藤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血汗的结晶,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史料。

安澜桥

安澜桥地处云龙县长新乡政府所在地长春坡,又称之常春桥,距县城约35公里。安澜桥始建年代不详,据民间传述,约建于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 。

桥全长60米,宽为2米,由八根铁链飞跨47米河面,其中六根为底链,上铺木板为桥面,左右各悬一根铁链作扶手。南北两端桥墩上建有桥亭,为牌楼式样。是云龙境内现存铁链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古桥,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云龙检槽乡炼登弄居村,距县城50公里。

据《云龙龙县志》记载:“白羊厂银矿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全省著名的银矿之一,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开办,当时开采甚旺,矿洞数百,工人数千。年产银四十一万七千二百两。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开采铜,、当时矿区方圆五十里,矿工数千,每年定额产铜十万八千斤,遇闰年加九千斤。”由于银铜业的大力发展,银铜外运就靠马帮沿着白羊厂的古驿道大理府运输,该桥就是在清代白羊厂鼎盛时期修建的。

桥为单孔石拱桥,座落于弄居村落叶江与师里河交汇处,横跨师里河,桥全长28米,宽2米,净跨径8米,高5米。桥身南面建有20米长的一高二低三级照壁,用土坯砌成,上盖瓦顶,照壁两端各留有1道通风口,照壁东边砌有半圆形的门,是通往师井的通道,桥上的照壁既作为桥的围栏,又是弄居村的“风水”建筑,意欲为“锁一方风水”。该桥建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是当时通往白羊厂银铜矿的重要通道,现在桥头保存着3块清代碑文,其中两块是乡规民约,是现代研究白族风俗的重要史料。

该桥于1987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圣君桥

关帝圣君桥位于云龙八井之一的检槽乡师井村,距县城约40公里。2002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圣君桥为单孔石拱桥,桥的建筑特点是石拱桥上再加盖瓦顶。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桥长14.4米,宽2.5米。桥面瓦屋顶为一高二低式结构,两端分别建有牌坊楼,桥两面砌土墙,只砌下半截,上半部至顶留空,作为通风口,以保持桥内木材的干燥,此桥是过往、休闲、避雨等兼用的石拱桥。

关帝圣君桥结构独特,属大理州罕见,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桥梁建筑实物。

永镇桥

永镇桥位于云龙长新乡大达河尾与沘江交汇处,距县城约35公里。

永镇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1987年复修。历史上永镇桥是云龙北线进入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云龙与剑川洱源等县相互往来的一座重要桥梁。

永镇桥全长26米,宽4.8米,高11米,净跨16米,为单孔伸臂式覆瓦木梁桥,两端建有牌楼,内有石梯连接桥面,下以木力加榫分三层向河心延伸,木枋埋于桥墩的部分上砌压有大量的鹅卵石,保持砌埋部分干燥洁净,防止木料腐烂。伸臂底层有支点石柱,上铺横梁大木枋,支撑伸臂木,并形成三角形空室,保证木枋砌压部分的干燥。用5根大木梁连接,上辅木板组成桥面。为保持伸臂木的稳定和平衡,采取马鞍架控制,桥上架有七格弧形屋架,顶上有防雨的瓦屋顶,两侧有裙板遮挡。内置木凳,供行人歇息和避雨。

永镇桥结构合理,建筑奇巧,特别是它的弧度,是云龙现存几座伸臂式木梁桥中最完美的,从远处看,就像彩虹高挂,为研究桥梁历史及科学、艺术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002年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加油报全媒体张大鹏

通讯员建平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或对“加油大理”微信号感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加油大理(jiayoudali0872)

Hash:e11708b71d9fce6f74072b889e28a9c3a28bc52c

声明:此文由 加油大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