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的烽火台你了解多少?

阳原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远古人类经过进化,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逐渐形成村庄聚落。考古发现的姜家梁住房遗址距今约有6800年,成为阳原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村落。今之开阳堡战国时期赵国安阳邑,则是阳原境内有明确记载的最为古老的村庄。

全县南北两山、中间河川的独特地形,造成了河川村庄、丘陵村庄与山区村庄并存的分布格局。

阳原县张家口市唯一没有长城的县,但在内外长城之间的阳原县有70多座遍布全县的长城附属设施烽火台

烽火遗迹

烽火台又名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设施,白天燃烟,夜间点火。

汉代称烽火台为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烽台,并把“烽燧”一词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称烟墩或墩台。汉代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有的墩台距离不足5里。 阳原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的说法(墩小台大)。

这些烽火台,少数为汉代建造,如葡萄湾村两个烽火台(尽管明代重修,但风化极为严重,其中一个已成土丘)。大部分烽火台为明代所建,用土夯成。重要关口要塞的烽火台(如南口、水峪口、千家营、鳌鱼口等地烽火台)外部夯土经过筛选烘炒以免滋生杂草,拌以糯米浆以增加强度和硬度,至今仍很坚固。

现存烽火台最大的东西长16.2米,南北长17.2米,高10米,小者东西长4.3米,南北长4.9米,高5米。

辛其烽火台

全县烽火台的分布,主要呈东西走向三条线:

一条在桑干河南,东起葡萄湾,中经保伸观,西达火石岭,沿南山坡或坡底排列,称为南线;

一条在桑干河北,东起赵家坪,中经虎头梁,西至下滋铺,建在桑干河北岸梁台或高地之上,称为中线;

一条东起大黑沟村,中经鳌鱼口,西至灰泉子山,大都建在峪口山巅或高台之上,称为北线,此线烽火台数量最多。

此外,在一些开阔地带,如一吐泉、黄粮坡、嘴儿图等地,也建有烽火台。阳原烽火台是长城的附属设施,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遥相呼应,被称为“软边”(软长城)。

中线烽火台除传递军事警报信息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 瞭望看管马群。顺圣川(阳原县明代称谓)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十个马坊村,每个马坊附近都建有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一马平川尽收眼底,当地人因此又称烽火台为 瞭马台。

马家庄烽火台

清代以来,疆域一统,民族融合,烽火台失去了往日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有些烽火台连痕迹也难以找到。现存较为完整的有马家庄、西窑头、九马坊、西六马坊和朱家庄等地的烽火台,胡家台烽火台顶部还有女儿墙等设施, 所有烽火台都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范围。

编辑:任利民 常依畅

主编:刘一蒙

Hash:0a2f28a04c798a46aab0a2e0253b147ac5e8df04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原创阅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