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首邑——山西阳曲/列国志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地处忻州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阳曲县,是一个历史人文大县。阳曲一名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已成为山西、太原府治所在地,始称“晋阳首邑”。

思西遗址

思西遗址位于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于思西村之间,泥屯河东岸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仰韶晚期、龙山晚期)、夏代、战国文化遗存。地表采集物比较丰富,有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弧线三角纹钵残片、仰韶文化夹砂红陶素面罐口沿及泥质褐陶尖底瓶口沿残片、龙山文化晚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和泥质灰褐陶素面磨光双腹钵残片、夏代泥质灰褐陶素面葫芦瓶口和泥质灰陶鬲足、战国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残片。

南崖上遗址

南崖上遗址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大屯庄村南约1.5千米的南崖上。在遗址断面上发现2处文化层,1座灰坑。从采集的标本来看,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夏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也比较清楚,特别是两处夏代文化层的发现对探究太原盆地夏代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殿村遗址

西殿村遗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北台地上。采集有仰韶文化的夹砂绳纹灰陶片等遗物。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篮纹罐底和夹砂附加堆纹灰陶片等遗物。分布特点清楚,遗迹、遗物埋藏丰富,是一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

不二寺

亦称“不二禅院”,位于阳曲县城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现存三圣殿一座,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整个建筑举架平稳,雄浑淳朴,自然大方,为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殿内塑华严三圣等像9尊,其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端庄肃穆,妍丽典雅,祥和恬静,乃人物塑造艺术之精品。壁画以东西山墙为主,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每壁分上中下三层,画面清晰,构思奇特,技巧细腻,栩栩如生。

红峗山

又名黄花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五公里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壁立千仞,蜿蜒峻峭,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渗入,曾是明朝晋王朱木冈第五子朱济焕宁化府佛堂,也为明末清初阳曲名人傅山先生的云游隐居之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八日,远近民众来此敬香求子盛多。

据碑文记载,山上有“立猿”、“卧虎”、“马头”、“牛公”等奇景,素有“天造仙境”之美誉。山中还有马赶祖师洞、天佛洞、地佛洞、六仙洞等。山之主峰庙宇林立,早在唐朝年间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永司门、香山圣母殿泰山行祠、文殊菩萨殿、法台山观音堂等古建筑群。

青龙古镇

位于阳曲县南端,距太原市中心约15公里。古代是太原府通往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为“南北往来通衢也”。青龙镇原名青蒿嘴,是历史上集军事、文化、商贸、农耕为一体的北方闻名重镇。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

王家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三藏寺

又称大安寺,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龙泉村。据碑文记载,三藏寺始建于唐,相传唐玄奘取经归来曾游于此。明、清屡有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上院水陆殿内有佛、道悬塑350多尊,盘龙6条,塑造技法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华。院内有古松两株,枝叶繁茂,树龄据考证已有千年以上。万寿山脚下有一泉源,名曰龙泉,亦称长寿泉泉水四季常流,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三郎

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六固村的乌琴沟。东西两侧山峰耸起,沟西侧是左泉山黄龙崖的三郎庙,庙北侧石崖孤峰陡立、直冲云天,上面摩刻有“三郎洞”三个大字,相传石崖前供奉的是杨三郎和杨家诸将,由于历史原因,庙中神像已了无踪迹。沟中溪流缓缓而出,向北行进,流泉、飞瀑、奇石草坪、松林、古树、小溪、灌丛纷至沓来,溪流声、松涛声、百鸟和鸣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不绝于耳。

三畛村

位于阳曲县大盂镇,素有太原府北门第一文化村的美誉,自古以人才辈出而闻名,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朝庭亲赐半付鸾驾和下马石的文武官员多名,进士、文武举人、贡士、生员、秀才更是层出不群。

三畛村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历史上曾修建过多座官府、商居,村中最大的建筑群磐石堡为明初建立,堡内分十二大院,共建楼房十七座,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民居的建筑水平也高于其它地方,村内现遗存有真武庙古戏台、古地道、文房四宝、古堡墙、古南桥等多处人文景观

开化

位于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1141-1149)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为皇帝敕封的寺庙,建筑规格高,建制严谨。

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7.14米,宽25.88米,占地面积961.18平方米。中轴线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佛等塑像11尊,是开化寺珍贵的文物精品。寺内还保存了明清时期记事碑和功德碑10通。

大殿门“大雄宝殿”牌匾为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开化寺千佛殿,是建国以来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一幅幅动人故事,其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雕刻工艺精湛,堪称当今一绝。

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南约5千米的官山山腰,以“古、秀、险、奇、野”著称,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有名的避暑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筑依崖壁而建,自西向东绵延150余米,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观音堂、斋堂、七佛洞、龙王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41平方米。

玉米粥

掰鲜玉米穗,以礤床擦为糊状,锅开后置箅上蒸熟,食用时根据各自根据各自口味,加白糖或精盐。蓬松香甜,富有营养。

团团

以玉米和少量黄豆,共磨成精面,以温水和起,放于热炕隔夜发酵,配碱适量,以发酵面无酸味、显甜味为准,以手捏成厚饺子皮形,包入小豆红糖馅,手捏成小圆团,上笼蒸熟,为过年农家必备之食品。食用时或蒸或烤,松软可口,香甜诱人。

折饼

俗名"黄儿"将硬黄米加少量黄豆、玉米磨成粗面,以温开水和软,置热炕发酵,加适量碱、少量糖,搅成糊状,舀入黄儿(中间微高,周围较低,边沿有凹 沟的圆形铸品),以温火烙制,只烙一面,待熟,将饼折成半圆形,故名折饼。色泽金黄,松软多孔,香甜适口。一次烙制很多,食用时蒸烤均可,为百姓冬季或过年之必备食品。

拌烂子

土豆洗净擦成丝,以白面或莜面高粱面拌起,锅开后摊于箅上,待熟稍凉,以葱、姜、蒜素油炒之,烹香适口,别具风味。不但城乡居民喜欢,各饮食摊点也很受顾客青睐。

阳曲名人

阳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从西汉建县迄今二千多年的岁月里,曾养育了郭淮、狄仁杰、呼延赞等一批治国安邦的文臣武将;郭澄之、刘璋、傅山等精于词章的墨翰文人;戴梦熊、裴国苍、阎士骧等为民作主治县有方的官吏辅臣及医疗书画、教育等方面造诣颇深的名师巧匠,尤其是他们忠诚爱国、热爱家乡、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品格,堪称境内民众世代学习的楷模。

郭淮

三国时魏国阳曲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饱经战乱疾苦,立志长大从军,平息战乱。因此,少年时代就很喜爱军事,锻炼得体魄健壮,勇力过人。郭淮一生戎马疆场,文韬武略兼备,战功显赫,文治卓著,驻守关西(泛指函谷关潼关以西地区)30多年,外拒蜀汉及羌军,内安边疆居民,保卫魏国西部边界寸土未失,并有扩展。郭淮将军曾三次阻止诸葛亮出兵祁山,他破陇西名羌,安抚羌、氐30多个部落,战功与政绩突出,官职晋升到车骑将军,被封为阳曲侯,仪仗与三司持节都督相同。

据史书记载,郭淮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名将。《晋阳豪杰》为摆脱小说可以虚构的影响,按照史实特别点明说:“读三国者,大多以诸葛亮北伐之劲敌为司马懿辈,然则非也,实乃郭淮将军也。”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阳曲人。少有才思,机敏过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康相。郭澄之载名史册,名传后世,并不只因他做过官,也因他酷爱文学,有小说传世。所著作品大都收集在《郭子》三卷中。这部小说已经散失,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辑有80余条。除去小说外,他的作品还有《郭澄之集》十卷,可惜也都散失不存了。

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高宗仪凤元年,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 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己任。他任宰相时,先后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位唐代中兴名臣。在他死后的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所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他有再造唐室之功。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赠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

郭子仪

郭子仪,祖籍阳曲县,生于陕西华县。唐上元三年,唐代宗按朝廷规定以其祖先得姓之地,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郡王是除皇室亲王以外的最高爵位。郭子仪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身处唐朝危难之时,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收复两京,稳定唐室统治,制止中原骚乱,安定西北边境,单骑入敌营而不惧,多次遭谗言而不忿。集忠诚、勇敢、谦虚、智慧、魄力、气量等诸多美德于一身。史书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有再造唐室之功。

郭子仪一生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代君主,四代为臣,忠心耿耿,功劳巨大,所以,四代皇帝对他均有加封。德宗给他赐号“尚文”,进位为太尉、中书令。郭子仪85岁寿终,德宗赐尊号为太师,陪葬肃宗陵寝。在阳曲县郭氏祠堂有始祖祠像彩塑,尊其为郭氏始祖。

呼延赞

呼延赞,阳曲县呼延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出身于庶族官僚家庭。其父呼延琮,曾任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年轻时当骁骑卒,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作战勇敢,先后提拔为东班长、骁雄军使。后来他在抗辽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呼延赞勇敢善战,为勉励自己,在身上刺上“赤心杀敌”等字,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儿子们也身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他们父子均以高超的武功为朝廷定国安邦建立了功绩。

傅山

傅山,阳曲县西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佗、朱衣道人、石道人、松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多才多艺的重要学者。傅氏家学渊源,祖先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学》卓然成家者。

傅山精于医学,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长于妇科,而且擅长内科、外科、儿科、眼科,对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很有研究。他的医学著作《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很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他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强调“作字先作人”,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写字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的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刘璋

清代阳曲县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举,雍正元年(1732)任命为直隶省深泽县令。刘璋一生为儒,虽早年中举获得功名,但仕途很不顺利,直至老年才任命为深泽县令。从中举到做县令的20多年时间,一直闲居在家,浪迹山水之间,全心身投入诗画小说创作之中。

刘璋涉足艺术领域,首先在小说方面成就最为卓著。他创作了使自己扬名后世的讽喻小说《钟馗斩鬼传》。此书四卷十回,以35种鬼魅,4000余种鬼态,喻指了人世间、生活中,上至皇帝、宰相、将军,下至风流浪子、骗子、无赖等不同类型的丑恶人物。通过对那些“鬼”及“鬼态”的描写、刻画、揭露、讽刺、鞭笞,表达了他“人至于不善,虽人而实鬼”的观点,以及他“使人知所畏而为善”的良好愿望,被人誉之为缩写了的封建社会的“百丑图”。《钟馗斩鬼传》行世之后,即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人给他冠以“第九才子书”的美称,使之跻身于“戏曲小说名著”之列。

阎广居(附士骧、士龙)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清代阳曲县河口村(现为古交市河口镇)人。乾隆庚寅举人。历任湖南常宁慈利、来阳、芷江麻阳知县,所至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振兴文教为常。在职四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终年57岁,乾州百姓痛哭罢市以示哀悼,并请求朝廷将阎广居列入名宦祠。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均刊行于世。

阎士骧,广居子,字六山,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任山西省太平县训导,著有《阎六山诗文存》、《槐堂杂咏》,纂修《欧阳县志》,刻有《文中子中说》及《格言录》。

阎士龙,广居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阳曲县学宫颓废已久,他慨然以募修为己任,邀集有关人士共为经营,并亲自督工10余年,修复告竣,他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逝。

裴国苍

裴国苍(生卒年代不详),清代阳曲县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曾任汾阳县教谕,吉州学正,光绪五年(1879)纂《吉州志》(又称《吉县志》)八卷。该志体例完备,纲举目张,突出记载了捻军活动事实,并收录了《光绪三年救荒碑记》、《埋林骨记》等重要史料,对研究清代晚期山西省南部政治、经济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被誉为一代名志,今藏山西省图书馆

Hash:f3120c021819f0a9775bbfac2018a10046614907

声明:此文由 西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