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龙高半岛的明代烽火台
福清龙高半岛东南的三山、高山、东瀚、沙埔四镇,三面环海,东连福清湾,南接兴化湾,海上交通便捷,陆上关口险要。有“东方鹿特丹”之誉,规划可建成20万吨深水泊位的福州港万安作业区,就处在半岛的东南末端。
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清初施琅收复台湾,其庞大的船队均在此港口抛锚驻泊。面向大海的明代万安古城及周边山顶上修筑的众多的烽火台,扼守着海峡一侧,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老一辈说,明末郑芝龙、刘蟠部欲取万安城池,曾连樯数万,累月屡攻不克。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沿海。为防御贼寇骚扰,保障讯息快捷有效,有利及时打击敌寇,明代龙高地区军民特在沿海要冲,修筑起数十处寨墩、烽火台、抗倭墙。据历史记载,当年在福清高山、沙埔、东瀚、江阴等沿海地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烽火台(俗称“寨”),仅东瀚一地就超过了10座烽火台,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
大雾山(寨山)烽火台
大雾山(寨山)烽火台设在东瀚万安旧城南大门的山顶。该烽火台以天然石块垒砌而就,高13米,基座周长60米,呈四方形金字塔,台面中央设有烟道出口,炉膛长10米,高2米,可容多人进出。顶部(台面)有近40平方米平台,四周有石矶矮墙、垛口。该烽火台是个炮楼式烽火台,既可点火通报敌讯,又可架起枪炮打击近海入侵之敌,平台、垛口、烟道、炉膛上下联通,进可攻,退可守。因集预警联络、打击、防守多位于一体,本地老百姓美其名曰“寨”。
明清时代,烽火台上都屯兵把守。解放后,政府还在烽火台(寨)上架设气球架,安排固定人员值班,每天悬挂气球,预报风向和雨量等气候讯息,是气象部门为当地百姓、海上过往船只提供物候雨量、气温、风向、风力以及气候变化的简易气象预报站。
2
东澳烽火台
东澳烽火台位于东瀚镇后营村西南部陡峭的海岸上,扼守在海坛海峡南岸。
该烽火台为座园顶尖,呈圆锥形金字塔。台体用片石块砌就,高12米,径25米,高5米处中央设有烟道、炉膛。台旁有一柴禾堆放仓储间,也可作为长年值守人员居住的寮房。
东澳烽火台地处险要,视野开阔,登顶可俯瞰海坛南北水道,远眺可见台湾海峡过往的大小船舶。值守人员发现海上敌情,就可速点柴火,狼烟冲天,并与东边的可门烽火台,东南的大雾山、沙邱、青屿烽火台,南边的高坪、峰东以及西南莲峰下厝山、门扇后山烽火台遥相呼应。紧挨烽火台南面的,是龙高半岛第一高峰东京山。相传1559年倭寇入侵东瀚后营村,该烽火台遭倭焚毁,现仅存台基遗址两处。
3
大礁、青屿(也称澳口)烽火台
大礁、青屿(也称澳口)烽火台位于万安港出口西北的青屿岛上。
台体用深绿色花岗石块垒成,其烟口、炉膛等内部结构与东澳烽火台相近,烽火台旁也有堆放柴禾的居住看守的简易房屋(也称“寮”),台顶部有瞭望台。相传青屿烽火台当年隶属万安所管辖,该烽火台与隔岸的祝圣宝塔、大雾山烽火台、莲盘(今称莲峰)寨等可长年遥相呼应,互通信息、保持联络。
4
锦鸡山烽火台
锦鸡山(高坪)烽火台设在高坪自然村前的山顶。
该烽火台以天然乌白两种石块垒砌而就,高15米,台座周长60米,呈四方形金字塔。台面中央设有烟道出口,炉膛长约10米,高约2米,可容人员出入。顶部有近40平方米平台,四周有矮墙、垛口,是个炮楼式烽火台。
除此之外,东瀚沿海还有门扇后、凤凰山、北西营、沙邱、可门等烽火台,都是用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块垒砌,规模相当,结构相似。这些遗留下来的烽火台,不愧是沿海军民抗倭揖盗的一座座丰碑。
作者:魏德银
Hash:44c4cbef190426664ed73b176a687e382b7fbe59
声明:此文由 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