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原创丨偶遇烽火台
偶遇烽火台
......... .薛金丽..........
PART 01与秋有约
傍晚时分,汽车在草原上奔驰,这是一条鄂托克旗通往宁夏平罗县的二级公路,前方的路面一览无余,两旁的山坡、沟壑,到处呈现出塞上草原的广袤与苍凉。
目光痴恋着鄂托克草原的纯粹,空灵,飘渺。高远深邃的天空中,几大朵云随意的拖着几缕金黄、玫红在湛蓝的天空中游动,空旷的四野让人心生敬畏,远古时代的生物霸主恐龙是否就是在我们经过的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北边的乌仁都西山脉绵延起伏,深秋的草原已经没有了绿色,但依然释放着它的斑斓。翠绿的沙冬青、紫色的野菊花、粉色的绵蓬草、苍翠的沙蒿、洁白的羊群、红白相间的牛群像一幅画卷不断在眼前铺开,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搜罗再多的名言佳句也无法形容夕阳下鄂托克草原秋日的意境。
正当我为道路两旁大片的粉色草原惊叹时,一座高大的黄土墩突兀的出现在左边高高的山梁上,茕茕孑立,古朴,厚重,苍苍茫茫的草原顿时有了历史感和神圣感。我推测它是一座烽火台,于是,几个人顺着流水侵蚀过的黄泥路驱车而上,来到土墩前。一块“烽火台遗址”的铁牌吸引了大家, 果然,这是一座烽火台,而且,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呢。可是,除了这几行字外再没有任何详细介绍。明长城?隋长城?还是秦长城都不得而知。在我的印象中,烽火台应该是与长城连在一起的,应该是三里一个墩,五里一个堡,十里有座烽火台,应该是绵延万里横亘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就像八达岭长城的烽火台、榆林的镇北台那样,有屯兵的堡垒,垛子、射击口,用巨大的城砖、石条建造,外观宏伟、气势磅礴。或者像距离我们最近的上海庙境内的明长城那样留有残垣断壁,至少可以证明它是长城的一部分,而眼前的这座烽火台完全没有任何装饰,周围也见不到长城哪怕是蛛丝马迹,它孤零零的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羸弱老人矗立在萋萋荒草的塞北草原的最高处,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PART 02与秋妙语
这座烽火台通身用黄土夯筑,寸草不生,厚厚实实,土里含有大量的石子,与周围的土质没有什么区别,应该是戍边将士们就地取材建造的,整座台墩从上到下被风剥雨蚀,分成了一高一矮两个土墩,虽然底部还有相连,但破坏了它的坚固性和完整性。当年夯筑烽火台留下的土层、工具眼清晰可辨,厚重的黄土掩盖不住它往昔的荣光与宏伟,它的大部分墙体坍塌,黄土撒落脚下,形成陡坡,老鹰的粪便,牛羊的脚印,过客的烟头 ,千疮百孔,实在让人遗憾。我朝觐似的绕着烽火台走了一圈,没有找到烟道和内窟,也许坍塌的部分就是,也或许根本就没有。沿着一个缓坡我手脚并用的登上它的最高处,顶部很窄,只能一人容身,极目远眺,夕阳西下,沟沟壑壑、浓郁的草原秋色和方圆几十里的建筑尽收眼底:“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塞下秋来风景 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闭。“念天地之悠悠......”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站在这座雄浑古朴的古代军事要塞之巅耳畔朔风掠过,恍惚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隐隐听到风中传来的号角声猎猎的旌旗声和战马的嘶鸣声。
这座烽火台至少建于明朝,它依山傍险,地势很高,军事术语“制高点”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这样的极佳位置当然能够便于观察敌情,及时预警。真的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数百年来,这座烽火台见证着岁月变迁,经历着沧海桑田,凝聚着塞北草原历史,尽管已经岌岌可危风霜雨雪模糊了它的容颜,但它仍然守候着这片草原,像一位耄耋老人在诉说着远去的记忆。
烽火台也叫烽燧台,烽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 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火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设施。在冷兵器时代,长城和烽火台发挥着独特的御敌作用,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来做,到秦始皇时代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 《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烽火台的使用有一套较为完备的规则。只要遇到敌情,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方圆几十里都能看见,一个接一个,台台连报,很快就会传到百里之外,“狼烟滚滚“烽烟四起”都是在告诉人们有敌来犯,做好防御。点燃的烽火还传递着一些简单的信息:点燃一柱烽火,表示入侵者在五百人以下;点燃两柱烽火,则表示敌人在五百人以上。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式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台早已失去了御敌的功能,完成了它的使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令后人唏嘘不已的风景。就像眼前这座烽火台,已经沦落成为草原上牧民放牧的瞭望台。
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傍晚,我久久凝望着这座黄土筑就的、简陋的烽火台,轻轻抚摸着它粗糙的墙壁,探寻着那一个个当年夯筑时留下的木椽与绳索的洞孔,想象着是怎样的一群人用什么样的工具在这里建造了它,想象着几百年来它封存的故事。我不知道它在这里矗立了多少年,经历了哪些事,但我清楚的知道总有一天它也会被岁月带走,它正面临着严重的风化、雨水的侵蚀、裂隙、坍塌、还有人为破坏,它还能存在多久呢?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我心里突然涨起一股酸楚,一股悲怆,仰起头,凝神膜拜,久久不舍离去。
来源:红柳河 薛金丽
审核:黄盟盟
责编:闫伟
编辑:闫伟
Hash:ffb22576c3eb2c4cb5233e46bb6006ca88b6b6eb
声明:此文由 今日鄂前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