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孔时公大厝”被誉为散落深山的闽中瑰宝!你去过吗?
玉井坊是郑氏大厝所处的地名,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根据专家意见,用“玉井坊郑氏大厝”的名义进行申报,而当地老人习惯称之为“孔时公大厝”,因为它是清乾隆时期的贡生郑孔时所建的。
三十桌不露天
郑氏大厝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悬山顶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四角围墙为弧圆形。它的门庭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处于西南角,朝向也异于主体建筑。郑祖欣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营造刚柔互补、五行相生的人居环境,祈求达到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的愿望。
整 个建筑群由高2米、厚1米石墙基加高2米、厚0.6米土墙的土石围墙围护,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和三个小门,防御性较强。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厢 房……郑氏大厝共有108个房间,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4个书斋、4个钱库、4个粮仓、2间武库……建筑功能十分齐备,府内出过文秀才,也出过武 秀才。
门庭重脊悬山顶,三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红豆杉大门两扇对开,左右赭红色的门墙嵌着圆窗,门框正面的外联是“五色凤毛新羽翼,百年龙马旧家声”。
过门庭,穿空坪,不远处即为门厅。门厅正对面带有照壁性质的南墙砌墙帽重脊,中央大书一个黑色“福”字,旁书一联“坐对贤人语,家藏太史书”。
一般人家门厅正门两侧蹲踞的是一对石狮,在郑氏大厝却让位给两只青绿色的马鞍形石门枕。门枕雕刻的图案,一边为“鹤寿松龄”,另一边为“鹿(禄)竹(足)双庆”,颇有汉代砖雕的古风。进入门厅,一块半月形空坪直面二堂。
当地有郑氏大厝厅堂摆酒席“三十桌不露天”之说,意指规模大、厅堂多,大大小小的厅就有18个,还有9个过水亭也能办酒。过去闹匪患,说郑氏大厝“能进不能出”,因其走廊、楼梯曲径通幽,结构复杂如迷宫,让外人进了摸不清方向。
正厝与横厝之间建有过水亭
厝内不见白蚂蚁
石雕选料考究是郑氏大厝的一大特色,门枕石和大型柱础均用上等青石原料。你瞧,正厝二进走廊砌的石板条,一块就长21米、宽0.55米、厚0.2米。郑祖欣说,这块石材当时是从6公里外的山里,由骡拉、几十个人扛而来的。
二堂立面的墙裙部分用石板条砌筑,上部安装着由四组36根竹节状条石构成的栅栏式通透窗,“竹节”上的纹饰图案极具自然雅趣。
不仅于此,横厝的钱库、粮库的门框、窗框等,均用厚石板条构筑;各屋檐滴水处铺以石板条,防止滴水穿透地面;瓦屋面全部用薄砖铺垫一层,再盖上五层瓦片,以防鼠防漏,虽经200多年来的多次冰雹袭击,至今仍滴水不漏。
二堂厅堂和走廊由三合土夯铺,土丹施色,至今红亮油润,光可鉴人,脚下的图案有花瓶或几何造型。
墙壁以石灰粉刷,抹灰面薄如纸张却坚固异常,如同新工。左右两侧的梁架上用透雕技法刻有夔龙、蝙蝠、丹凤、花卉等图案。窗花内容有文书印信、令箭铠甲、麒麟送子、仕女稚童等。
穿过二堂后,郑祖欣让我们隔着空坪和雨帘,数一下正堂的层数。乍一看,不就上下两层吗?
“换个角度看,就可以发现主体建筑有三层。”郑祖欣说,在南方木构建筑民居中,三层以上的建筑已不多见,但郑氏大厝主体建筑均采用巨大杉木作为支撑梁柱,最高 处12.4米,口径仍有40厘米以上,有一年镇林业站的同志粗略估算,盖郑氏大厝用了几千立方米的木料,“奇怪的是,大厝至今没见一只白蚂蚁”。
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五级台阶,一层明间为议事大厅,高悬着“贻谋燕翼”和“五代同堂”、“操冷冰霜”三方匾额,后两块为御赐的。
“水底莲花”的传说
只要站在正厝正堂三楼远眺四野,就不难了解郑孔时当初择地盖屋的风水考量。
西滨镇地扼尤溪河与闽江交汇处,历来就是交通重镇。而厚丰村为丘陵谷地,浑圆若盆,西北部五条山脉延伸至村落,形如五把金交椅呈半圆形排列;七个土丘按北斗星阵分列村中,呈七星落洋之势。郑氏大厝背倚金交椅,坐落于星勺底部,周围水田环绕,阡陌纵横。
奇特的是,大厝18个厅没有依照主体建筑同一坐北朝南,而是朝向各异,无序可循。
据说在一个夏夜,郑孔时与人结伴到农田捉泥鳅,忽望远处一坵水田中央水花翻卷,祥光笼罩。他急忙趋前,见一朵朵莲花从水底缓缓上升,便从火把中抽出一根竹 竿,插在莲花盛开的位置。翌日再去察看,岂料莲花无痕,田野里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竹竿。当年,郑孔时便在这块农田开始营建郑氏大厝。为了得到风水正脉,又苦 于无法确定“水底莲花”的确切位置,才有了不同朝向的十八厅。
郑孔时的后裔出了2位进士、12位文秀才、2位武秀才,郑氏大厝也有了“深似海”的种种传奇。
精美壁画
深宅不显阴森
出正堂,经过水亭,进后廊道,即是一排库房(粮库和钱库)。郑祖欣指着一面墙,让我们将手伸进当中的小孔,问:“摸到了什么?”答:“柱子!”
原来,粮库之南墙(灰厚方砖砌筑)与钱库之北墙均开有竖长条形小方孔,便于内柱、库房通风换气,防止粮食霉变。
库房之上有住房、书房、厅堂,由此组成横厝。上上下下、正厝横厝之间,由四通八达、宽敞明亮的走廊连接,室内光线也显得充足。
“有位专家前来参观,说郑氏大厝与其他深宅大院相比,有一个明显差异,那就是毫无阴森之感。”郑祖欣说。
建筑群内的挡溅墙均有壁画,站在楼道上就能近观,内容题材无非是人物故事、山水园林等,大多采用精工烟琢墨技法绘就。“文革”期间,这些彩绘大多被人用白灰遮盖,至今无法修复;木雕中凡有将相王侯、才子佳人的形象,也被砍去了“头”。
郑氏大厝前后建了十余年,石匠、木工等匠人中不少是三代同工。相传,孔时公后人曾想扩建郑氏大厝,欲买下南面的几亩水田,但田主人说如果要卖,就按一根稻梗一块银圆来算,田里有多少根稻梗就拿多少银圆来。
稻梗显然是数不清的,这买卖自然做不成。尽管如此,现存下来的郑氏大厝规模也足够大,足够气派。
每月来七八十人参观
由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作为当地大型乡土建筑的典范,郑氏大厝在清代已有声名,厝内的几块御赐匾额便是明证。2001年1月,福建省政府公布郑氏大厝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又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郑祖欣回忆,郑氏大厝人丁最旺时,曾住过50多户200多人,而今只剩两三户。“要么多住些人,老屋有人气;要么都搬走,卫生等管理工作也好做。”他说。
去年5月,尤溪县县长杨永生带人现场察看郑氏大厝,认为以郑氏大厝为代表的古建筑是县里继朱子文化品牌之后的又一块文化金字招牌,并拨款进行抢救性修缮。
“不同于周边县市的土堡或倾向于闽南风格或代表客家文化,郑氏大厝融汇了闽南、福州以及客家等多元建筑文化元素,是多种建筑文化的结合体。”尤溪县博物馆馆长梁文斌说,他和省内的不少学者都认为,郑氏大厝这种建筑独一无二、别无他处,是散落深山的闽中文化瑰宝和建筑宝藏。
“现在,郑氏大厝每月会来七八十位游客。”回想起十多年前因为规划修路,差点要把大厝拆掉的往事,郑祖欣不禁松了一口气,庆幸由于乡人的执着守望,才为当地留住了这么一件“瑰宝”。
来源:微博
Hash:b28e9023da823225b1dc01194bd344a78c58c5e5
声明:此文由 海峡尤溪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