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畅春园复原及理法探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首次提出需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五园”之中唯一园址不存的畅春园,具体区位在哪儿?复原后会是什么样子?本期分享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的研究,他们通过综合研究多件清宫历史图档、近现代航拍测绘影像及考古报告等资料的空间关系,复原畅春园及附属的西花园在乾隆和道光两个时期的平面布局,并初步确定了其在海淀区的具体区位,以及位于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红线之内的事实。
*本期作者 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朱强 李东宸 郭灿灿 姜骄桐
文章发表于期刊《风景园林》2019年第2期。
畅春园是由康熙皇帝创建的清代首座离宫式皇家园林,史料明确记载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立”,附属的西花园据推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二十九年(1690年)之间,是北京西郊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畅春园因承载了清初的宫廷活动并促进了整个三山五园地区的发展而在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幸的是,这座名园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而逐渐消亡,如今仅存两座小型山门,几乎是名存实亡。这导致了畅春园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文史层面,在空间层面上对其布局理法、艺术价值、遗址保护等方面的探讨较为不足;同时,最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将三山五园地区划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意味着对畅春园的研究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图/畅春园仅有的地面建筑遗存
历史名园的复原是园林史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畅春园这座已经消逝的园林来说意义重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作者选取价值较高的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图文档案,尝试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两个时间节点对其进行初步复原,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术空缺,并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1. 畅春园复原综述
目前共有2个版本的复原研究成果。周维权对畅春园及西花园的原状“作一概略性推测”并绘有《畅春园平面示意图》,描绘了园内的水系及东西中三路的部分景点分布,但未交代地形及外部关系。侯仁之和岳升阳复原了明、清2个时期的园址范围及周边关系,绘有《明末海淀附近水道示意图》及《西郊园林图(清咸丰十年)》,但未表达园内景点分布。可见,2个版本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主附两园的总体格局是一致的;同时,它们存在时期不明、布局不全、尺寸不准等有待补足之处,主要原因是受资料所限(图1)。
图1/前人对畅春园的复原成果
2. 复原途径的探索
与圆明园相比,畅春园既缺少遗址留存,又没有充分的图档记录,因此精确复原的难度较高,但其局部的考古资料、城市化之前的航拍影像及近现代的测绘图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缺少遗址的不足。因此,在复原之前,清晰地掌握这些零散资料之间的关联十分必要。
2.1. 复原时期的选定
表1/畅春园各时期重大变迁
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可基本明确畅春园的历史沿革(表1),其中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道光元年(1821年)应是3个重要转折点:1)圆明园取代畅春园行使离宫的功能,在康熙帝故居旁新建的恩佑寺为畅春园赋予了纪念性形象;
2)乾隆帝按照旧例将畅春园作为皇太后园并频繁至此探望和临时办公,并在母亲离世后特别立下规矩:将畅春园的功能限定为“事奉东朝,问安传膳”的皇太后园并“传示子孙,以志勿忘”,还在恩佑寺旁加建恩慕寺,进一步强化了该园的纪念性含义,之后的乾嘉时期因无皇太后而闲置;
3)道光帝即位后,本想遵从祖父的嘱托,但这时畅春园早已“殿宇墙垣,多就倾敧,池沼亦皆湮塞”,短时间内难以修缮,只好放弃而改绮春园作为皇太后园,使畅春园错失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成为“废园”的命运就此注定。唯有恩佑、恩慕寺的祭祀活动还勉强能将其维系在皇家生活中,咸丰十年(1860年)的档案还可见对两寺的记载。
图2/两幅道光年间绘制的畅春园地盘样
再结合图档可知,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畅春园地盘图(图2a)上,园中大量景点显示空白并有“拆去”的红签;道光二十五年后北部的春颐园(后改为承泽园)占用了西北角的土地,正是畅春园衰败的真实写照。最早的遗址时期的图纸为清末1907年的测绘图,此时畅春园内仍有较清晰的山水和建筑遗址;与之后的图像比较后可发现,园内水系和山体都被夷为平地,除部分高地和水沟可辨别外,大部分遗址与郊外农田无异,这表明畅春园的破坏程度已相当严重了,但园外的部分水系、农田、土山及道路始终基本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样式房图相(图2b)吻合,验证了该图档的真实性。
表2/畅春园复原重要史料及价值列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筛选出了价值较高的史料(表2),并确定了乾隆四十二年和道光二十五年这两个相对具有一定把握的时期,其原因如下:
1)图档集中在道光朝之后,且图上景点信息残缺。从上文可知,畅春园的改建截至乾隆四十二年,之后一直在做拆除,因此可认为完整的畅春园很可能仅维持到这时,图档上清溪书屋及恩佑、恩慕寺并存的情况就是很具说明性的案例之一。
2)文字描述集中在乾隆时期。康熙时期,仅有零星的御制诗文、奏折及游记对园林风貌有所记载,使早期复原相对困难;而乾隆时期存世有两部详细描述了畅春园及西花园内景点布局的文献即《钦定日下旧闻考》和《宸垣识略》,表明园中景点多已由乾隆重新题写匾额并留下大量诗篇,但两书均成于乾隆四十二年之后。尽管弘历自称对畅春园仅“略为修缮,无所增加”,但由于工程档案的缺乏,难以逆推至康熙时期。此外,文字描述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图档中已被拆去的景点难以与之一一对应。
2.2 图像识别与叠加的结果
分析可知,1907年(图3a)、1957年(图3b)及1972年(图3c)的3幅图像是同时反映遗址信息和空间方位的关键性资料,尽管后两幅的山水已严重损毁,但整体地势仍可辨别;叠加之后,此三图的对应程度极高,验证了清末地图的真实性。再将其与道光十六年和二十九年(1849年)的两幅样式房图对比发现:畅春园内的瑞景轩、前后湖、蕊珠院,西花园内的讨源书屋等遗址清晰可辨,甚至有畅春园西北角被春颐园占用的范围,以上验证了道光十六年及春颐园样式房图的真实性。此外,将大宫门地区考古测绘图与2000年(图3d)及2017年卫星图叠加,可明确大宫门及宫墙、恩佑、恩慕寺山门及清溪书屋的准确位置,为复原两园的四至范围及这些景点的布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3/畅春园遗址变迁平面图(1907-2000年)
结合上述所得信息(图3),再将道光十六年样式房图的若干建筑及山水信息落位,最终得出畅春园和西花园2个时期的平面布局图。
3. 畅春园和西花园的布局特色
3.1 外部关系
图4/畅春园和西花园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区位图
畅春园修建在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之上,其范围“十仅存夫六七”,根据“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因在圆明园之南,亦名前园云”和“西花园在畅春园西”的官方记载再配合《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可知两园位于毗邻海淀镇西北部的郊外地带,与马厂、阅武楼及稻田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由宫墙围合的皇家禁区,并与北部的圆明园和西部的清漪园相接(图4);两园以南为连接六郎庄和海淀镇的东西向道路,同时为了穿过园外的菱茭泡等水系,设有双桥等多座桥梁,路以南则为大片稻田;两园以东为连接京城与三山五园的南北向石板御道,在通过恩佑、恩慕寺时,特绕至影壁背后以规避人流对其的影响,路以东及万泉河以北为赐园区,集贤院(宏雅园)、淑春园、彩霞园(含芳园)、承泽园及清梵寺、慈佑寺(永宁寺)、双桥寺如众星拱月般地分布在畅春园旁边,由此可见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建设的繁盛情况。
畅春园占地面积约56.64公顷,宫墙总长度约3538米,接近于史料记载的“缭垣一千六十丈有奇”(3533.33米);西花园占地面积约31.47公顷。故畅春两园的总面积约为88.11公顷,远小于圆明园(图5)。
图5/畅春园和西花园平面复原图-1777年
注:平面图中的灰色方框代表因资料受限而暂未复原的建筑群,如瑞景轩、渊鉴斋、凝春堂等。
图5/畅春园和西花园平面复原图-1845年
注:与上图相比,第2张平面图上已经有很多建筑群遭到了拆除。
图6/畅春园及西花园旧址在当代海淀区的区位图
将古今平面图叠加后可知,畅春园园址目前主要为校园、居住区、体育中心、写字楼以及公园绿地,西花园园址主要为海淀公园。两园范围大体上位于南至北四环、北至蔚秀园以南无名路、东至颐和园路、西至海淀公园路的地区内(图6),位于规划的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红线之内。
3.2 内部格局
3.2.1 从明代清华园说起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清华园依托于海淀古丹棱沜的水系,是一座堪称“壮丽”的水景园,从“园中水程十数里,舟莫或不达,屿石百座,槛莫或不周。灵璧、太湖、锦川百计,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记,阴莫或不接”等记述不难看出,这座奢华的私家园林巧妙地利用了海淀的自然条件,并且在经过艺术化加工后,不仅园内景致丰富,而且远借西山之景。即便到了清顺治年间(此时已归肃王所有),它仍然不失名园风范。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载到“环治通舟,前后汪洋,直若薮泽,莲欠菰蒲,兼以水稻……阁峻甚,乱石叠其址”,说明园中前后两湖为主的水系结构仍然保留,包括水稻在内的水生植物尤为茂盛,同时一些建筑物及假山犹存——这正是畅春园建园的基础。
到了康熙时期,无论是从《畅春园记》中的“瞰飞楼之郁律,循水槛之逶迤,古树苍藤,往往而在……少加规度,依高为阜,即卑成池……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芳萼发于四序,珍禽喧于百族。禾稼丰稔,满野铺芬”,还是从复原的结果来看,力求“永惟俭徳,捐泰去雕”的康熙皇帝在建园时最大化地保留了清华园的前后湖山水格局、植物景观风貌和建筑遗存,并在其主导下山水空间更加丰富,功能和景观布局焕然一新,使畅春园无论是功能还是文化上都符合皇家的使用需求和审美取向;几年后他还在西侧新建了一座附属的西花园供未成年的皇子居住。
3.2.2 功能布局
康熙时期的畅春园主要可分为外朝、办公、文教、起居、阅武、观稼、游赏和宗教8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涵盖了皇家生活的各方面,这为之后胤禛规划圆明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例如举办仪典的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位于园南端,研习古籍和编纂书籍的渊鉴斋和佩文斋位于中部,皇子读书的无逸斋位于西南,皇帝起居的清溪书屋位于东北,演练骑射的马厂位于大西门外,观稼验农的菜园和稻田位于园西,寺庙和游赏型景点则分散布局。西花园主要作为众皇子的居所,南、东、中、西4所较为集中,而皇太子居住的讨源书屋位于独立的半岛之上,反映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同时还有少量的寺庙和游赏型景点。
图7/乾隆时期畅春两园功能布局分析图
在乾隆时期,畅春两园仅保留了起居、游赏、宗教3个主要功能和办公、阅武、观稼3个临时功能(图7)。如园南的春晖堂、寿萱春永殿是皇太后的主要居所,无逸斋和西花园的讨源书屋等处作为弘历临时办公与瞻仰皇祖之处;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制诗中的一次记录,表明大西门外的校射有所保留。园中的寺庙曾繁盛一时,可从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之后“太朴诸佛已请移(圆明园)长春仙馆供奉、悟真庵业经改建(为恩慕寺),此二处之供献香灯等项应用裁汰”莲花岩、龙王庙等六处向例供献既行停止”“恩佑寺、恩慕寺、导和堂应用之供献香灯等项仍照例办理”等记载可见一斑,但同时说明了畅春园在闲置之后仅剩少量寺庙维持运行。
3.2.3 景观布局
按照官书的记载,畅春园被简单地划分为中、东、西三路景观,但实际上除中路景点相对集中外,其余两路景点的划分均缺少关联,难以作为景观分区。因此,笔者尝试将畅春园划分为宫廷区、前湖区、后湖区、北湖区及农耕区5个分区(图8),其中前4个分区由南向北依次展开,农耕区位于西侧呈狭长带状分布;西花园全园因复原精确度较低而未做空间划分。
图8/乾隆时期畅春两园景观分区及入口分析图
1)宫廷区。包含由中轴线控制的庞大建筑群以及东侧的澹宁居,可能是园内建筑规模最庞大的区域。在这条长约500米的轴线上依次布置了自大影壁至云涯馆、瑞景轩等数座宫廷建筑,止于前湖南岸探水的小洲。其中云涯馆与避暑山庄的云山胜地楼可能具有相似意境,不仅在庭院中出现了假山和花卉,而且景名均暗示着宫殿区的结束与园林区的开端;瑞景轩不同于南侧规整的院落,而是被层层环抱在芝兰堤、丁香堤等山水之中,清华园的遗存挹海堂被改造为“三层九楹”的延爽楼,成了宫廷区整体构图的一个焦点。然而康熙的日常办公地点是在紧邻东墙和御道的一座临水院落“澹宁居”中,弘历曾跟随皇祖在此学习,类似意境的景点在圆明园和清漪园中都有所再现。
2)前湖区。包含南起宫墙水关、北至渊鉴斋的“L”形湖面,是园中水景较为精彩的部分。由南至北,堤岛将水面划分为多个层次,水面在先后穿越了莲花岩与松柏闸之后,变得豁然开朗并折而东向、显得曲折深邃,位于西侧的桃花堤上植物景观烂漫、充满野趣;相比而言,北岸的怪石嶙峋、房屋错落则凸显人工艺术,这番景象很有可能延续了明代的“汀而北,一望又荷蕖,望尽而山,剑铓螺矗,巧诡于山,假山也”。前湖区主要包含渊鉴斋和凝春堂两组与水面结合紧密的建筑群,以及隐匿在西南角的无逸斋,呈现出奥旷的对比;此外还有几处小型寺庙与外环境的结合值得关注,如莲花岩坐落在临水的假山之上,关帝庙和娘娘庙分别位于湖畔和小岛中,府君庙则隐藏在土山环抱之中。
3)后湖区。包含湖面、湖心岛及环湖景点,四周由土山围合,是园中私密而安静的游览区。西、北、东3面临湖分别设有集凤轩、观澜榭、太朴和疏峰4组小型景点,湖中央的小岛上为清华园遗构改造而成的“水中杰阁”蕊珠院,形成了构图中心,无论是从明代“高楼斯起,楼之上斯台,平看香山,俯瞰玉泉,两高斯亲,峙若承睫”还是乾隆为其题写的“凭虚畅襟”的匾额以及“镜里岑楼号蕊珠,网轩四面远山图”来看,这座楼阁既是眺望西山美景的佳处,又被赋予了奇幻色彩;此外,东岸的疏峰似因向西山借景而得名。后湖区与圆明园的后湖或福海景区的布局有相似之处。
4)北湖区。包含北端的小湖面及西北延楼、清溪书屋建筑群,是后湖区与北宫墙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最为幽深,也是全园的尾声。康熙帝的故居清溪书屋位于东侧,这组四合院被土山环抱,前临清溪、后望小湖,还曾种植有樱桃、竹子等植被,无疑是一处低调而奢华的居所。在其东侧则是两座格局相仿、坐西朝东、外临街衢的小型寺庙,它们都将清溪引入内部、作为进寺后的小河,雍正兴建的恩佑寺在北侧、东西向略长,乾隆建造的恩慕寺在南侧、南北向略宽,两寺的山门均建于畅春园东墙之上,并各有影壁一座,以便于往来御道上的皇帝进庙参拜。此外还有一座较为特殊的建筑,文献记载曾有一座“延楼”,“自西至东北角上下共84楹,西楼为天馥斋……自东转角楼再至东面楼,共96楹,中楼为雅玩斋,天馥斋东为紫云堂”,并有诗歌表明康熙曾在此恭请皇太后赏梅。体量如此庞大的建筑并非明代遗存,但似乎与“茅屋涂茨,略无藻饰”的理念相悖,其兴建缘由仍然待考。
5)农耕区。从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园内荷花、地亩请交庄头承种,按例征租,将额设承种点景地亩、菜园头一名拨回内务府当差”可知,畅春园内曾有招租盈利的“地亩”并很有可能在此区域。样式房图档显示,这里密布102块小田地和一条灌溉水渠,在乾隆年间“南为菜园数十亩,北则稻田数顷”,但道光年间则全部是稻田,康熙、乾隆及其崇庆皇太后都曾至此视察稻米长势,反映出皇室对农耕的高度重视。大西门外为开阔的马厂,在此设“延楼42楹”举行阅兵活动,这一布局与圆明园中的山高水长有相似之处。
3.2.4 西花园的景观布局
西花园地位较低,文献和图档对其描述都相当简略。全园以大湖面、半岛及3座平行的岛屿为主景并沿湖布置景点。中部的半岛上有一组合院式建筑遗址,推测正是文献中描述的“河北正殿”即“讨源书屋”、左右配殿和后敞宇“观德处”;西南紧邻园墙为承露轩和龙王庙,为游赏及宗教建筑;其余几处景点无景名,很有可能是附属建筑。根据康熙留下的西花园观花诗,特别是乾隆吟咏讨源书屋的诗文以及道光三年(1823年)“西花园喂养狍子着交香山牧养”的谕旨来看,这座附属园在布局上可能并没有显露出很强的人工痕迹,而是天然成趣,似乎更加符合《畅春园记》中的造园思想:这里不仅有松、竹、荷、蒲等植物,还饲养有水禽和狍子等动物,足以令人“怡情山水”,以及为一心效法祖父的弘历带来“讨源终愧未穷源”的心灵洗礼。
4. 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整合并研究多幅零散的历史图档及文献,尝试复原了消逝已久的畅春园及西花园,并通过乾隆和道光2个时期的空间布局图纸加以说明,还大致明确了它们在三山五园地区中的古今区位,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可能的途径。在初步探讨了两园的功能和景观布局后可大致判断,畅春园作为清代首座离宫,一方面沿袭了明代清华园遗留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开创了集多样化宫廷生活于一体的功能布局,并在筑山理水、建筑营造及栽植花木等方面拥有更加丰富多变的景观布局,成为一个大型人工山水园的优秀范本。因此,畅春园无论是开创了园居理政新常态、为海淀镇带来重大发展,还是其设计手法对后世造园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是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对象。但同时由于史料稀缺,此次复原研究仅窥探到了细微的局部,很多推论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畅春园的史料发掘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北林三山五园团队负责人 朱强
作为与北京老城具有同等历史价值的地区,三山五园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皇家园林中的景观,都承载了一千年来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底蕴。从最早高中时与皇家园林的文化遗产结缘,到现在成为一名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力量,让它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保护并且能够广为人知,从而在这个新时代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或许这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期编辑:胡玥。
Hash:129f6f5d15a30f2da1d50cbd102fc5e68f7a3ac8
声明:此文由 清源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