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阳原古村落 | 桑干河畔的璀璨“明珠”——揣骨疃村

揣骨疃村

揣骨疃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阳原县桑干河南最大的行政村和镇驻地,南望恒山余脉箭口山和玉屛山,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

揣骨疃是阳原县最早的村庄之一,与战国时期的“章封邑”——安阳邑(今开阳堡)同样悠久。

在历史长河中,揣骨疃几经变迁,经历了古城、小堡、李家独堡和现今村庄四个阶段的变化。

揣骨疃村曾有下寺庙、关帝庙、龙王庙、河神庙、真武庙、观音庙、财神庙、马王庙、泰山庙五道庙、药王庙、火神庙三义庙、八龙王庙、观音殿白衣庵、尼姑庵、玉皇阁文昌阁、魁星阁等20多座庙宇。仅庙宇乐楼就有5座,此外还有灯山楼。这些庙宇现已不复存在。该村的李氏宗祠即“老祠堂”,加之堡内其它建筑,无论规模、风格和布局,均堪比山西乔家大院。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先后被拆除。

古城

揣骨疃始名古城,建于战国时期,属安阳邑,在现今村址东1000余米处。

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东沟(有长流水),西有东汉沟(车场峪水由此流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既是农耕粮仓,又是天然牧场。人们在这里建造房屋,傍河而居,以种植黍、稷、菽、麦等作物为主。农闲季节,自制锄、钎、镰、斧、锛、刀等铁制农具和生活用具,并烧制绳纹砖用以建筑。20世纪70年代前后搞农田水利建设,在这里发现了陶瓷碎块儿和生活用具。从遗址中发现的古币说明当时已用钱币交易,发现的青铜箭头说明发生过战争。古城遗址,早已变成耕地。

小堡

小堡坐落在村庄现址西南,建有堡墙,墙体低窄,有一东门,因占地不大,取名小堡。先民们为防止外敌和野兽侵袭,聚居在小堡里。原小堡东、南、北都是园子地(称小堡园子),西为耕地,现在,小堡一带已和村庄现址南大街西的居民区连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里还有几处原始院落,现在的房屋则全是新建起来的。

传说西汉时期,霍去病统兵途经此地,在此设立了屯兵哨所,并在堡内建一土楼(下为土台,上建房屋),用以观察军情。后方医院也设在这里,于是,留守医务人员和伤病员就在此定居下来。最初有18个姓氏(或是18家),分别是李、兰、吉、麻、马、姚、白、周、田、郭、韩、常、帅、刘、邱、吴、皮、泥。其中李姓最为兴盛,在十三亩(地名)李氏坟地上,可见石碑、石柱林立

冷兵器时代,战争多用刀枪剑戟,农事活动多是牛马耕作驮运,人畜损筋伤骨时有发生,后方医院以接骨为主,医务人员不断积累接骨经验,并代代相传。小堡接骨技术日益精湛,闻名遐迩,因此更名揣骨堡,后更名“揣骨疃”。

随着各地求医者的不断增多,揣骨疃也产生了物资交流,逐渐形成了“集日”。当小堡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时,村庄遂向东、向北发展。

2009年,揣骨疃村被命名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3年,《揣骨疃村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村的圪渣饼、凉粉、油皮、豆腐干四种食品制作工艺和掇树花技艺均被列入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揣骨疃无愧为桑干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文:阳原文化旅游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Hash:85282e50c64cf11c3be0d4b6d47f8119ca7e6646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微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