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传承文脉: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色名片”

金山故居已成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黄聪 摄

有231年历史双虹桥

金山雕像。

虹桥上的风雨亭。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黄聪 发自云南保山

梁金山故居纪念馆述说着爱国华侨的抗日豪情,双虹桥再建演绎出230余年的历史变迁,塘子寺修旧如旧展示着时代新风貌……

11月2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来到云南保山,通过连日的走访探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邦”延续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文保之路。

资料显示,保山市于1993年1月被云南省认定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保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云南省批复实施,核心区保护范围面积2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4公顷。

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正成为保山一张张历史文化的“金色名片”,书写着保山注重文明传承、文脉延续新的一页,让城市在历史人文的滋养中绽放异彩。

爱国侨领梁金山故居免费开放

“为了祖国,我可以捐献一切。”即便是在当下,梁金山的这句话也让人振聋发聩。

在云南保山,说起爱国侨领梁金山,妇孺皆知。11月27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来到梁金山故居,感受梁金山精神。

梁金山故居坐落在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社区方家寨,修建于1938年,如今已建成了纪念馆,整个建筑为横向排列的三个封闭式四合院,总占地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分南院、中院、北院,每院四幢房,属极具特色的“四院五天井”式院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瑰宝。

梁金山出生于1882年(一说是1884年),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人,著名的爱国华侨。

1900年,梁金山赴缅甸经商。经过努力,他成为缅甸华侨中的巨富。因为性格豪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称誉,梁金山成为缅甸有声望的华侨领袖。英国女王对梁金山的远见卓识十分佩服,曾在白金汉宫召见他,并赠送左轮手枪一对、猎枪一支、皇室大银剑一柄。

在梁金山故居,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见到了这把大银剑的复制品,银剑刀柄金光闪闪,刀鞘银白雪亮,尾端还镶嵌着三颗鲜红的宝石,刀鞘上还用英文铸上了“梁金山先生”字样。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梁金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领导旅缅华侨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

为连接怒江西岸的保山和龙陵,必须在怒江上修筑桥梁。当时估计需要30余万卢比,而政府只拿得出10万左右。

为筹集修桥经费,梁金山把两个商号和一个公司降价出卖,聘请美国工程师设计大桥,而后赶修腊戌至南坎的公路,又将建桥器材用火车仰光运到腊戌,用汽车将庞大的铁件、粗长的铜缆和重型机械运至南坎,再组织骡马运至怒江边的建桥工地。

在梁金山全力支持下,一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铜缆吊桥——惠通桥建成了,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梁金山在缅甸组织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将80辆汽车和1架飞机捐献给抗战,并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

1942年,由于日军大举南侵,缅甸告急。梁金山动用自己公司的120辆卡车,昼夜抢运,把积压在缅甸仰光的10余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送到中国,为抗日战争输入了大量血液。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保山蒲缥方家寨去世。

据粗略统计,其捐赠的白银和物资等,价值超过10亿元。

“我爹胸怀一份大爱。他常常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家,因为有了国才有家。”梁金山的女儿梁有玲说,父亲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她们兄弟姐妹。虽然大家大多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没有父亲那般光辉的经历,但是这份精神与情怀成为梁家后人最宝贵、最骄傲的财富。

2012年1月,云南省公布梁金山故居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梁金山故居中院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近日,中国侨联确认了93家机构成为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隆阳区梁金山故居成功入选,这也是隆阳首个国家级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31年历史双虹桥仍可通行

梁金山当年捐资修建的惠通桥位于怒江之上,怒江上还有一座知名的古桥——双虹桥,这也是目前怒江唯一还在使用的古桥。

双虹桥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东南,曾经是南方丝绸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桥梁,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今已有231年历史。该桥是南方丝绸古道永昌(今保山)至腾越(今腾冲)出缅甸的必经之地。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程长,是亚洲著名大江之一,流出中国境内之后成为亚洲国际河流,也叫萨尔温江。怒江两岸,青山绿水,山高水长,峡高谷深,这里被外界称为“东方大峡谷”。在古代,怒江并没有大型桥梁。据有关资料考证,乾隆五十四年,时任永昌知府的陈孝升体察民情,为解决怒江两岸的老百姓过江难、行不便的疾苦,遂倡议在怒江上建一座跨江之桥。

双虹桥初建时不叫此名,而叫“双猴桥”,原因是当初桥刚建成,还未等县太爷前来“踩桥”(建桥竣工落成的一种典礼)和命名,就有怒江东岸的两只猴子手牵手蹒跚过桥,引得修桥工匠们欢呼大笑,随之将该桥命名为“双猴桥”。后来,有人觉得此名不雅,加之两座吊桥犹如两道飞虹连贯东西,遂改名为“双虹桥”。

史料记载,双虹桥于咸丰九年(1859年)毁于兵乱。1923年蒲缥、罗明等地重建。1933年,保山知事府廷铨等人重建后又毁。

新中国成立后,双虹桥分别于1950年和1980年两次重修。重修后的双虹桥桥东段跨径67米,西段38米,宽2.8米,总长162.5米。东西两段分别由15根、12根铁链构成,桥两端建关楼,穿斗式土木结构,内衔两落水桥廊,桥心中央立重檐风雨亭,之间以双孔铁索吊桥相通,气势连贯,设计巧妙。

1993年,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双虹桥,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介绍,现在,政府每年都会修缮双虹桥,“双虹桥还发挥着通行作用”。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现场看到,不时还有村民骑着摩托车在桥上疾驰,或在风雨亭中休憩,双虹桥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而且,关楼用的土砖上,还有“民国十年制”(1921年)、“癸丑”(干支之一)等字样。

塘子寺修旧如旧将迎扩建

梁金山故居所在的蒲缥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镇,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犹如滇西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保山先民“蒲缥人”创造的“塘子沟”文化,标示着蒲缥的悠远和古老。传说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和哑泉,以及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成为蒲缥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传奇。

塘子沟遗址位于蒲缥镇塘子沟村村旁台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0厘米至90厘米。

1987年,塘子沟遗址进行试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骸,并发现柱洞、居住面等建筑遗存。塘子沟文化是云南省继元谋人文化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

塘子沟文化的发现,把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分布扩展到一个新的重要区域,填补了滇西地区的一大空间空白,证明了远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一支就繁衍生息在这一地区。

塘子沟遗址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滇西地区和祖国及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对进一步弄清云南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和相互关系,都有重要学术价值。

不仅如此,塘子沟遗址还填补了我国史前考古序列中重要的时代空白,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下限推移到了全新世早期,对考古时代的划分提出了新课题。

塘子沟文化还表现了新旧石器时代转变期的鲜明特点,对探索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联系、转折、承袭等过渡规律有特殊意义。

作为塘子沟文化的一部分,塘子寺占据了重要位置。

塘子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被火烧了二殿,1921年得以重建。塘子寺面前一眼可观整个坝区,寺的周围和山坡上生长有400年左右的古老香树。寺院前是一块平坦而又宽阔肥沃的田坝,宛如一面明镜镶嵌于村落之间。

塘子寺山左接窑门前山、万家山、东面有澡溏山、庄门前山,南连孔家山,9个小山堡紧紧相连,从头到尾约4公里长,犹如一条小龙盘卧于坝边。

以塘子寺山为头,孔家山为尾,顺北转东再拐南而卧,形象逼真。再细观之,龙前、龙后、龙左、龙右便有七八个寨子依偎而坐,构出一幅引龙、护龙、抬龙、耍龙的生动画面。

当地村民张君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塘子寺被改造成一所公办小学,寺内多数建筑得以保存,“我生在寺中,母亲还在寺里教书几十年,对这里有着独特的感情。”

据了解,1997年,塘子寺的小学搬迁出寺,并逐步得以修旧如旧。2010年,塘子寺被隆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前,塘子寺已完成“修葺规划”,将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将以更加雄伟的姿态迎接世人。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立足“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城市定位,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1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省入选23项,其中保山永子围棋制作技艺、腾冲玉雕上榜。此前,保山市已有苗族服饰、佤族清戏、腾冲皮影戏三个国家级项目。

此外,冷水箐古驿道、塘子沟遗址、梁金山故居、塘子寺等,也被保山市列为国家级别或者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一张张历史文化的“金色名片”。

记者手记

他们,用行动书写

“脱贫答卷”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黄聪 秦建

在踏访延安后,我们继续公益之行,来到云南,探访祥云临沧永德等地,聆听一个个脱贫故事,希望通过长江商报公益品牌,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在祥云,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玩耍的孩童、蓬勃的少年、悠闲的老人、忙碌的村民、腼腆的少女,大坡村人们欢乐的笑脸感染着我们此行的每一个人。这里,我们偶遇了大坡村村民黄开影,他们家刚盖了三层的小洋楼,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鹿鸣村致富带头人杨文麒向我们讲述他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临沧,10位突击队员兵分三路,分别前往沧源县、蚂蚁堆乡和临翔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们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朱老师,她讲述了这几年在云南驻村科技扶贫——研究“纯普”项目的故事。为了蚂蚁堆村的脱贫攻坚事业,这个华科的博士后,一来就是四年。她说,为了这个事业努力一辈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临沧天下茶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朝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他的公司不仅为深山里的茶农带来了生活的曙光,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又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副总经理王正龙介绍,公司成立40余年来,通过不断升级改造,已完成6000亩茶园的无公害认证。他的父亲来自贵州,是第二批来到农场的转业军人,并在此扎根。当我们驾车离开时,他目送着我们,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向这个军人的子弟行了一个军礼。

在永德,我们见到了塔驮村党组书记李朝伟、户丫村的党支部书记穆文锐、章太村的支部书记李志昌、忙肺村的书记李政,他们带领群众因地制宜,扩大发展茶产业、开拓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打造精品水果庄园、建设蔬菜大棚基地,走上自己的脱贫致富大道。这些朴实的农村带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心为了群众。“我们要一起富起来,对贫困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只有带着他们一起用双手致富,我们才会安心。”他们说,“我们村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登上返程的高铁,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一行人满脸疲惫,座位上摄像记者默默整理着宝贵视频资料,而我则手握沉甸甸的数份助农合同,公益之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在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责编:ZB

Hash:87d564a4e0b73ad67b0f155aca0386e010ce23e3

声明:此文由 长江商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