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两不怕”精神永传承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金乡县人。听着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故事成长的王杰,从小就崇尚英雄。1961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

在部队时,面对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物资,王杰第一个奔去抢救;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他争着第一个冲上前去排除。由于他敢于吃苦、勇于奉献,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上级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王杰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当兵4年,王杰写下了23本、总计超10万字的心得日记。王杰生前的日记,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还写过“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精神,让许多干部群众深受触动。

1965年7月,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年仅23岁的王杰为保护在场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用身体扑向炸药包,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而他却以身殉职,壮烈牺牲。

王杰牺牲后,中央各大媒体均报道了王杰的英雄事迹。《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第一篇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达1300多篇。当时的各级领导或发表讲话,或挥毫题词,盛赞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这些年来,王杰的“两不怕”革命精神一直被广为传颂。

为了缅怀英雄,1968年,王杰成长的山东省金乡县华堌村改名为“王杰村”,村里还修建了一座纪念馆。如今,行走在金乡县,从王杰纪念馆、王杰广场、王杰中学,到王杰少先队、王杰示范岗、“王杰式”先进人物,处处都能看到王杰精神的延续。“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嘹亮的歌声一直在金乡大地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金乡儿女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早已将王杰精神融入血液、化作基因。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王杰精神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却从未褪色。2009年,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王杰被评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始终继承和发扬着“王杰精神”。“王杰班”战士个个熟练掌握11种打击火器,在全旅率先人人取得通信、射击、驾驶3大专业的等级证书。前不久,在装甲步兵专业考核中,“王杰班”在全旅建制步兵班中综合排名第一。

(本报记者刘阳整理)

Hash:585197de12e2dc8d51d0dcb13f92fe137eb0a7ef

声明:此文由 济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