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1月15日,乐清市档案馆在市区可楼召开“特殊载体档案”征集编研工作座谈会,围绕两件新近进馆的石刻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的征集编研工作进行研讨。据悉,这是乐清档案馆成立61年来首次举办档案工作专题座谈会。与会人士对这种座谈方式和座谈效果表示高度赞赏。

座谈会现场。

“特殊载体档案”是区别于常见的纸质档案的一个档案分类概念,具体是指以甲骨、泥板、金石、简牍、布料、竹木、砖瓦、陶瓷、胶片以及缩微、电子、数字介质等为载体,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记录。简单地讲,只要是保存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无论以哪种材质和技术形成记录,都可以视为档案。

由于“特殊载体档案”载体的特殊性,社会知晓程度相对较低,各级各类档案馆的馆藏量往往偏低,利用频次也不如纸质档案那么高。以“石刻档案”为例,目前已公开馆藏信息的综合档案馆,全国仅有四家,浙江省内尚未见相关信息。

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在各方支持下,乐清市档案馆接收征集了两件珍贵的石刻档案,一共是三面文字记录。

其中一件档案的正面为元至正四年(1344年)形成的《重修印屿斗门记》,背面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形成的《重修岩头陡门记》;另一件为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形成的《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圹志》。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这两件档案所记录的历史上限,分别居全国同类档案第二位和第一位。

元至正四年《重修印屿斗门记》(拓片)。

《重修印屿斗门记》和《重修岩头陡门记》石刻档案原本是树立在城南街道石马社区印山西侧陡门遗址边上的记事石碑,最初是元至正年间乐清县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为“掌印”,与“县尹”同为元代的一县主官)笃壑海牙篆额树立,记录了县尹陈志中重修印屿斗门(陡门)的事迹,并追溯了北宋治平年间乐清知县焦千之创建陡门的历史功绩。清乾隆十四年,印屿陡门(也即岩头陡门)再次维修,并在其背面刻字,将原来的方形顶削为穹形顶。大约在2000年,因修路移动石碑,致使右下角损坏。

清乾隆十四年《重修岩头陡门记》(拓片)。

2019年初,石马整村拆迁后,一群身份不明的外地人搬起石碑企图运走,被当地群众制止,并临时存放在一座庙宇内。当年11月份,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根据叶朝晖的摄影记录寻访到了石碑,并公布了相关消息。12月份,市档案馆会同城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原石马南村干部群众,在实地察看、对照地方志做出史料价值评估后,依据《档案法》第二条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定其是历史上的乐清县政权形成的文字记录,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城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依法向市档案馆移交,12月6日接收进馆永久收藏。

南宋绍定六年《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圹志》。

《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圹志》是乐清赵姓“花园赵”始迁祖赵伯药孙媳的随葬碑铭,大约于1975年在城区西山一处俗称“四窠坟”的自留山地因开山种树挖掘出土,野外抛置十多年后,又被当作普通石材使用了二十多年。2019年7月,由市民赵典骝、赵祥林出资买下,但找不到合适的保存处所,经陈绍鲁、虞海泽介绍,自愿捐赠给市档案馆,于2020年1月7日征集进馆永久收藏。

南宋绍定六年《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圹志》(拓片)。

座谈会上,与会人士对两件石刻档案的史料价值作了全面的评定,对移交、捐赠者的义举表示高度赞赏,希望市档案馆在妥善保管档案的同时,尽快启动档案开发编研等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多途径做好各类载体档案的征集工作。与会人士还围绕城乡建设中档案、文物保护,野外调查中掌握的散处档案、文物保护,文史资料工作、史志修编、文献整理与档案工作,档案部门与文物部门的协作互动,档案与谱牒等民间文献的关系,历史上珍贵档案文物的灭失与时下的抢救整理,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征集、编研等话题展开讨论,发表意见。

市档案馆负责人在听取座谈发言后表示,这次选择了一处文化人集聚的民间场所召开座谈会,目的是向全社会传达“开门办档案”的心意。档案记录的核心是人的活动,做好档案工作关键在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档案人”。两件石刻档案在历尽沧桑后得以存世、进馆,成为千秋万代可见、可读、可资利用、可供怀古思今的历史记录,首先要感谢各方人士的真情对待。市档案馆一定会管好、用好包括它们在内的所有馆藏档案,不负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厚望。

该负责人强调,档案是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只言片语、残卷剩石都弥足珍贵。档案的珍贵价值,往往要放在历史大背景和社会大视野内才得以体现。以乐清档案馆为例,此前我们有档案记录的历史只有150年,上限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两件石刻档案的进馆,使这个数字依次延长了526年和111年,现在我们有档案记录的历史长度是787年,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长度。从150年到787年,画出这637年历史“延长线”的,是两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如果有更多的“石头”“木头”“纸片”以及声像等等充实进来,我们的历史将会更加丰富、更为饱满、更有“营养”。

该负责人希望各界仁人志士秉持开放的心态,通过捐赠、寄存等方式,把珍贵档案托付给档案馆,市档案馆也将本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档案的收、管、编、用各项工作,让档案守护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

座谈会发言摘要

陈绍鲁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举办这样的座谈会十分必要。石刻档案价值重大,可以补充地方志失载的内容,订正宗谱的误载。元代石刻档案实际上是重新发现,首先由参加市政协“城中村改造村文化记忆留存”专题调研组的市文史资料研究副会长张朋强发现,此前,叶朝晖也一直在关注。我得知消息后联系了城南街道办事处主任何瑞东、统战委员程银喜同志,他们十分重视,最终促成了移交进入档案馆。市档案馆的工作很主动,及时跟进。不但接收工作进展迅速有序,而且编研工作也同步跟进,最新一期《乐清文史》刊登了谢加平撰写的关于“裴氏圹志”的研读文章,让文史界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情况。

我参与了两件石刻档案的征集过程,有幸看到,民间力量已经在重视文化记忆留存和保护。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比如市政协原主席张国谦同志,也在响应社会关切。下一步需要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进一步重视起来,共同保护好乐清的文化记忆。

张炳勋

省文史馆馆员

乐清市档案馆喜气盈门,两件历史久远、有价值的石刻档案征集进来,它们可以说是乐清市档案馆“镇馆之宝”。说起“特殊载体档案”,我想起民国时期乐清有几件相当珍贵:

一个是“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来在南门桥边上,版画家野夫设计,现在只剩下一块“民族之光”的匾额被有关单位收藏。(陈绍鲁插话:还有几件构件,听说在县浦村当石材使用。)

二是原白鹤寺内“二公祠”里面的碑,1955年我在乐清中学读初中的时候看过,现在只有一块《蒋公祠碑记》,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乐清县令蒋埴(字旷生)而立,系光绪年间乐清县令盛鸿焘撰、瑞安孙锵鸣侍郎之子孙诒泽书,已入藏乐清博物馆。但张文君与蒋旷生合祀的“二公祠”碑记,或尚流落民间。第三块碑,就是可楼的老主人徐之骐撰文的碑,原来在万岙茶亭,现在砌在一座临时建筑的墙体上,我和加平同志专门去看过。这些都应当征集到档案馆等公家单位保管起来。

档案工作很重要,通过档案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历史事实和细节。比如“东瓯才子”徐堇侯,我们只知道他书画很好,医术高明,但他和他的岳父吕文溪一样都办过实业,我们就不大知晓了。乐清档案馆编的《民国图证》公开了一件民国26年的永乐汽轮公司股票,徐堇侯是公司的协理,说明他办过实业。还有像刚才提到的二公祠的门口有一对联,“竹屋渺难寻,高士于今还有节;金溪曾占住,文官何须复爱钱。”上联颂张文君高节,下联颂蒋旷生廉介,由“梅溪三高”之一郑公淡如先生手撰,而有一书竟称系永嘉徐某所对,并称系白鹤寺文昌阁联,实在令人不解。如原来联今还保留,此事就一清二楚了。

詹恭学

市志办主任

修志与档案关系密切,官修志书尤其依赖规范化书写的文书档案。我们在修志中也发觉历史上的档案资料保存情况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各单位编写的公共文献,如果没有及时进入档案馆和图书馆,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有三方面体会:一是扩大了对档案本身的理解,让更多的人知道档案的载体形式是很多的,不只是纸质一种。二是乐清市档案馆及时掌握线索、主动征集的工作态度值得赞赏,档案或者文物,进入公家单位妥善保管,总归是好事。三是公家单位和民间的良性互动很重要,乐清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希望继续做好。

项宏志

市社科联名誉主席

讲三点意见:民国档案编研是今后重点工作,在编研中需要参考实物档案,所以征集、编研要同步开展。“大拆大建”中,文化遗存消失得很厉害,留下不少遗憾,接下去,遗存保护要跟进去。在保护文化遗存中,档案、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文物性强的归文物,档案性强的归档案;也希望民间发现线索及时告知有关部门。

开阳

政协委员、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市档案馆主动跟乡镇(街道)和民间对接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一贯提倡的。特殊载体档案与文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协作中共享资源。无论放在哪里,都要妥善保管。怎么保管,怎么修复,怎么样有控制地做拓片,都要培养本地的专业人士,还要发动民间的专业人士。

郑金才

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现在民间对档案和文物的价值很重视,许多珍贵的图书,都流散在民间,以前当废纸收过来直接送去打纸浆,现在都先送到古旧书店或者收藏家那里,如果档案馆等公家单位能收购过去是最好的。

全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有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相关单位,还有名人的后代。不少名人去世后,子女把他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收藏品,包括图书档案,都卖掉了。现代的东西也要重视,照片、物件,过了几年就是珍贵的档案了。

张朋强

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乐清市志》编辑

碑刻的价值很高,碑文很多都不见于文献,而且所涵盖的信息也相当丰富。但除博物馆馆藏外,还有大部分石碑立于野外,或者民间的祠堂庙宇里,现阶段城乡建设力度很大,加上利益驱动下,盗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它们的处境实际上是不乐观的。有些石碑已经离开原址,被随意地放在闲置建筑内外。希望有关单位能及时给予保护。必须原址保护的,可以请专业人士做拓片,进行系统的整理、编研。

叶朝晖

摄影师

特殊载体档案中有一种影像档案,也是很重要的。现在这一类档案还很缺乏,实际上民间还有很多,档案馆要向社会发布征集信息。再一个,档案馆可以提出拍摄的要求,让民间摄影团队按照要求提供,我相信乐清摄影界还是有许多有情怀的热心人。除了征集有价值的老照片外,也要重视现代照片的收集。现在城市建设这么快,很多信息要靠影像档案记录下来。(市档案馆负责人插话:我们可以给老照片收藏者提供整理、寄存服务。)

虞海泽

乐公益负责人、三禾读书社副社长

说起来“裴氏圹志”还跟可楼有渊源。我们把可楼修复之后,继续从事乐清老房子和古旧物件的保护,可楼慢慢成为文化人集聚的地方。那一天,我正好跟朋友在翁垟街道的高阳考察,接到赵典骝老先生的电话。老先生正到处在找人给“裴氏圹志”做拓片,他想到可楼这么热闹,一定有人会拓。当晚我就跟朋友一起去做了拓片,发给档案馆谢加平老师,让他帮忙考证、解读。档案馆的领导和谢老师也特别感兴趣,通过我向赵典骝和赵祥林两位老先生宣传政策。这样,我就成了这件档案征集进馆的“媒人”。在这里,我特别要对两位赵老先生表示敬意,他们对于家族文献,对于乐清文化,保护意识特别强。

倪晓燕

市二轻联社办公室主任

2019年,我们和市档案馆等单位一起举办了“乐清工艺美术系列展”,在展览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档案,其中乐清象牙厂的档案已经捐赠到档案馆了。但是还有大量档案资料保存在个人手中,特别是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个人档案,价值都相当高,档案馆可以跟他们对接一下。这几年,市二轻联社分管工艺美术工作的党委委员张志杰同志带领我和团队成员,做了一系列的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留下了大量的录音、录像、摄影档案,目前正在利用这些档案编书,如果条件成熟的话,也可以考虑让档案馆保管。提一点建议:市档案馆对部门文书档案的业务指导做得很好,希望今后也加强摄影等特殊载体档案的业务指导,提高部门的整理、保管水平,提高移交特殊载体档案的意识。

来源:乐清日报全媒体 记者 王常权 通讯员 谢加平/文 叶朝晖 郭欣/摄

Hash:cbd2ecd59b9c1e9d160068ea0dd61d9ad9ccb26a

声明:此文由 中国乐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