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二)

公元二世纪,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以丝绸作为主要商品,同东亚、欧洲各国进行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分为东、中、西三段,从长安出发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东段,凉州以西到阳关玉门关为中段,新疆境内为西段,其中东段和中段穿过甘肃,全长1600多公里,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

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以南北两路进入甘肃的南路,是途径古秦州天水和古河州的临夏后从永靖兰州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北路则是途径金川平凉后从靖远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据史书记载,永靖县秦汉以来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陇西段南线的必经之地和唐蕃古道的要冲,中外商贾由临洮、临夏取道永靖炳灵下寺附近过黄河,经青海张掖敦煌,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中亚和欧洲。因此,炳灵寺一带是北据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腑陇右的战略要地。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在经过的甘肃永靖这个神奇的地方,她留下了古代文明的瑰丽珍宝和风景名胜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黄河三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水无山不秀,山无水不雄。在黄河三峡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水之秀美,山之雄浑,珠联璧合,相映成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黄河三峡是一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集鉴古赏今、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外游客十分向往的旅游胜地。

炳灵峡——丹霞十万映佛国

黄河从积石峡奔涌而出,便进入了有名的寺沟峡。因寺沟峡黄河北岸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故将寺沟峡改称为“炳灵峡”。

“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音译,是十万弥勒佛居住的地方,“十万弥勒佛洲”之意,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

炳灵峡以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千峰林立、万壑争奇,与桂林石林相媲美的炳灵石林,层峦叠嶂、雄峰叠翠的丹霞地貌而著称。

彩陶

在炳灵水电站下游不到1公里的黄河南岸,是著名的中国“彩陶王”遗址。1950年4月,在这里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瓮瓮高49.3厘米,陶质细腻,坚而光亮,主体图案为黑色单彩水旋纹,纹饰繁密,线条流畅飞动,似水势汹涌,极为雄奇壮观,造型和图案精美绝伦,被郭沫若命名为中国“彩陶王”,1954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后曾多次在国外展出。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邮票发行,使这一瑰宝大放光彩。

如今,在“彩陶王”出土地的黄河两岸还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齐家、辛甸、寺洼彩陶瓮及彩陶瓮碎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

中国民歌采录基地

在“彩陶王”遗址的对面,炳灵水电站北岸之上是一个十分平坦的自然村,名叫塔拉坪,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保护行动”采录基地。全村基本上一个姓氏为一个社,居住着汉、土、藏三个民族的人口400多户1700多人,95%为汉族,但这里的丧葬风俗却与汉族大不相同,成为永靖地区的一大特色。

甘肃炳灵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在炳灵寺方圆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群山山色红艳,如飞霞流火,光彩夺目,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峭岩壁立、千姿百态、巍峨峻奇、层峦叠嶂的炳灵石林,平均海拔1783米,形成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天然雕塑博物馆——甘肃炳灵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北乡花儿

永靖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拥有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流传着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民间小调、秧歌曲、财宝神、宴席曲、“贤孝”、说唱艺术等民族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曲调优美婉转而享誉国内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西北河湟花儿的传承地。2004年3月被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2006年“北乡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文化——远古的回声

炳灵寺一带也是我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它以祭祀仪式为载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广泛流行于人类文明的各大发源地,而且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现代人的世俗生活。

黄河上的明珠——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27日动工兴建,1961年被迫停建,1964年重建,1969年3月29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度。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独立自主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因凭借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和130多平方公里烟波浩淼的“高峡平湖”独特工业景观,特别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见证,成为中外游人所向往的旅游景点,1995年1月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10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名录。

刘家峡——平湖碧波惹人眼

从甘肃炳灵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码头乘坐快艇顺流而下,两岸对出的断壁危峰过后,眼前渐渐变得开阔起来,白云如洗,四望空阔,这就是著名的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是因刘家峡水电站蓄水发电而形成的西北高原湖泊,又因在水库的末端有闻名遐迩的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库又被称为“炳灵湖”。

炳灵湖以雄伟壮观的“黄河明珠”——刘家峡水电站,碧波万顷、浩淼无垠的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林海连绵、鸟语花香的吧咪山、松树岘、抱龙山原始林区和险峻雄奇的黄河、洮河两岸风光而闻名。

巧夺天工的白塔木雕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这是一句在西北流传很广的民谚,说起白塔寺,不得不说“白塔木匠”。因为“白塔木匠”就出自白塔寺周围的广大地方,也是鲁班的传人,个个身怀绝技,出类拔萃,大到宫殿庙堂、寺院道观,小至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村社民居,无不建造得或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或小巧玲珑、别致新颖,其技艺精湛、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闻名西北,蜚声全国。据考证,明代建筑学家蒯祥规划建造故宫时,所用工匠部分来自河州北乡的白塔川

黄河与洮河在此处交汇

发源于青海省河南县西倾山的洮河,是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刘家峡大坝附近汇入炳灵湖。由于洮河携有大量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沙而浑浊不堪,但很快被炳灵湖的清波吞没,立即与黄河水形成一清一黄的两股水流。站在高处远眺洮河入河口,黄河一波碧水,洮河黄沙滔滔,可谓“泾渭分明”,景色极为壮观。

高岗凤楼——罗家洞

古城新区折达公路黄河大桥南端,太极湖畔罗川村南山的红崖赤碧之上,是一处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悬空佛寺——罗家洞,10余龛的崖口皆为悬空式檐阁,斗拱飞椽,十分壮观,相传为明朝初年尼泊尔王子来中国修炼成佛的地方。

罗家洞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尊双运成就肉身舍利之圣地,属拉卜楞寺管辖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现存佛像270多尊,也是黄河三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

鸟岛

太极湖靠南的一块小岛,占地虽小,但四面环水,岛上芦苇郁郁葱葱,栖息着天鹅、灰鹅等38种2万多只候鸟,是甘肃省著名的鸟岛。

炉火伏脉六百年

在兰州黄河岸边中山铁桥南头,至今傲然屹立着一根铁柱,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将军柱”,高5.8米、直径0.61米,铸造于六个世纪以前的明朝洪武年间,是省级保护文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柱子的铸造者是世居永靖县半个川上古城王氏的先祖,半个川就是现在太极湖畔的太极镇。

据王氏家谱载,永靖古城王氏,原系山西平阳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人,元末明初朱元璋派大将邓愈、冯胜等追击北溃元军,由于军备需要,王氏始祖王宣、王训等奉陕甘总督抚差调,从山西调兰修建黄河浮桥镇远桥。王宣、王训用6年的时间为兰州黄河浮桥铸造过重约10吨的4根将军柱。这4根将军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埋在地下,后来被人发现后挖了出来,3根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随后,王宣、王训二公迁太极川上古城,历传二十余代,六百余年,其铸造的佛像、钟鼎、法器名震西北,行销海内外。

永靖王氏铸造的代表性产品是古典法器,其风格古朴,造型精美,工艺水平超群,既是传统手工翻砂工艺的活标本,又是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美术等学科难得的文化载体。2014年12月,永靖王氏铸造技艺以“生铁冶铸技艺”之名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1999年8月,在太极湖末端盐锅峡罗家堡老虎口一带,发现了约一亿年前早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在2800多平方米的揭露面上共发掘出10类172组1831个足印,各种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鳄类、翼龙类足迹交杂在一起,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体感之强、多层面出现,均为世界少有,最大的蜥脚类恐龙足印化石前脚79×11 2厘米,后脚150×120厘米,前后两足间步幅为375厘米,左右足印外侧边缘间距为345厘米,为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化石。

永靖作为河湟地区的一个极其重要县份,其县域内的原始农耕文化、彩陶文化、宗教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北乡花儿、北乡秧歌等民俗文化,无不打上河湟文化的烙印,也是河湟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神奇、美丽、迷人的黄河三峡因其特有的神韵,丰富的内涵和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就如一朵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艳丽鲜花,已成为西宁——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旅游线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所青睐。

文字:罗玉珍

图片:史有东 鲁肸 徐永茂 易国仁 刘群 任勇刚 侯奇志 罗玉珍 韩三当 网友

编辑:谷梁

图文来源:今日永靖

Hash:11348aec7ca97976952c4b68e2165f538e3e4245

声明:此文由 甘肃黄河三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