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历史见证——南横街!
老宣武(现西城)中部,有一条与广安门大街平行的老街,起初它东起北纬路,西至牛街西口,全长有两公里左右,原本是南城最长的老街。叫它老街,是因为这里是南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是南城历史的见证。辽代,这一带属于辽都迎春门的郊外,是迎春门通往宣和门的重要街道;金中都时期是宣华门通往宣曜门道路;客观的分析,早期南横街一带因为地处郊外,所以应该还是比较荒凉的,但是历经辽、金、元三朝之后,于明代正式形成街巷,住户渐多,但未见街名;清朝逐渐繁荣起来,起初被称为横街,后有东横街、中横街、西横街等称谓,清末时统称为南横街;民国时,因为南横街东头有座城隍庙,因此被称为南横街和城隍庙街。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将南横街东段定名为南横东街,西段定名为南横西街,城隍庙街合并入南横东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菜市口大街建成,正式将南横街从中间断开,南横东街和南横西街有了明显分界线,位置也更加具体。南横东街东起北纬路,西至菜市口大街;南横西街东起菜市口,西至牛街。虽然被一分为二,但是南横街整体仍保留有许多古迹,它们“亲眼见证”了北京数百年的沧桑变迁。
相比之下,南横东街古迹更多,东头儿的城隍庙,称“京都都城隍威灵公庙”(俗称江南城隍庙)。据传,在都城隍庙各省城隍中未设江南城隍,故在此设江南城隍庙。这座古刹建于元朝初年,时称佑圣王灵应庙,明万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清朝改称为江南城隍庙,内有城隍行宫。该庙原由三座并列的小庙组成:东为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中为江南城隍庙,供奉江南城隍;西为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这种三庙相连的格局在全国都非常罕见。江南城隍庙在乾隆年间重修,庙内有全副仪仗,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开放,并举办庙会,打全副仪仗抬城隍出巡,异常热闹,当年也是北京南城知名的庙会。庙前街称为“城隍庙街”,1965年合并为“南横东街”。江南城隍庙西有河南开郑会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今为陶然亭街道办事处。
再往西有全浙会馆,清代有位大诗人,他写了三百多首《已亥杂诗》,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没错儿,就是龚自珍,他就住在这里。都知道老北京会馆多,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宣南,南横街自然少不了,东街除了开郑会馆和全浙会馆之外,知名的还有湘阴会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党人、反袁先驱:陈翼龙在此兴办平民义务学校并兼任校长,邓颖超还曾在此就读,并随母在此居住。湘阴会馆原为圆通观的西跨院,圆通观创建时间不详,只知占地三亩五分。会馆对面有一小院,庚子事变前后,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先驱,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秋瑾曾居住于此。南横东街109号原为晚清重臣曾国藩旧居。155号是“三袁”故居,三袁指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代图书馆学家、现代体育教育家:袁复礼、袁同礼、袁敦礼三兄弟,袁同礼曾为北京图书馆馆长,袁敦礼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袁复礼是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学术界将他们三人尊称为“袁氏三礼”。
相比于南横东街,南横西街多会馆和民宅,11号为粤东新馆,历史上为怡园的一部分。怡园起初是明朝权臣严嵩的花园,又名七间楼。清初归较有影响的汉大臣王崇筒、王熙父子所有。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此召开保国会成立大会,后来曾经作为南横西街小学校址。南横西街15号原为泾县新馆。
南横街作为南城历史悠久的古街,曾经是商铺云集,人口稠密的所在,百余年前,这一带的会馆远不止前面介绍的这些,方便左右有会馆近百个,这都是士子文人居住、流连之所。曾经,南横街附近充满了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留下的名人故居不胜枚举,比如米市胡同的康有为故居、后兵马街的张君秋故居、大吉片儿的李万春故居、白云鹏故居、刘连荣住故居、贾家胡同的林则徐故居、粉房琉璃街梁启超的婚房等等等等,堪称宣南文化的沉淀之地,底蕴深厚的历史名街。
除了这些古迹之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老字号:小肠陈老店也在南横街!可惜、可惜、可惜,近年来随着危改、拆迁,不少古迹随着民宅一起被拆除,不复存在了。
Hash:54f20bd0f0f8864dc5b9d53d6903e3e4f63535f7
声明:此文由 老北京四九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