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乡节俗与信仰

关注我哟

第一节 传统节俗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本乡称春节为农历年,土语称作“过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每年一进腊月空气中就有了年味。赶“年三集”(腊月十六、腊月二十一、腊月二十六)是本地人的习俗,过年的所需所用大都在年三集置办齐全。过了腊月初十人们便开始扫房子、杀猪、宰羊、做豆腐、蒸年糕、蒸馒头等。腊月二十三要用糖瓜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从这天起过年的味道更浓。年三十(小年)男人们开始贴对联、换神像、挂灯笼、打扫院落,妇女们则捏饺子准备年夜饭。除夕夜全家人坐在一起喝着美酒、拉着家常、看着电视春节晚会;也有“当家子”或街坊邻里聚在一起轮流喝酒;有的一晚不睡叫“守岁”。主妇们在“子时”前要把卫生打扫干净,把一家人的新衣准备好,按照习俗自“子时”到太阳出来前是不允许扫地、梳头发、开箱、开柜、开抽屉的。当春节晚会到夜里十二点时,中央电视台的钟声一响,表示新年时刻已到,家家户户立刻燃放烟花爆竹,祝贺新年光临。

大年初一大都卯时起床,俗称“起五更”,首先是放鞭炮,表示驱魔除邪、辞旧迎新。接着煮饺子,熟后先给“家亲”及各个神位上供。这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不拘多少长辈要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发放“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旧时,贫寒人家没有白面,就用山药面、高粱面、玉米面或榆皮面等掺和上粘杆面也得包上并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顿饺子。吃了饺子后,同辈人相互结对出门拜年,先拜家族近支,最后拜别姓邻里。“拜年”是大年初一清晨最热闹的时候,大街小巷“拜年”队伍摩肩接踵、拉扯不断,大家见面抱拳施礼,互相问候“过年好、恭喜发财”等祝福不绝于耳,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拜年之礼仪一般至中午前结束。

在乡村,大年初一忌出阁的闺女回娘家过年,本年度新娶得媳妇第一个春节须给家族中长辈拜年,拜年后长辈给“拜年钱”,表示自己家族中又添新人。

过了大年到初五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一般正月初二外甥给老娘、舅舅拜年,正月初三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正月初四给姑姑、姨姨拜年,正月初五是“无穷日”,旧俗里是不允许走亲的。旧时初六,本年如有出阁闺女,娘家把女婿闺女请过来,逐户宴请,直至正月十六。此俗现已消失。过了初五是朋友之间的往来走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聚会、战友聚会、同事之间互相宴请借此联络感情、交流讯息,也成为时尚

二 、五穷日

正月初五是“五穷日”,也叫“无穷日”,俗称“破五”,意在送年,从这一天开始,恢复到以前的过平常穷日子的状态,不能天天像过年一样,奢侈浪费。这天不走亲戚不拜年,早晨起床先放鞭炮,叫做“嘣穷”,意求穷去富来。男人要做些农活叫“赶穷”,女人要做针线活叫“缝穷”。

三、 十子日

正月初十是“十子日”,相传这一天是老鼠娶媳妇的好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捏饺子,寓意捏住老鼠的嘴不让它乱咬东西,尤其要把鞋藏好不让老鼠拉去当轿子。

四 、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过十五,是年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氏死后铲除吕氏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叫“灯节”。从古至今,正月十五放花灯,民间同乐。这一天早上吃元宵,中午吃饺子,晚上看灯,同时燃放焰火、鞭炮,祭祀诸神。正月里除了大年初一就属十五热闹。

五 、柏灵节

正月十六是获鹿的传统集日,也是传统的花会节,这一天人们大都去赶集看花会,热闹一天。本乡各村这天晚上都有烤柏灵火的习惯。晚上,人们早早吃过晚饭,各在各的家门口,把备好的柏树枝和旧的扫帚疙瘩以及笤帚骨朵儿连同玉米秸等放在一起点燃焚烧。人们边烤“柏灵”火边念叨着“烤烤腿,腿不疼,烤烤脚,脚不疼,烤烤哪里,哪里不疼”,有的还把年糕、馒头放在火中烧烤后吃。据说这样一年身体健康,不生疾病。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家庭就燃放烟花爆竹。第二天大清早,人们将柏灵灰扫起来,施到庄稼地里,期盼五谷丰登。

六 、小添仓节

正月二十是“小添仓节”,这一天,当年过门的新媳妇要把头一天挖出来的粮食重新倒回仓里,即为添仓,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饺子。

七 、老添仓节

正月二十五是“老添仓节”,这一天家庭主妇要把头一天挖出来的粮食倒回仓里,即为添仓,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饺子。

八 、龙头节

龙头节俗称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相传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蚰蜒、蝎子都露头”,因此这天又叫“春龙节”。这时土地解冻,人们开始下地劳作,又称为“上二日”或“春耕节”。头天晚上人们要用黄表纸做成纸花,第二天太阳没有出来之前要把纸花分散点燃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边散边说:“二月二温温身,蚰蜒、蝎子不上身”,名曰“散灯花”。同时不准许扫炕、扫地,也不能到井边打水,是怕惊扰了“龙抬头”而不能施云布雨,给人们带来干旱。

人们喜欢在二月二理发,叫做“剃龙头”,主吉利。人们多在这天理发,是因为当地人正月里不理发,有正月理发“妨舅舅”的说法。这天的饮食也都与龙有关,吃面条叫“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摊煎饼名曰“揭龙皮”;有的村这天时兴饺子和面条一块儿煮熟,连汤带水盛到碗里吃,名曰“龙逗虎”;有的把春节、元宵节剩下的食物吃掉,这叫做“啃龙头”,以示春节到此结束。

九 、清明节

清明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故也叫“寒食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杨柳吐绿,空气清新,也是外出郊游的好季节,故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立。据传说,春秋时期,介子推帮助晋文公重耳平定了天下,后隐居绵山。晋文公请介子推出山做官,辅佐自己坐天下。介子推始终不出,晋文公下令烧绵山,介子推和她的母亲被大火烧死在山上。后晋文公为让子孙后人千秋万代仰慕介子推大夫忠君忠国的名节,也为警戒自己疏忽贤良的过错,而定下这一天为介子推纪念日。这一天全国上下戒绝烟火不得热炊,故为“寒食节”。寒食节的前一天叫“小寒食”,这几天家家户户的儿女、出阁闺女以及儿女在外着,都要为逝去的长辈上坟烧纸,并在坟头上添些新土,压上纸嘟噜,表示对祖先的祭奠和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

十 、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本乡人称为“五月单五”。其始源在民间有两种传说:其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楚国君王听信奸臣谗言,使政治腐败,都城陷落。屈原悲痛欲绝,忧国忧民,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纵身跳入汩(gu)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吞食屈原的尸体,就包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也有传说粽子比较重,投入江中能沉到江底,好让屈原食用。以后历代相沿成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家家都要包粽子吃,一直流传至今。

其二是海瑞祭江。明朝大臣海瑞的母亲五月初五这天跳江身亡,海瑞祭奠母亲,用芦苇叶子包上米投入江中。海瑞是为民请命的清官,所以人们尊崇他,也在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纪念他。五月初五,正值小麦上场,人们包粽子、蒸馍馍,既是纪念屈原、海瑞,也有改善生活、庆祝丰收之意。

十一 、乞巧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七夕坐看牛郎牵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传说在七夕的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十二、 中秋节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正处于秋季的正中,因而成为“中秋节”,本乡村又称为“八月十五”,是继春节、元宵节之后的一个大节日。中秋八月天高气爽,月亮格外圆大,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因此月饼是各家各户必备的食品。中秋节这一天,离家在外的人都尽量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夜晚要用瓜果、月饼上供祭月,而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瓜果和寓意团圆的月饼。

据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代。当时,汉族被蒙古贵族统治,每十家养一鞑子兵。鞑子兵对老百姓百般蹂躏,人们忍无可忍,在八月十五晚上用月饼包纸条,传递暗号,上写“杀”字,一夜将鞑子兵全部杀光。以后中秋节吃月饼,以志纪念,延续成俗。

十三、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相传古代人们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九重叠,故称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与久久重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近年,国家又把九月初九定位“老人节”,表示对老人的尊敬,人们对这个日子更加重视。每到这一天,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或回家与老人一起过节,或短信、电话祝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在家的子女、儿孙们,有的要为老人做几个好菜,与老人一起欢乐庆祝。

十四、 寒衣节

十月一谓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称“祭祖节”“烧衣节”“寒衣节”,也有的地方称“鬼节”,本乡称为“十月一”。据《荆楚岁时记》《清嘉录》记载,“寒衣节”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思念远在边关修建长城的丈夫,时至冬季带上棉衣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探望丈夫,谁知丈夫早已累死并被压在长城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长城露出丈夫骨骸,孟姜女将丈夫骨骸重新安葬,并把随带棉衣焚烧祭奠丈夫,这天正是十月初一。进入十月天气渐寒,人们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开始怀念已去世的亲人,怕他(她)们在阴间没衣穿、没钱花,于是把“五色纸”剪裁成衣掛、被褥,带上烧纸、供品到坟头焚烧祭奠。“十月一送寒衣”也就成为民间祭祀已故亲人的习俗。

十五 、冬至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节气。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学者们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的习俗是在这一天吃顿饺子,因饺子和耳朵相似,所以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之说。传说饺子是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为纪念这位古代名医,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

十六 、新年

新年也叫“元旦”,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本乡人称之为“阳历年”,这个节日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习俗。不过,在农村,村民认为这一天不是什么重大节日,一般吃一顿饺子就行了。

十七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本乡人称“腊八日”。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故“腊八节”原是佛教的节日。佛寺里常在腊八日诵经、讲佛,并用香米、粘米熬粥供佛,施舍穷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以后成为民间习俗。

在民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用醋泡制“腊八蒜”,已备正月里吃饺子时蘸用。这天也是冬季最冷的日子,俗话说“腊七、腊八出门冻刹”,因此家家熬“腊八粥”吃,也有防冻去寒之意。

十八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安排下来专管百姓家里事的。一家人的善、恶所为他都有一笔帐,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因此人们这天要给灶王爷上供烧香,并备好草料以便灶王爷途中喂马。上供主要是糖瓜(现在都用糖块替代),目的是粘住他的嘴让他多添好话。人们给灶王爷贴的对联也大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广义的“过年”是从祭灶开始的。

十九、 小年

小年也叫除夕,指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大月腊月三十,小月腊月二十九。这一天人们忙着包饺子、贴春联、挂灯笼、洗盘刷碗、擦换祭器,做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大清扫。在外工作的人员,一般都要在这天赶回家。晚上全家要吃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喝辞岁酒,年夜饭极为丰盛,菜肴多取吉利之意。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抚今追昔、谈天说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大都一宿不睡,叫做“守岁”,一直到后半夜。午夜0点还要燃放鞭炮,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第二节 、宗教信仰

古时,石井境内各村庄民众生活艰辛,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恐惧,对所谓的各路神祇顶礼膜拜,祈求其为村民带来福音,故各村修建了众多的庙宇。这些庙宇是乡民们为数不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乡民心灵依归的重要场所,历来为人们所高度重视。村民们敬畏神佛,见庙就烧香磕头,一切丛祀寺观,莫不成为祭拜的对象。不法分子常利用民间复杂的信仰,组织反动道会门愚弄人们,进行非法集会和活动,如先天道、九宫道、一贯道、圣贤道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破除封建迷信,境内各种反动道会门均被取缔,村民对各种民间神佛的信仰渐趋淡薄。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石井境内原有的道教、佛教渐趋复兴,外来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等也随之传入境内。但综而观之,境内各村村民中信教的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村民并不信教,宗教信仰较之解放以前已有天壤之别。

一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广大村民中基础深厚,所奉神祇也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道教何时传入鹿泉已无从查考。北魏时东良厢村就有了良厢观,唐代良政村南有了清正观,清康熙七年(1668)在获鹿县西门外建金阙宫,也称西十方院,这是清代全真道较高级的道观。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活动得到恢复。1994年,获鹿县道教协会成立。2016年底,鹿泉区依法登记的正式道教活动场所有3个:十方院、抱犊寨金阙宫和三霄宫,另有一些临时活动场所。至2016年底,石井乡有道教教徒46人,活动点2个。男女皆可入教。黄岩村村民张义秋(1909—1992)12岁出家,到抱犊寨道观当道士,后为道长。改革开放后,张义秋将政府发还给他在抱犊寨的房产全部捐献给国家,为原获鹿县著名宗教界人士。

道教大约在明时传入石井区域内一些村庄,信者甚多。因此,道教习俗对村民影响面很广,影响程度很深,几乎无处不在。如每年的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很多村民都到封庄玉皇顶上的玉皇庙祭拜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四月初八到莲花山庙中烧香磕头,祈福求财;崇拜“关公”的忠义而创建关帝庙;为求风调雨顺创建了龙王庙;为祭奠死去的亲人修建了“五道庙”祖庙、宗祠等。修宅、立坟、埋人都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婚丧嫁娶、安门开店、破土动工要请人选择良辰吉日,家有疑难杂症病人要请人念咒画符、驱邪镇鬼,以及算卦相面、求神问卜等无不潜在的反映出道教信仰文化的内涵。

据清光绪版《获鹿县志》载,石井境内六村(薛家庄、石井、张家庄、封家庄、黄岩、栈道)共建有庙宇 42 座,大多为道教庙宇。其中,建于明朝的封庄村玉皇顶庙和石井村玉皇庙是石井区域内道教庙宇的典型代表者和宗教活动场所。此外,境内各村中的道教庙宇还有真武庙、关帝庙、三官庙、马王庙、牛王庙、龙王庙、山神庙、药王庙、五道庙等。由于境内各村中的庙宇所供奉的多是道教神祇,村民的信仰多受道教影响,但村民对道佛难以区分清楚,使得本属佛教体系的观音菩萨也常被作为道教神来祀奉。封庄和石井两村的玉皇庙中都有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宇;山后张庄村的观音阁,前殿供奉观音菩萨,后殿供奉山神土地。类似情况在境内一些村庄还有一些。这也表明,道教在石井境内乡村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包容性。

二 、佛 教

佛教何时传入鹿泉已无从查考,东晋时鹿泉一带已有寺院,唐代时县城中建有本愿寺,以及石佛塔、舍利塔。

1995年6月,鹿泉市佛教协会成立。2016年底,鹿泉区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有11个:龙泉寺、奇云寺、灵岩寺、乘业寺、观音寺、明觉寺、宝泉寺、大悲寺、禅林寺、吉祥寺和普照寺,另有一些临时活动场所。至2016年底,石井乡有佛教信徒12人。

20世纪80年代佛教传入石井乡各村,但信仰的人极少,一些村民供奉“观音菩萨”,都在各自家中礼佛诵经,为的是祈福保平安。

三 、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十七年(1890)传入鹿泉。1909年,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相继通车,石家庄崛起,在获鹿的外国人士多了起来,基督教各分支随之进入获鹿,英国爱尔兰丹麦荷兰传教士纷至沓来。

2016年底,鹿泉区依法登记的基督教教堂一个:基督教福音堂,另有19个家庭固定活动场所。男女皆可入教,可以结婚。

过去,石井境内各村没有信奉基督教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石井乡一些村民开始信仰基督教并加入该教。至2016年底,石井乡有基督教徒58人,家庭活动场所4个。他们每周进行礼拜(弥撒仪式),以家庭为主,没有固定场所,也没有教堂。

岸下村耶稣教(基督教中的一个分支)教会是石井乡基督教信仰中最大一支队伍,始建于1983年,至2016年已有34年历史,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该教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进行着正常的教务活动,并参与了不少公益性社会活动,如1996年8月天降暴雨后,教会组织教徒对本村、谷家峪村和栈道村的部分道路进行了整修;2004年岸下村修通村公路时捐资3000元等。

四 、天主教

明朝末年,天主教由罗马教会传入中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太铁路通车后传入获鹿。2016年底,鹿泉区依法登记的天主教堂一个:田村天主教教堂,另有临时登记活动场所若干。进入21世纪后,石井境内极个别人信奉天主教,其活动也都是在自己家中,基本处于隐形状态。

第三节 、 民间庙会

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是封庄村东北九里山之巅的玉皇顶传统庙会,该庙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每次庙会都要持续半个多月,三月三的庙会从二月二十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从八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九。玉皇顶庙会香火旺盛,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方圆百里闻名。每逢庙会期间,鹿泉区各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甚至区外、河北省内外各地的善男信女和香客们,怀着一颗虔诚向善的心,或骑车,或自驾车,不远几十里甚至百余里,不辞劳苦,慕名远道而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独行、或结伴而行,或情侣同来,或全家皆来。他们背袋携包,经过村庄后,或沿着山上的崎岖坎坷山道步行,或驾车在山上的“之”字形盘山公路上行进,或快或慢地走向山顶上的心灵之地玉皇顶。他们要到玉皇顶的庙殿内烧香拜佛,祭拜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祈求各路神明保佑自己的家庭、工作、身体等平安幸福,万事顺心。当他们到达庙内时,所有的疲劳困顿顿时消失,不惜捐出自己的大把钱财,送给各路神仙,从而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再欣赏一番九里山下封庄村原生态的自然美丽风光。站在封庄村南的高山上,远远望去,封庄村、通往玉皇顶的山路上和玉皇顶附近,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汽车如梭,人如潮涌,络绎不绝。玉皇顶庙会场面十分壮观宏大,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是一个名不虚传的盛大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是石井村玉皇庙庙会。该庙会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三就已开始,前来祭拜的香客络绎不绝,持续一个星期时间。建国前,该庙会有菩萨被抬出“踩街”的传统习俗。“菩萨踩街”的活动范围较大,近至莲花山,远则至井陉苍岩山。1950年后,“菩萨踩街”不再到外村,只在本村举办。“文革”期间,庙会被禁办。1991年恢复庙事,1998年恢复庙会活动,“菩萨踩街”习俗也被恢复,但只限四月初七在本村举行。随着庙会规模不断壮大,“菩萨踩街”的阵容也越来越大。2005年后,每年“踩街”都有数百人参加,庙会香火也空前鼎盛。

山后张庄村的庙会一年有三次,第一次是农历二月初二“龙王庙”庙会;第二次是农历二月十九卧龙岗“观音阁”庙会;第三次是农历四月十八鸡鸣山“北阳洞”庙会。这三次庙会村里的善男信女们都要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拜活动,最热闹的是卧龙山“观音阁”庙会,除一般祭祀外还要请一台大戏前来助兴,唱上三天,二月十九晚上还要燃放烟花爆竹。

天井沟村的胡仙庙庙会始于1987年。庙会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是农历二月十五,第二次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两次庙会举行时,鹿泉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会前来上香祭拜,天井沟村里的善男信女们都要到庙上去帮忙做饭、烧热水,供前来赶庙的香客们享用。庙会上有秧歌舞蹈、歌舞表演,要举办多种形式的祭拜活动,有时要唱一台大戏,而许愿、还愿的人们都要放置数额不等的油钱,以祈求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附近村庄的村民们要到胡仙庙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神仙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

北薛庄的庙会一年有两次,一次是二月十九的老母庙会,一次是三月十三的龙王庙会。老母庙会是北薛庄的传统庙会,后开发商重修老母庙,过老母庙会时,从过去的烧香拨火发展到歌舞助兴,二月十八晚上表演歌舞,二月十九晚上燃放烟花。举行龙王庙会时,也有歌曲戏曲助兴,全村呼朋唤友,招待远道前来看戏看歌舞的亲朋好友。

栈道村庙会一年有四次,二月十九老母庙会、二月二十五白官庙会、四月初十马王庙会以及七月初六白马峪大王庙会。过去,每到庙会之时,村中会搭台唱戏,并举办吃会。改革开放后,举办庙会时请歌舞团前来助兴,经商做买卖的小商小贩们也前来助兴凑热闹。

东庄村君王庙庙会一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三月三,一次是农历九月九。庙会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每逢庙会时,前来上香祭拜者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场面盛大,非常热闹,并有在当天上午在村中举办“菩萨踩街”的活动习俗。

挂云山庙会为农历四月十八,位于黄岩村和天井沟村两村村西的与井陉县交界的挂云山。此庙会历史悠久,名闻遐迩,香火旺盛。每逢此日,附近村庄的村民熙熙攘攘,攀山越沟,到挂云山顶的庙宇中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场景异常热闹。

第四节 、民间崇拜

石井乡的民俗文化中,民间崇拜活动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区域悠久的历史文化。

图腾: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石井区域图腾信仰崇拜龙和凤。传说龙能降雨,天旱时求龙王爷降雨消灾,龙又是帝王的象征;凤是吉祥和女人的象征。多用“龙凤呈祥”形容男女结合。

祖先:祖先崇拜来源于灵魂信仰。境内一些乡民立有家祠、宗祠,编制家谱,以此来怀念祖先。大年三十,家家都要将家中逝去的祖先之灵恭迎回家,单设灵位奉祀,一般供奉于正堂门后,或供奉于正堂正中墙上。过完年后,于正月十七日晚上送祖先离开。一年中,清明节、十月一(寒衣节)、忌日上坟烧纸,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灵魂能庇佑祖孙、福荫后代。

土地:土地神在民间被俗称为“土地公公”“土地爷”,是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过去家家户户均在大门口影壁正中设土地神龛以供奉,据说土地神能保佑人们平安,还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天地:祭祀天和地,一般于春节期间设位于正房前墙正中位置。旧时人家常于此位置下摆放用于放置供品的石案,有的人家直接在墙上设天地神龛;还有人家在正堂屋内正中位置墙上设置供奉天地神位的神龛。家中遇有婚嫁喜事,往往在天地位前举行婚礼,以便拜天谢地;倘遇丧事,则在天地位下摆放逝者灵位、祭品,作为吊丧之所。

山:古人将山视为山神,山神即山岳之神,膜拜山神与远古的山岳崇拜有关。石井境内石井、栈道、北薛庄等村庄古时都在山脚下建有山神庙,供奉山神。解放后此俗已废。

井:石井区域内石井村属富水村庄,自古至今井多,村民将井视为神。古时在其村阎家巷井旁建有石墙,墙中设有供奉井神之神龛;另外,石井大井旁建有龙王庙,奉祀龙神,也有供奉泉井神之意。

财:一般人家均选择家中合适位置供奉财神,不论平时还是年节,于初一、十五进行祭祀,期盼家中财源滚滚,家中富贵。

灶:灶神又称“灶王”,为家中主灶之神。一般在农历正月二十三祭灶。春节期间也要每天供奉。

门:一般是在春节前后供奉门神,多是将买来的门神画黏贴于家中大门的门扇上,并按时祭祀,祈求保佑阖家平安。

石头:石头崇拜是远古山岳崇拜的遗俗。旧时,若住宅旁有丁字路口或大路,则选择一块大石头,上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砌于自家正冲道路的墙中间,以挡避道路冲煞。

古树:古树如古槐、古柏等历经沧桑,生长时间长。古人认为其有灵气,已成神仙,故对其顶礼膜拜。此俗沿传至今,石井境内石井、北薛庄、封庄等村生长的古树仍受到民众供奉。乡民们在这些古树干中拴上红布条,迷信的村民会在树下焚香祭拜,祈求古树庇佑家庭平安,生贵子,祛病患等。也有村民崇拜桃木,认为其可辟邪驱鬼。

动物:石井境内村民崇拜的动物主要有虎、鹿、鹤、鲤鱼、狐狸等。虎为兽中之王,华丽而威严,传说能镇邪。小男孩的衣物、鞋帽、枕头等缝制有虎形装饰,意在保佑孩子健康平安成长。鹿、鹤被传为“仙兽仙鸟”,大门、影壁等上面多饰有其图形,据说有辟邪、长寿、吉祥、爱情长久等之意。鲤鱼为吉祥物,谚语有“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鱼跃年丰”等,故年夜饭、红白事等宴席上必有鱼菜。狐狸性狡猾,民间有很多狐狸成精的传说。因此,人们称它为“狐仙”“狐狸精”,说它有“倒腾”功能。一些人家供奉“狐仙”,意在祈求家中富贵、摈弃贫穷。

色彩:红色被公认为吉祥色,传说能避邪。因此,自古至今,境内乡民在动土、上梁、婚事、庆典、生子、砍树等时,都使用红布助兴,以取其吉利。历史上,黄色曾是帝王的专用色,民间认为是高贵神圣之色,故常用于敬奉神灵,如黄绫、黄表纸等。

数字:在数字中,民间认为三、六、九是吉祥数,是常数,在过红事(婚嫁)和庆典时,都在这几个数字中选择;三、五、七是变数,在确定房屋台阶时多采用。一些谚语中的数字含有崇拜之意,如“闺女难得生初一,儿子难得十五生”“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六和八被现代人解释并崇拜为“顺、发”,认为是吉祥数字,而四、七则被认为是不祥之数。

文字:乡村人对某些汉子有崇拜心理,尤其认为“福、寿”二字最为吉祥,主要是取其字义。福字多用于墙壁、影壁、门心、门上护栏板、条幅字头等;寿字多用于老人、中堂、寿日、寿衣等。此外,万、禄、祯、祥、瑞、和、贵、利、仁、德、信、礼、理等字也被认为是吉祥字。

Hash:ed02aec675a1964232057238959b41de30227196

声明:此文由 鹿泉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