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许昌此庙乃唐太宗御笔册封,古怪甚多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36站:上龙王庙(颍河大坝遗址)

传说,许昌此庙乃唐太宗御笔册封,古怪甚多‖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黄龙庙、黑龙庙、白龙庙,全国各地诸如此类的的龙王庙数不胜数,而敢称上龙王庙的,据说只有地处榆林乡贾庄村颍河岸边的这座,传说它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御笔册封的。 (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万人碑:运石三年刻三年,四棱柱形真罕见 )

听在此护庙的贾永红先生介绍,隋末唐初,李世民与隋将宇文成都在颍阳城(秦置县,属颍川郡,治所在许昌市西南。《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南攻颍阳,屠之。”)展开激战,兵败后向西撤退,被颍河所阻。危急关头,宽阔的河面上突现一座石桥,助其脱离了险境。

李世民登基后,认为此地的龙王救驾有功,不仅拨出巨款,而且派心腹大将尉迟恭(尉迟敬德)亲自督建庙宇加以奉祀。

该庙建成后,李世民亲手在龙碑碑首上题下“上龙王庙”几个大字。

下图:上龙王庙标牌。

未毁之前的上龙王庙占地一百二十亩,后经历代重修,扩建为三宅九院,殿舍百余间,石碑三百余通,神像二百余尊。其中铜像数十尊,高者丈二,小者盈尺,均铸于大钟之上。

上世纪四十年代,颍河发大水,不是房倒屋塌,就是东西被洪水冲走。这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再加上后来的“破四旧”,两次劫难,致使这里的文物损毁殆尽。

在贾永红先生的热心陪同下,我走马观花参观了上龙王庙。参观过程中,瞅上龙王殿门口的对联撰写的不错,遂抄录了下来:

上联是:

三山五岳鹤家乡

下联是:

五湖四海龙世界

其间,我问贾先生庙里是否还保存有完整的老碑,最好上面带有文字,因为老碑上记载的内容才具有历史价值,也才最具说服力。

下图:大雄宝殿

贾先生说这几年从地下挖出几块残碑,另外又从附近沟边河沿收集了几块,统统在后面堆着。说着,他把我领到一棵泡桐树下,指着一堆被枯叶覆盖的残碑说,这些都是,我不识字,你自己看吧。

我抓起一把焦黄的树叶,扫去东边几块碑上的浮土,俯下身子仔细看,发现上面一个字都没有。无奈,再去看西边的。西边的两通碑又长又宽又厚,只可惜脸对脸扣在一起,无法看到上面的碑文。我和贾先生试图把上面的石碑翻个身,使出了吃奶劲,依然纹丝不动,只好放弃了。

看我有些泄气,贾先生突然间想起了什么,说后面还有一块碑,那上面有字。我一听来了精神,连忙随其跑了过去。碑文显示:

上龙王渡口创修 大王庙金塑神像 重艌(nian,意为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舟船 补修桥梁碑记。

令人遗憾的是,碑记内容缺失。

就这通石碑所记载的内容,贾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很早以前,颍河自贾庄的东北角拐朝东流,到徐杜村西折向西南,到贾庄东南角,也就是现在的上龙王庙位置,再次折向东南,大体呈“之”字形。以前的上龙王庙,就在徐杜村到贾庄村这一段河南岸的河滩上,旁边就是渡口,常年有船在颍河上摆渡,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

下图:残碑。

为了证实他的说法,贾先生领我翻过河堤,在河边立陡的河崖上,果然找到一个硕大的青石碑座。

他说他曾想找大钩机把它吊出来,一个是河堤太窄钩机进不去,二个是河滩上树太密,钩机的长臂无法伸进去,权衡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

这之后,贾先生又领我到农户家看了几通散落的碑,其中一通碑额为“为善最乐”。因它们都是些记载捐款者姓名的功德碑,且无勒刻时间,故没啥史料价值。

此时,已是十二时许。贾先生邀我晌午去他家吃饭,被我婉言谢绝了。

下图:贾永红先生领我寻找颍河边的碑座。

其实,我心里急着想去见的,则是庙院里泥塑一般,坐在火堆旁烤火的耄耋老者。庆幸的是,我回到庙里,老人还在。 老人叫安永义,是贾庄西南安庄的,今年88岁。

我搬来板凳,在老人的对面坐下。他怕我冷,掬了一梱干树枝,架在即将燃尽的火堆上,立刻重燃起熊熊大火。滚烫的热浪阵阵袭来,炙烤得呼吸都困难,吓得我赶紧搬起凳子坐到了上风口。

老人说起故事绘声绘色,听着颇有趣味。他说,过去的颍阳城又叫栾霸(老人说是这两个字,未考证)寨,就在榆林乡政府西边,安禄山起兵造反才被焚毁(颍阳城被屠是公元前207年,被毁是安史之乱期间,即公元703年之后,前后又存在900余年)。

他记事时,豁豁牙牙的寨墙还有,后来时兴平整土地算是彻底平掉。出西寨门是条丈余深的路沟,也就是过去的官道,往西直通上龙王庙和渡口。

在他五岁那年夏天,跟着哥哥来上龙王庙旁边的颍河里洗澡,脚下一滑掉了进去,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水。哥哥一看情况不妙,伸手把他从水里拽了出来,照他屁股上啪啪就是两巴掌,吓唬他不准再下水,否则龙王爷会把他拽进水里淹死。

解放前,上龙王庙就改成了榆林中心小学。由于这里河窄弯多,年年发大水,大殿和石碑经常泡在水里。每年雨季,河水基本与河堤平,上游下来的水稍微大些,就会漫堤。

下图:安永义老人。

传说有两个妖魔鬼怪,变成两个穿黑衣裳的人,在河堤上走着说着。一个打赌说今年颍河怕是不会开口子了,另一个应赌说,开不开口子,就跟这一回。

恰在这时,从西北上游漂来一只羊,应赌那人一箭射过去,中箭的羊一疼一翻身,结果水就漫过了河堤。先是小口子,慢慢越冲越大,导致决口,最后连榆林街西寨门都冲了。

上龙王庙这一片,以前稀奇古怪的事多着呢。

听老辈人说,很久以前,姚湾村有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后地玩,半路碰见个卖梨的。卖梨的看小孩眼巴巴的样子,问他想不想吃,小孩答想吃没钱。卖梨的接着说小钱也行。话音未落,小孩真从身上摸出一枚小钱,递给卖梨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看这情况,卖梨的只好挑了个烂梨,扔给了小孩。

小孩吃完梨,把梨核(hu)往地里一埋,不大功夫,出芽、开花、结果。

小孩蹲在树下吃得吃不下,就对卖梨的说,你把树砍了吧。说完,人就不见了踪影。卖梨的怪听话,拿刀把树砍倒,等转过身,才发现是把自己的车把砍了。

下图:颍河故道。

还是这个小孩,他去扬州观灯,往一领席当中一坐,四角放四碗水,席就托着他腾云驾雾飞走了,当天飞了个来回。

门上人不信,也想试试,小孩再三交待他半道不能睁眼,一睁眼就会掉下去。

回来的路上,那个人不听话,眼一睁,果真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走呀走,走了好几个月才走回来。

又有一次,这个小孩碰见个要饭的(乞丐),他问要饭的想吃肉不想,要饭的说做梦都想,小孩儿说你一边等着去。一会儿,有人掂着肉朝这边走来,走到小孩跟前,小孩说他你看你手上掂的啥?那人低头一看,竟是颗人头,吓得往路沟里一扔,拔腿就跑。见人家跑远了,小孩下去把肉捡出来,点了堆火,烤熟后俩人美美地吃了一顿。

当然,小孩再能,也有失手的时候。一天,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妇女㧟了一篮油馍经过,随手掐了一根麦秆,一吹吹出一大群马蜂,嗡嗡嗡朝那个女的飞了过去,吓得女的扔下油馍篮就跑。见女的跑没影了,小孩拾起油馍篮,吃完油馍,㧟着空篮回家了。到家才知道,那女的是他姑,要来他家走亲戚。他爹听说后很生气,要活埋他。小孩往堂屋一坐,说你也别活埋了,等会儿神仙就来接我。后来听人家说少林寺大佛殿的小和尚,就是姚湾村的那个小孩。

我问这段河道啥时取直的,老人说是民国,具体哪一年他也不记得了。不过,河东沿离许平南高速公路桥南一百米,立有石碑,还有当时砌的砖坝,想看的话你可以去看看。

我一看时间,已经下一点。我问老人中午咋吃饭,他说他一天吃早晚两顿,午饭向来不吃。下午没事,打算骑车去榆林街转转。见老人身体如此硬朗,我不由地向他挑起了大拇指。

根据老人指的方位,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堤脚处的碑牌,上面用红漆醒目地写着:

颍河大坝 大中华民国卅(sa)六年(1947年)五月竣工

在它的下面,用红石又筑了一道护堤。

下图:颍河大坝遗址。

一旁的标志显示,此工程名称为颍河口子门险工治理工程,建设单位为许昌县水利局,施工单位为县水利施工队,开工日期为2005年6月,竣工日期为2005年8月。

我下至颍河水边,不时看到有车辆在高速路桥上疾速驶过。

下图:凌驾于颍河上的许平南高速公路桥。

右手不远处,是一堵砖砌的墙,长约三四十米,高约三米,宽约两米,显然是为了挡水。在河的对岸,新砌了约五十米长的红石护坡,它的南北两端,还保留一截民国卅六年的大坝遗址,清一色的青砖、白灰砌就,高度、宽度和右手边的差不多。

望着静默的水流和摇曳的水草,我在想,上龙王庙里的香火焚燃了一千多年,水患治住了吗?回答是没有。而民国那次对颍河去弯取直、挖疮除疴的大手术,以及解放后历次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治颍工程,才彻底降伏水魔,从此安澜。

下图:在大坝旧址上建的新坝,两端老坝依稀可见。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65ec637f905ec9d8d2de957cb35ff7dd036f36ac

声明:此文由 百味中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