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葛一村:全村人只卖一样“小吃”!百年前就火遍许昌、尉氏

“147刘合集,258上大马,369洧川走,逢5逢10,古桥南席。”在古桥镇刘李村,这句顺口溜流传了上百年。

短短20字,刘李人就把周边村镇的集会一个不落地总结了遍。刘李人也靠着本村特有的绝活儿“炒凉粉”,兢兢业业赶了100多年“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李村85%的村民都在制作凉粉。村里人每天早上四五点出发,挑着扁担,带上两三盆凉粉,你赶这村会,他赶那庄儿集。当时在周边村镇中,刘李凉粉拥有全年龄段的粉丝群体,每户每年能卖30000多斤凉粉

刘李的凉粉从不批发,全部自产、自炒、自销,也从未愁过销路。如果家里人手足够,刘李人可以做到全年356天,天天赶会。

100多年来,长葛周边只要有集会的地方都能见到刘李人,他们靠着保质保量的“炒凉粉”总能迅速打响自己的品牌,占领这个市场。

刘李人靠着这个绝活发家致富,如今这些“手艺人”又被大家冠以全新的称号——“美食家”。

刘李人到底有啥绝活儿能把凉粉做到百年之久?刘李的凉粉为啥“嫩好吃”?上周,小编特意来到古桥镇刘李村一探究竟。

(文章第一段顺口溜的“刘合集”位于开封尉氏县,“大马乡”位于尉氏西部,“洧川镇”位于开封市。)

刘李凉粉两大“怪”:出嫁的闺女不能挂“刘李凉粉”牌子,凉粉只供应本村一家超市

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做凉粉就是刘李人赖以生存的“穷生意”,“刘李凉粉”在十里八乡也是响当当的,村里老人们把家乡名誉看得比命还重要。

在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这一特殊时期,刘李村没有饿死一个人,刘李的男丁没有一个光棍,邻村的单身姑娘争着往刘李嫁。

刘李村收红薯的老照片。

这一时期,家家户户缺粮、缺红薯,为节省成本,村里一些人就开始使用便宜的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炒出来的凉粉质量差,一碰就碎,根本搓不到碗里。

同村几位老大爷发现后当场就不愿意了,白天围着凉粉摊儿,晚上堵在家门口:“你这是要断了刘李的活路啊,红薯再贵,咱也不能降低凉粉质量。如果继续这样做,摊位上写有‘刘李凉粉’的招牌直接拿走,咱庄儿老一辈积攒下的这点儿好名声不能毁你手里。”

对于村里“刘李炒凉粉”品牌的使用,即使从刘李嫁出去的闺女也不能用刘李的牌子。村里老人告诉小编:“如果炒凉粉卖得好,那是正常!淀粉掺假卖得不好,就是砸刘李的招牌。卖凉粉时你可以说你是刘李的徒弟或刘李的闺女,从刘李学出来的手艺,但不能说你是刘李的人卖刘李的凉粉。”

在凉粉供应方面,刘李凉粉只供应本村一家超市,其他超市不供 应。

“其他超市一斤凉粉不到2元,但刘李的凉粉每斤成本3元,不懂行的朋友肯定哪个便宜买哪个。为保证出售的凉粉品质统一,我们的凉粉只在村东头儿超市出售。来这里买凉粉的朋友都是行家,凉粉供不应求。”在刘李村做了一辈子凉粉,今年76岁的本小在老大爷介绍。

不买现成的“芡粉”,100年来坚持自种、自磨、自制、自炒、自卖!

美食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往往还蕴含着“美食家”独有的人情味。

刘李凉粉百年不变的口感,对原料“淀粉”近乎苛刻的追求,使刘李凉粉的需求量持续扩大。

为保证凉粉品质,刘李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坚持老一辈们制定的老规矩。他们自己种红薯,自己拉磨、自己磨粉、自己打凉粉,做好的凉粉拿到庙会上自己炒着卖。

自制红薯淀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本村土地的红薯产量已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凉粉销量,刘李人开始对外收购红薯。每年10月份,整车整车的红薯从四面八方运往刘李村。

个大、皮红的“徐薯18号”。

“我们只收‘红薯’不收‘芡粉’,而且红薯品种只选‘徐薯18号’。”本小在大爷介绍说,“‘徐薯18号’从6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红薯磨出来的芡粉少但质量好,打出来的凉粉、粉条劲道,炒出来的凉粉软弹好吃。”

红薯的质量就是凉粉的生命,为挑选中意的红薯,刘李人会亲自到红薯地挖几颗红薯现场鉴定,达到刘李标准后才会继续合作。交易确定后,在工人大批量挖红薯时,刘李人还会在一旁守着,所有红薯只能出自他们认可的红薯地。

本小在老大爷告诉小编,高淀粉红薯每100斤能比“徐薯18号”多出5斤淀粉,刘李村每年需要购买10万斤红薯,如果全部采用高淀粉红薯,村民每年能多赚15万元。但是,刘李人不会为了提高利润而去降低标准,今年你偷精耍滑,明年恁家的粉条、凉粉立马滞销。

“即使徐薯出芡少俺也得买,因为只有好东西才能有销路!”

本小在16岁开始做凉粉,凭借世代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他娶妻生子盖房子,前几年还买了一辆低速小汽车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高品质,让刘李人在摆摊儿时面子倍儿足!

“我对俺村的凉粉有绝对信心!只要有刘李人出摊儿的庙会,其他凉粉摊儿都卖不过我们。”谈及此事,本小在满脸写着“骄傲”。

庙会上,有些老客户本想随便挑家凉粉吃,眼看刚刚交过钱,发现本大爷后会特意再来买一碗。不少住在县城的人每年都会回老家赶会,为的就是吃口刘李炒凉粉。

刘李凉粉纯天然无添加,近几年虽然庙会数量在减少,但刘李凉粉的销量却一直增加。周边县、市的公园美食街开张时,会邀请刘李人去摆摊儿炒凉粉,不仅不用掏摊位费,主办方还会额外补贴一部分劳 费。

为啥刘李村会种红薯卖凉粉?“还不是因为穷!”

“周边那么多村子,为啥只有刘李村种红薯卖凉粉?”

“还不是因为穷!”本小在说,“说来也怪,刘李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半沙地,营养成分少种植小麦产量低,但它适合种红薯。在这附近,只有刘李是半沙地,过了刘李就是老土地。”

老土地紧实度高,土壤密集,土地容易结块变硬,适合小麦、玉米的生长,不利于红薯生长。半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昼夜温差大,虽然土壤肥力差,但不会出现土壤结块等现象,有利于薯块的形成与膨大。早年间,刘李村基本没有其他庄稼,80%都在种植红薯。

100多年前,土地是庄稼人的唯一收入来源,虽然做红薯芡粉费时费力,但穷怕了的刘李人牢牢把握住了这个翻身机会。

那时候人穷,买不起牛、驴等家畜,抬水、推磨都得让家里孩子来帮忙。

本小在七八岁时开始帮父母洗红薯,再大点负责红薯切块,十三岁开始帮忙挑水、推石磨。

“石磨就是石头磨石头,接触面全是倒沟,小孩儿不提劲儿根本推不动。半个磨400斤重,俩人推磨转个一圈儿两圈儿还能接受,整晌推肯定受不了。”五十年代初,刘李村的孩子基本不上学,他们要么帮着家里推磨,要么帮着挑水。从早干到晚,累了坐椅子歇会,困了就靠墙睡会。

图为刘李村现存为数不多的石磨之一。据村里老人回忆,1964年以后村里开始升级电动石磨。电动石磨就是在原先石磨的基础上绑一个皮带,通过皮带传动带动石磨。为保护电机,村里人专门在石磨与电机之间修堵墙,防止电机沾水损坏。

60多年前安装木柄的石洞依旧明显。

虽然做凉粉确实能挣到钱,但与去工厂打工相比,在家做凉粉实在太辛苦、太圈(juan)人。截至目前,刘李村愿意做凉粉的人家只剩4户,大多数村民只进行季节性的粉条加工。

刘李村也形成了一定规律的“红薯产业链”。每年10月份红薯成熟后,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都会回到村里,帮父母加工粉条,过完年继续外出打工。临近过年,来刘李村买粉条的货车需要排队进村。

虽然村里制作凉粉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但本小在从不担心手艺失传的问题。“人们对食品健康越来越重视,我们村的凉粉味好、质优,肯定能在小吃界开辟一番天地。”本小在说,我们村世代与凉粉、粉条打交道,全村80%的年轻人都能独立打凉粉,刘李品质已在年青一代生根发芽!刘李的精神、刘李的品质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来自今日长葛

Hash:8850f27b645f500f06b4c8c14443ec5fb84b8590

声明:此文由 河南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