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银行的发源地:上海汉口路50号
| 作者:上海 马文倩
| 本文共1288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银行,这个耳熟能详的铿锵名号,也是始于老一辈银行家们一步步的艰苦创业,才成为国内全球化、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如今坐落于上海外滩的汉口路50号的大楼,正是中国银行“千里之行”的起点。
汉口路50号于2005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大清银行。光绪30年元月28日(1904年3月14日),奕劻上奏“试办大清户部银行推行银币”折中提出“由户部设法筹集股本,采取各国银行章程,斟酌损益,试办银行,以为财币流转总汇之所。”这个提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终于酝酿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它于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并准备向中央银行过渡。1908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华商协盛营造厂建设的汉口路50号建成,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即定址于此。
1916年汉口路50号全景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银行除上海分行外,绝大多数分支机构都纷纷停业。对于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总长的陈锦涛来说,建立中央银行迫在眉睫。因此他常驻上海,在汉口路大清银行楼上进行专事筹划。大清银行股东为保全商本,成立商股联合会,他们与陈锦涛达成一致,集体上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建议“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重新组织,作为政府的中央银行。”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50号大清银行旧址对外营业,同时举行了成立大会,各界代表100多人出席,由此正式开启中行艰难而辉煌的百年行史。
1912年2月6日《申报》关于
中国银行成立的报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滔滔翻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银行在上海几经风波,多次迁址,为“百年中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旧中国的上海,外商银行云集,且大多设在外滩营业。彼时,面临外滩的德国总会经北洋政府财政部核准招标出售,中国银行当局觉得这个地点面临黄浦江,十分适合作为银行营业点,便以63万银元的优先权购入。经过局部整修,上海分行于1923年2月从汉口路迁入该处营业,当时的门牌号码为黄浦滩仁记路22号,即如今的外滩23号。1928年11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北京迁来上海时,也在那里办公。
十多年后,由于房屋陈旧、业务发展、人员增加、中行金融地位日益提高等原因,董事会下定决心拆除德国总会,建造新大厦。总管理处、国外部、沪行、信托部又都迁回汉口路50号大楼办公。
1935-1937年总管理处在汉口路50号办公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要求国家银行和各行选择安全地点临时营业,以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计。上海中国银行员工齐心协力维持经营,从汉口路50号迁址至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24号)与霞飞路办事处一同营业。1940年,在日伪的不断进逼下,法租界也不再安全,上海分行夹缝求生,在公共租界美军防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成都路口增设成都路办事分处,后上海分行也由霞飞路迁至成都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控制了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中国银行也退居大后方支持经济与抗战。
1912年至1923汉口路50号
当抗日战争吹响胜利的号角,上海分行也在胜利的海洋中重新起航。1946年1月4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外滩23号新厦正式复业,与汉口路50号一起见证外滩的日新月异。
汉口路50号修缮效果图
2012年中国银行百年行庆时,汉口路50号重新回到中国银行的“怀抱”。中国银行根据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对她进行修缮和维护,并在修缮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只为让这座百年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经过修整,旧貌换新颜的她古典优雅,刚柔并济,成为外滩建筑群中不可错过的风景线。
汉口路50号一隅
照片来源:今日头条头条号小嘉视角
2017年11月3日傍晚,她在修整后第一次亮起灯光,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夜幕下的她与鳞次栉比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百年间,她见证了新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她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图片 | 上海分行党务工作部 今日头条小嘉视角 网络
编辑 | 河南 刘楠
Hash:d16cef9d13d44b258521a043ddb8d0a1517e2283
声明:此文由 复兴壹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