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古今 | 一座差点被理学家朱熹"单相思"耽误的石桥

桐山桥的前世今生——一座石桥两篇碑记的故事

文 | 李 强 应必辉

宋朝时,

一个官员喜欢上了一个官妓,

官妓却爱上了另外一个官员,

这狗血的三角恋花边故事,

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但吸引人眼球的是,

爱上官妓的那个官员,

是被后世尊为理学鼻祖的朱熹

朱老先生一手炮制封建礼教制度,私底下却喜欢做一些纳尼姑作小老婆、儿子死后让儿媳怀孕这一类的事情。相比之下,看上妓女还可以算是无伤大雅的小事情。当然,那个让朱熹动心的官妓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卖相好,肚才更好。这个女人后来写过一首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词的作者是严蕊,很多人知道这是严蕊释放出监牢时感慨而写的诗词,堪称传世佳作。

南宋中期女词人(来自网络)

想当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严蕊钟情的是台州太守唐仲友。朱熹多情却被严蕊的无情恼,不由得妒火中烧,恼羞成怒,连续六道弹劾本章,唐仲友和严蕊就下了狱,到监牢里隔着樊笼去卿卿我我了。

秀才生闲气,本来也不干他人什么事。唐仲友下了牢,就苦了宁海的一大片百姓。因为颜公河上的桐山桥坍塌了,台州府已拨款开始修建,现在当首的官员进监牢去了,连带桥也泡汤停建了,往来颜公河两岸的宁海人又在望河兴叹了。

桐山桥建在颜公河上。颜公河又称状元河,是淮河和祖公河的合称,在宁海县城区。汉代称天门水、回浦水。起自环城北路与桃源北路交汇处,以地下水道通蒲湖,向北流象山港的黄墩港。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宁海县令祖孝杰于城北凿渠,凿回浦之上六里经行慈殿西洞桥东入淮河,又凿淮河下流九里经半洋村东下陈村西过眠牛山入黄墩港。因名回浦以北之水为祖公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县令颜欲章将原以北门濠水直泻改抱城东,后人就把这条自城区至黄墩港的河流统称颜公河。

今日颜公河

自古以来,颜公河两岸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其中,桐山雄踞甬榕古官道和颜公河交汇的节点上。于官道而言,此地设有桐山铺,自唐朝以来,即有铺司一员,铺兵四名;于河道而言则建桥以利交通。

大名鼎鼎的桐山桥,有人说它是宁海岁数最大的古石桥,修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当年建造桐山桥的应宗贵,梅林应家人,号东皋野人。其祖父为应维嵩,太平兴国二年进士,曾任广东提刑、银青光禄大夫。应宗贵与其父应世万皆不仕,务农为业,家财丰饶。宋朝罗适写有《桐山石桥记》一文,记叙了造桥的事情:

距县东北隅半舍之近,有聚落焉,曰桐山。而一溪经其中,溪亦因山而名。按图志,诘诸父老,而皆莫究其称谓之由。每以霖雨暴澍,诸壑毕会,则是溪漱啮堤址,汹汹不可御。昔为梁以木,济诸行者,曾无期月之固,由是往来之人,常病其涉也。

应氏宗谱中的应宗贵条(首条)

邑有姓应氏名宗贵者,实良民也。其先京洛人,钱氏霸国,始居于此,亦有承制而为校书郎者。宗贵视昔桥之不能固而人病其涉,遂一日集其族人与一乡之强有力者议之,曰:“桥之为患也如是,吾属馀金谷矣,将焉为哉?苟能置石而易之,其利不亦博乎?”诸君勖之。于是各捐镪以给其用,召释子普宁以督其役,不逾月而桥成。凡植柱二十有五,镵板二十馀,为钱总五十万。一邑之老幼,四方之商旅,有过而观者,莫不嘉叹之。

应氏宗谱中的桐山桥记(罗适)

(著名画家应野平之父应桂馨书)

噫!东皋野人世服农力穑而已,非有文史之教也,非有法令之驱也,其守镪啬粟以愚其子孙也,宜矣。而能捐有馀之资,兴无穷之利,以起千万人之嘉叹者,不其伟哉!使之推夫是心,能择子弟,率亲戚,教之以儒术,已而成粹美之器,中廉能之选,俾德泽仁术有所沾润,其为利也,岂止若此而已哉?彼之嘉叹者,又岂止千万人哉?邑之士民罗适,嘉其存心也,为之序其本末而书之。其同议者之名氏,则附于碑阴焉。

罗适的这篇文章也同样收录在梅林应氏的族谱中。人们不禁奇怪,应家村到桐山村相隔十多里路,平时过河并不多,造桥过河的愿望应该不会十分强烈,但为什么应宗贵挺身而出,一力承担建桥重任呢?

罗适像

为什么要造桐山桥,作为当年造桥人的后裔,梅林应氏其实还有一个传说。

应宗贵的祖父应维嵩和父亲应世万去世以后,都安葬在今雪坡一带郑公岙的山间。从梅林应家去郑公岙,都是从槐路、上陈、半洋,一路沿颜公河西岸南行,经桐山开始向东越颜公河,方可以再遁道直赴雪坡。一直以来人们在这里是架木梁当桥过河,屡架屡毁,屡毁屡架。

山地在要冲,是甬榕官道的咽喉,颜公河一河横亘,咫尺之距,竟成天堑。以当时的水平,只有建造石桥方可以保证安全使用。

造石桥虽然是一个周全之策,关键是:钱呢?管事的人呢?

机会来了!应宗贵的上一代死了,因为宗谱等无确切记载,现已无法确定死去人究竟是应宗贵的祖父应维嵩还是老爹应世万,死者的灵柩要从桐山过颜公河,抬到雪坡郑公岙去安葬。桐山桥,本来是一座用木头胡乱搭起来的挑板桥,人空手过桥尚且困难。梅林应氏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出殡时偌大的车驾仪仗是断断无法平安过河的。

应宗贵对周遭百姓桐山过河的困难与不便,早就了然于胸,现在轮到自己家的棺柩过不去了,索性决定一了百了,造石桥过河。他将灵柩暂厝在桐山桥头,和族人出资建桥,乡人一呼百应,群策群力,不到一个月时间,建成桐山石桥,彻底解决过河问题。

因为应氏先祖曾暂厝桐山桥头,等待桥成过桥,所以此桥也有停尸桥的叫法。当然后一个名字比较惊悚,知道的人也很少。

过了一百二十年,还是宋朝的天下,南宋淳熙辛丑(1181),唐仲友来到台州作了太守,他在 《重修桐山桥碑》中写道:

淳熙辛丑(1181)岁,余守天台。既作浮梁,有自四明来者曰:“水无大小,苟有阻咫尺千里。宁海涂有二涧,桥废病涉,能复之乎?”余以救荒辞。

越明年,邑民张潭以状请曰:“邑有桐山道上二桥将复之,当得官为之主。”余喜闻曰:“客告我久病未能,汝慨然当之。此富人之美事,能不作辍乎?”对曰:“某非富室,独好周急。食饿、施棺顾惠尚狭,今投老,若二桥复,愿毕矣!”余察其貌端而柔,言寡以悫,似表里相副,意能成事者。为出公钱十五万榜募其役。未几,余解去。

越三载,持邑符与吾里僧良又书来曰:“自经始,连岁歉,竭力成桐山一桥,曩许为某记,敢以请。”且言桥故以木不支期月。嘉祐中,邑人应宗贵与其族更以石,乡贡进士罗公适记之。继亦圮坏。某相水势不可与争,架木为飞桥,如兵书所谓天潢者,三节两重,长七寻有六尺,覆以板甓甃其上,翼以石栏,岸高寻有七尺,叠石各广九寻。总共用费千缗,郡邑钱合十八万,民钱三十二万,余皆某力。始于十年孟冬,成于明年季春。某志其二,幸一成。余叹曰:“吾去郡,意桥难就。汝以家当,郡邑豪民之力以绩于成。可谓仁且勇矣!古人有言,以功济人者报以寿,兹桥独非济人者乎?徒出力犹当日功,况费财,汝惴惴以老为忧,天独无报乎?汝年未也。吾闻战,勇气一作再衰,唯仁者之气异于是,利及于人中喜之气自倍桐山之利溥矣!吾犹以初约望汝,则吾言于传远犹信。”对曰:“谨受教。”因书以授之。

桥侧有大松,奇蹇如龙,行者游息,亦道途之胜,当与桥相为久者。

唐仲友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又称说斋先生,浙江金华人。绍兴甲戌(1154)进士。

唐仲友在担任台州知州期间,颇有善政。有记可查的政绩主要有三样:修台州学宫,建中津桥,修葺桐山桥。1182年,宁海县有一个叫作张潭的老百姓,到台州衙门具状,请求拨款给百姓修建桐山桥,桥没有建成唐仲友就被朱熹弹劾免职,当然弹劾的理由不可能是争风吃醋之类上不了台面的小事,朱熹告他滥征税款,贪污公帑等等。如此一告,一击而中,唐仲友黯然去官,从此绝迹仕途,再未担任官职,只得回老家开坛讲学,著书立说。1183年,桐山桥修好,1184年有所损害,1185年,宁海百姓再次找到唐仲友,希望修缮桐山桥,唐仲友提出修改意见,捐款二十七万文,这相当于他官职最高时八个月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占据了修桥资金约三分之一。1188年,时年五十三岁的唐仲友逝世,《金华府志》说他死时,家中贫困,买墓地的钱都没有,而他三年前的捐款,相当于南宋最低级官员数十年的工资。此等先贤,千载之下,还是让后人赞叹崇敬不已。

清嘉庆年间,桐山石桥改为桐山桥水闸,闸依桥而建,桥东靠近后畈王自然村的一侧,有闸可以启闭,用以蓄水灌田;西侧靠近桐山自然村的一侧建泄洪道,用作调节洪峰,此泄洪道用巨石堆垒,形似乌龟的壳,故俗称乌龟背。

现桐山桥

195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7孔,跨径2孔6米,5孔2.5米,全长30米,宽3米,高3.5米,有水闸,当时水闸为木板制成,手扳钢螺旋动闸门升降。故称桐山水闸桥。2005年,在颜公河干流整治工作中,桐山水闸桥全部推到重建,现为水泥钢筋大桥,再无蓄水功能。

如今桐山桥不再是当年的交通要津,桐山古石桥也已走入了历史,但两岸的人民依然依水而居,颜公河依然奔腾入海,桐山桥依然人来车往。站在河畔桥头,如果有机会捧起两位先贤的碑记,诵读起“花开花落自有时”这一千古名句,那一千年前古人围绕造桥而发生的故事,就会跃然在纸上,令人神往。

温馨提示:文章观点不代表乡土宁海。

作者提示:严蕊、唐仲友和朱熹的事情,见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台妓严蕊条

□ 撰稿:李强

□ 照片:来自网络

□排版:归一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赐稿邮箱nbnh3889@163.com

xiangtuninghai

Hash:a4ee35adf733224fcf946a43d5b00535632e02e8

声明:此文由 乡土宁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