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名(11)——村落之龙王庙镇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qí)。
龙王,是道教神祇之一。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们认为龙王可以掌管人间雨水,因此,在水旱灾害较多的地区常被建庙供奉。
我们县的龙王庙镇是什么来头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龙王庙镇位于大名县偏东南部,镇政府驻龙王庙三村,距县城9.6千米。南与河南省南乐县接壤,东与埝头乡、县林场、孙甘店镇为邻,北与金滩镇相接,西北与大街镇、正西与旧治乡毗邻,成为冀豫两省交界的黄金带。辖区面积58平方千米,2010年辖27个行政村,13267户55065人,耕地54655亩。据《大名县志》记载:“城东南18里处有一个三角潭,方圆百亩,久而不涸,以为龙湫,建龙王庙于其上,后人定居,故名‘龙王庙’。”此地古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之地,群众具有浓厚的经商意识,为大名早期集市名镇,1984年4月改为建制镇。1996年2月,赵站乡并入龙王庙镇。该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壤以沙土、沙壤土为主,故道多、沙丘多,宜林地面积大。全镇有林地9580亩,改善了生态环境,昔日沙随风走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东木堤,相传古时黄河在此决口,人们运来木桩、门板堵住决口,形成一段木堤。后有人迁于此地定居,故取村名木堤。后分东、西两村。因该村在东,故称东木堤。西木堤,村名来历同东木堤村。
双庙村,明代初期有一户人家从山东小兴州迁于木堤村南,时称前木堤。明中期,该村张崇公在朝居二品官,因村东有两座大庙,将村名改为双庙村。
北张村,村名来历不详。与河南省南乐县南张村仅一路之隔,该村在路北,属河北省,当地有“一路隔两省”之说。
西范堤,早年因村址坐落于旧黄河残堤上,老户人家多姓范,故取村名为范胜堤,简化为范堤。后分为东、中、西三个村。该村在西部,故称西范堤。中范堤、东范堤,村名来历同西范堤。
西高村,相传明代有高姓迁于此地定居,后渐成村落,取名为高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村中心的玉皇庙为界,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西部,故称西高村。东高村,村名来历同西高村。
石槽坊,相传汉代村东有一座庙,庙前有一口井,井两边各有一个大石槽。刘秀被王莽兵所追路过此地时,曾用井水和石槽饮马。刘秀称帝后,村民引以为荣,取村名为石槽坊。
三角店,村名来历有二。一说村里有一处古莲花池,池内常年积水,形若一个大三角,旧名三角淀,后“淀”演变为“店”。一说历史上该村曾有三家人分别在东、西、南三处开设饭店,故有三角店之称。
郑村,村名来历不详。
龙王庙一村,据民国23年(1934)《大名县志》记载:“城东南18里处有一个三角潭,方圆百亩,久而不涸,以为龙湫,建龙王庙于其上,后人定居,故名龙王庙。”后因村大人多,按自南至北顺序,分为一、二、三、四村。该村在最南部,为龙王庙一村。龙王庙二村、三村、四村,村名来历同龙王庙一村。
甘庄,相传甘姓迁于此地定居最早,故名甘庄。
东曹口,明代嘉靖年间,此地开有官渠,时称饮牛口。因历史上曹姓为该村大户,又临近大道口,故改村名为曹道口,后简化为曹口。1948年分为东、西两村,因该村在东部,故称东曹口。西曹口,村名来历同东曹口村。
花二庄,相传早年村民多姓霍,时称“霍儿庄”,后演变为花二庄。
赵站前街,因该村紧靠卫河东岸,历史上为水路交通的一个站点,加上村民多姓赵,故名赵站后因村大,分为赵站前街、冀家拐、寨里三个村。
冀拐村,因此处原为赵站一条小街,村民多姓冀,故称冀家拐,简称为冀拐。
寨里村,因地处赵站东部和北部,故称寨里。
小王庄,因历史上村小,村民多姓王,故称小王庄,也称王庄。
东苑湾,因历史上村民苑姓较多,又位于卫河东岸拐弯处,故称苑湾。后分为东、西两个村,该村在东部,故称东苑湾村。西苑湾,村名来历同东苑湾村。新苑湾,1979年卫河开挖时,西苑湾部分村民迁移至卫河以西建村,取名为新苑湾。
Hash:4c7a87a5dd235b933fdd3f7f36ed7d9e43aee3d6
声明:此文由 大名县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