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梁河等您来!
2018年梁河县阿露窝罗节与回龙茶文化节暨中华茶商德宏行活动将于2018年3月19日至21日在梁河隆重举行,下面记者带您一起走进梁河,认识美丽的“葫芦丝之乡”。
梁河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东北与腾冲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芒市、陇川县毗邻,西与盈江县为邻。全县辖6乡3镇,6乡3镇、66个村委会(含社区4个)、397个自然村、6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万人,有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9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2%。全县有耕地面积16.68万亩,人均耕地1.39亩。境内最高海拔2672.9米,最低海拔86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森林覆盖率为65.41%,有各种林木面积6.3万顷,活立木蓄积量450万立方米,主要产业有粮食、蔗糖、茶叶、畜牧业、锡矿、林产品开发。梁河是葫芦丝文化的发源地,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葫芦丝之乡”,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之乡”。
梁河风光秀美 是养生福地
梁河山脉纵横,沟壑交错,水网密布,植物繁多,植被茂密,是天然的绿色氧吧,具有良好的生态养生和休闲产品开发价值。
沿腾瑞公路—大盈江水系和潞盈公路—龙江水系,集山峦、河谷、河流、森林、田园、村落等为一体,形成一幅幅完美的亚热带田园风光画卷,具有良好的生态观赏价值。尤其对自助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梁河县城何成江摄影
在遮岛、河西、勐养、芒东等地分布着17处温泉,其中,最大温泉是距县城仅3.5公里的龙窝温泉,这里交通便利,周围植被茂密,温泉顺“U”字形的山喷涌,年保有储量达1029万立方米,水温达92度,含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引龙窝温泉建设的金塔温泉旅游小镇是集休闲、康体、娱乐、会议接待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度假区。
金塔温泉小镇 何成江摄影
2、生态观光资源丰富
梁河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5.41%,县内遍布森林、田园、茶园、果林、竹林和古朴村落,物产丰富,适合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品。2017年12月27日,梁河县南底河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全国64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是梁河继“葫芦丝之乡”后的又一张国家级名片。
勐养野鸭湖
3、旅游商品特色鲜明
梁河葫芦丝、回龙茶、滇皂角、帮丐酒享誉省内外;木雕、石雕、竹编工艺精湛;民族织锦、手工饰品、服装、绘画、音乐等产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对外地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
滇皂荚 何成江摄影
4、气候舒爽宜人宜居
梁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立体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很适合避暑度寒,是吸引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梦幻梁河何成江摄影
梁河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梁河历史悠久,作为内地通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道和古代军事战略要冲,又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区,在民族之间、内地与外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
1、商邦文化源远流长
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是古代的“蜀身毒道”,也就是从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出发,穿越川、滇两地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经缅甸抵达印度(身毒便是印度的古称)的通道,主要由灵关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构成。它是一条重要的贸易商道,也是一条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走廊,所以从先秦时期开通以来,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岁月里,在商贸、文化和军事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
夜色梁河何成江摄影
九保古镇是南丝绸之路永昌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地处中原内地进入东南亚、南亚的咽喉要道,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商贾云集、马帮穿梭、店铺林立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南甸古驿道见证了商帮文化源远流长和千古兴衰。
2、平安文化一支独秀
九保,古名南宋,因明朝初设南甸府,又名南甸,它曾是历代中央政府镇守西南边疆的军事要地,历经多次战争洗礼,烽火硝烟散尽,留下众多戍边卫国的史实和遗址,如曩宋关,葫芦口古战场遗址、九保三眼井抗战遗址等,书写了一部西南边陲戍边将士和人民保家卫国、安定边疆的壮烈史诗。
九保古城始建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战争频繁,人民长期饱受战乱、匪患、水患和瘴疠之苦,渴望平安,祈求幸福;清嘉庆年间重修城垣时,将“南甸”改为“太平城”,建有“左宁门”、“右安门”、“北平门”、“西康门”、“太平门”,镇西涌珠寺改为太平寺,现今还保留有以生产回龙茶而闻名的平安村,蕴藏着“太平、平安、和谐”的文化精髓。今天,在这块饱经苦难、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融,宁静祥和,真正体现出平安文化的丰富内涵。
3、腾越文化一脉相承
九保又是典型的汉人古镇,也是腾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九保与腾越文化名邦—腾冲山水相接,在一千多年中曾同属一个政区,受腾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影响巨大,开化较早。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商帮文化、戍边文化、土著民族文化、外域文化等元素,形成云南八大地域文化之一的腾越文化。这里有明永历皇帝出缅驻跸地、流亡南甸的第十一世缅王嫡长孙疆阔墓、民国元老李根源故里、太平寺、关帝庙、观音寺、土主庙、里贤祠、碑刻等众多文物古迹,留存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传奇历史故事。如今,每年春节都如约举办的“九保美食文化街”成为九保古镇的又一品牌。
南甸土司宴何成江摄影
梁河是毓秀钟灵之地 人才辈出
梁河是人才辈出的一方沃土。这里教化开先,人杰地灵,孕育了民国元老、朱德元帅的老师、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云南近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李根源,中缅边界专家、滇西抗战宣慰使者尹明德,民国骁将李根沄,腾越诗人曹佩瑶,护国英雄赵宝贤,抗日英雄赵宝忠,捕鼠专家曹依秀,治水英雄杜希牧,葫芦丝艺术家龚全国、哏德全等名人,他们是展示和传播梁河旅游品牌的名片。
梁河人深受腾越文化浸染,好学上进;加之梁河地域狭小,人多地少,生存环境相对严峻,造就了梁河人精明强干、吃苦耐劳、敢闯敢干、坚忍不拔的个性;梁河人才辈出,有相当一批在县外从政、从教、从研和经商的人才,业绩不俗,人脉广厚。
雨后方块何成江摄影
梁河是中国葫芦丝文化艺术之乡
葫芦被古人当作瓜类的一种,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它有着广泛的用途,除果实和叶子供食用和作药物外,成熟的果实还被用来制作各种日常生活用具、乐器、工艺品等等;另外瓜瓤可用于喂猪,种子可用于榨油浇制蜡烛。我国古人对葫芦有图腾崇拜,认为华夏民族的人类祖先伏羲氏、盘古、女娲都源于葫芦,葫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幸福”、“繁荣”、“智慧”的象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我国各族人民对葫芦仍是偏爱有加。
1666人同时演奏葫芦丝 何成江摄影
梁河是我国葫芦丝的发源地。葫芦丝是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传统乐器,以其悠扬、凄婉、浪漫的音色魅力,简洁古朴的外型构造及其风情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倍受人们青睐,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从葫芦种植、葫芦种植园生态观光、葫芦丝加工、葫芦丝艺术表演、葫芦丝销售到葫芦丝文化艺术传播等环节,可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价值。
葫芦丝齐奏尹绍平摄影
葫芦丝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德昂、阿昌以及临沧地区的傣、德昂、布朗、佤等民族中。泰国北部、缅甸的部分区域也有流传。梁河有渊远流长的葫芦丝文化传承历史,有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制作和演奏艺人,近年来,以梁河土生土长的龚全国、哏德全为代表的知名葫芦丝演奏艺术家,将梁河葫芦丝艺术传播于海内外,使得葫芦丝艺术成为蜚声中外的民族文化奇葩,近年成长起来的青年葫芦丝演奏艺术家倪开宏等致力于葫芦丝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葫芦丝不仅是民族乐器,也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收藏艺术品。
葫芦丝演奏技艺和产业发展在梁河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
梁河县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葫芦丝之乡”,2011年,梁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河—葫芦丝之乡》、《梁河葫芦丝传统音乐》等被列为云南省文化保护名录。近年来梁河葫芦丝主要通过葫芦丝文化节、全国性的葫芦丝大奖赛、葫芦丝夏令营、群众群众葫芦丝文化活动表演在全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作为葫芦丝之乡,梁河有着很好的葫芦丝文化底蕴和基础,2013年还通过国家质监总局评审,梁河葫芦丝成为了全国唯一的民族器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加强葫芦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梁河开展了葫芦丝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加强对葫芦丝传承人的保护,定期发放补助;创建葫芦丝之乡宣传网,拍摄录制本土葫芦丝音乐,举办葫芦丝演奏比赛,形成了学习演奏葫芦丝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县内生产销售葫芦丝企业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手工制作葫芦丝作坊及民间艺人近10人,从事葫芦丝生产销售人员近60人,年生产葫芦丝4万支左右,产值近300多万元。
传承何成江摄影
葫芦丝文化在梁河民间传承历史悠久,而且影响面较广,爱好者众多,是各种文化活动中群众最喜爱的文艺节目,梁河县葫芦丝文化受益人数达104839人,占梁河总人口的68%。1980年以前葫芦丝基本上是傣族民俗乐器,现在已成为了大众乐器。梁河县经常组织各种葫芦丝演出活动,各民族演出队利用农闲时节,经常集中练习。据统计,梁河共有葫芦丝民间演出队23个,人员300多名。组织的葫芦丝节目主要有独奏、二人、四人或小组演奏,有歌有舞,是梁河民间普及最广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葫芦丝进课堂,杨常权摄影
梁河土司文化底蕴深厚
梁河土司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土司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对弘扬爱国主义,巩固边疆安定团结和促进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南甸宣抚司署是见证我国边疆民族自制历史的活化石。南甸宣抚司署最早建于九保古镇,后迁至遮岛古镇,始建于清朝咸丰元年,历经三代土司近84年的不断扩修,最后落成于民国二十四年。该建筑群占地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主体设五进四院,逐级升高,旁设七拐二十四间耳房,建筑采用明清汉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重典雅,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文物保护最完好的土司衙署之一,素有“傣族故宫”之称。1996年11月27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甸宣抚司署作为古代边疆军政机关,具有很高的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作为明清建筑的经典作品,也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南甸宣抚司署何成江摄影
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设南甸军民总管府,元、明、清时代梁河县隶属腾越州(今腾冲县)节制。宣抚使是封使时代中央政权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分宣慰司、宣抚使、安抚司三等。宣抚司是武职,具有生杀大权,相当于地方的土皇帝。明清两王朝在今德宏地区先后设立过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以及遮放、盏达二副宣抚司,芒市、户撒、腊撒三长官司,勐卯安抚司和励板土千总,并称“十土司”。南甸宣抚司辖地最广,号称“十司领袖”,土司文化主要流传于以上所管辖地域,南甸土司作为梁河的民族权绅,以守土、戍边为准则。
南甸宣抚司署何成江摄影
梁河县南甸宣抚司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之一。建筑为宫殿式,五进四院,南甸宣抚司从一三九八年到一九五O年,世袭为官二十八代。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南甸土司建筑群建筑雄伟,格调典雅,具有浓艳的民族特色,被誉为“傣族故宫”。它是中原文化、西洋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少数民族边疆文化与各类文化的的大交融、大融合的见证。
梁河县南甸宣抚司署1996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国农4A级旅游景点。再主要功能是文保护、接待国内外游客。
3
南甸宣抚司署正门,梁河文产办供图
南甸宣抚司署建筑群,充分反映了土司制度和土司历史文化的背景,不仅是旅游观光胜地,是滇西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民族土司衙署,也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技术、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司署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分为大堂、二堂、三堂、正堂,一进四院,逐级升高,粗梁大柱、青瓦屋顶、古朴大方,雄伟森严。内有花园,经书房、小姐楼、戏楼、厨房、粮库、马房、军械库、烟房、监狱、学堂、佣人住房等,主次分明。可谓“层层院井八方通,幢幢署阁殿中殿”。第四院用材讲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自2003年起,通过国家、省、州、县文物部门共同努力。南甸宣抚司署实施了全面的文物修缮。南甸宣抚司文化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筑为宫殿式,五进四院,占地面积10625㎡,建筑面积7780㎡)。二是南甸宣抚司从一三九八年到一九五O年五月,世袭为官二十八代。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的“活化石”。三是土司建筑群建筑雄伟,格调典雅,具有浓艳的民族特色,被誉为“傣族故宫”。四是将中原文化、西洋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展示了文化的大交融、大融合。五是重视教育,司署内设有两所学堂,在各乡镇设有十五座学堂,将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以教育支撑文化传承、发展。
南甸宣抚司署一院梁河文产办供图
梁河是中国阿昌族之乡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陇川县和芒市。其余分布于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阿昌歌舞何成江摄影
全国共有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和陇川县护撒阿昌族乡三个乡镇。梁河境内有阿昌族人口12757人,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40%。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创作了丰富的口头文学,并在不断的传承中获得加工提炼,使之具有深厚的文化蕴含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阿昌族在古代汉文献中,曾被称为“峨昌”、“莪昌”、“娥昌”,现在通称“阿昌”。阿昌族还有不同的自称,梁河地区阿昌族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1953年,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一称为“阿昌”。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2种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阿昌族一般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使用汉字。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分迁至怒江西岸,再逐渐南移,约于13世纪定居于现在的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则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徙,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根据历史传,阿昌族最初以采集、狩猎为生,后来逐渐种植芋类,开始了初期的农业生产。
欢乐窝罗节
何成江摄影
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口述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世世代代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一部神话诗。全诗一千八百多行,内容包括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降妖除魔、重整天地几个部分,基本情节分十二折,每一折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被阿昌族誉为“阿昌族历史的歌”。另外,阿昌族还有长篇叙事诗《曹扎》、《铁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口述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阿昌族口传文学是阿昌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记录和反映着阿昌族人民的历史,积淀着阿昌族人民的智慧,展现和体现了阿昌族人民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意识、心理追求、文化态势及社会经济的构成状况。这些口传文学不仅仅是史诗题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一个完整开放的文化载体,有形无形的存在于阿昌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阿昌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昌族创世史诗舞台剧何成江摄影
阿露窝罗节尹绍平摄影
阿昌族服饰余兴佳摄影
阿昌族采茶姑娘余兴佳摄影
梁河红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有知名的曩宋乡三角地带抗战遗址,以及德宏州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军事组织、第一个团组织等光辉历史,梁河正着力打造“一线路三基地”,发展红色旅游。
家风家规传承教育基地板如兴摄影
此外,梁河还建成了德宏首个村史馆——勐养帮盖村史馆、首个县级家风家规传承教育基地——梁河尹氏宗祠、首个文化艺术巷——《先生书院》文化艺术巷等,节日期间,美丽梁河等您来!
Hash:515cc5e1c17d2421fb6e9b2ab50c81fb58555ce6
声明:此文由 明天视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