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最佳观景点止止庵 武夷山止止茶道
1. 武夷山止止茶道
记载“武夷”二字的最早文献,是2000年前的《史记·封禅书》,谓汉武帝时祭祀“武夷君,用干鱼”。注家说,武夷山在建安郡(含崇安县),溪边有仙人葬处。仙人即武夷君,溪为九曲溪,高处有崖葬。
古人对武夷山地貌的精细描写,莫过于明代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徐霞客以崇安县城为中心,泛舟至城南山中作三日游,几乎踏遍群峰。
论来历,先有“武夷”,后有“武夷山”。“武夷”何谓?至今仍无完美解答。一种是彭祖神话。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提到,上古仙人彭祖(即篯铿)在此炼丹,有二子篯武、篯夷,此山遂名武夷山。
2. 武夷山茶道的四句话
茶文化宣言很多,例如:
1、爱茶爱生活,有梦有精彩。
2、杯中恒品香,壶中日月长。
3、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4、茶王出星村,茶香醉天下。
5、茶王争霸,“香约”天下。
6、茶乡茶王赛,星村邀您来。
7、茶乡茶王赛茶香海内外。
8、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9、山青水秀扬临海,高香醇爽羊岩茶。
10、茶乡大舞台,茶王竟风采。
11、茶乡竞茶王,星村茗醉香。
12、茶乡评茶王,好茶品时尚。
13、茶香茶品,星耀星村。
14、茶缘满天下,茗香识星村。
15、茶者之王,王者之茶。
16、穿越时光,茶香依然。
17、恒·致远,品·致纯。
18、恒久品质,韵享天下。
19、恒品铁观音,杯杯暖人心。
20、恒心聚佳茗,品正格自高。
21、画里星村美,赛上茶王尊。
22、斗茶茶王赛,星村展精彩。
23、景秀武夷,茶香世界。
24、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
25、举杯邀茶王,对饮星村镇。
26、看景武夷山,品茗茶王赛。
27、魅力武夷山,激情茶博会。
28、茗茶万千,恒品领先。
29、茗香武夷,韵起星村。
30、茗星璀璨,唯有茶王。
3. 武夷山止止庵在哪里
坐景观车在「武夷宫」下车,进去有过武夷宫,沿着路标会进入「大王峰」和「止止庵」两个景点的入口。
4. 武夷山茶之道
得一岩作为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品牌,
一直以好产品、好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公司先后荣获了,“2017年中国茶行业品牌十强”,“民族特产 中华国礼”等殊荣。也曾多次在国际大会中作为礼物赠予中外贵宾。
得一岩的茶从一开始就坚定依托武夷山‘天南道国’与‘道南理窟 ’两大文化名片;坚定走‘中国道茶核心品牌’的发展路子;坚定‘维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道法、坚守道德底线’的企业宗旨。我们的茶必须是谷雨响雷的第二天采茶,只采15天,因为15天是茶,第16天就是叶子。遵循‘看天采茶、看天做茶、古法炒茶’的岩茶之道,不增半分火力,也不减丝毫工序。如果,这15天阴雨绵绵不绝,今年我们就只能放弃所有产量。而且,我们只采一次。若无,则无;若有,则有。
5. 武夷山茶道之首是什么茶
所说的那三棵茶树应该是指“母树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是指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1998年在首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有中国“豪宅教父”之称的澳洲许荣茂先生,以15.68万元的高价在拍卖中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2005年4月13日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拍出的19.8万元,2005年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又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武夷山决定2006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6. 武夷茶道之首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功夫茶来历: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
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 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7. 武夷山古茶道
武夷山的地位可以简单概括为是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 。武夷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武夷山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另一方面,他又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时五一三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茶文化发祥地 ,是中国万里茶道的起点 。
8. 武夷岩茶茶道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 ,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 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山西省党报22人重走万里茶道聚焦上饶“第一镇”天下晋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茶道
9月13日至14日,秋雨绵绵。来自山西晚报社的“弘扬晋商精神 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22人,翻越武夷山,先后到达铅山县石塘镇、河口镇,寻访中蒙俄万里茶道遗迹遗址。
采访团成员在河口镇合影
中蒙俄万里茶道全长13000多公里,其开拓和经营的主力军是以晋中商人为代表的山西商人。本次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活动,是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
山陕会馆旧址
采访团一行将沿着昔日晋中商人开辟的国际商道,走访沿途每一个城市节点,探究晋商贩茶制茶的遗迹,寻访新晋商、新企业代表,追溯万里茶道内涵,探寻“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
采访团在明清古街
上饶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是采访团自福建武夷山出发后的第一站。当年晋商贩茶,挑夫自武夷山分水关入赣,到达的第一个大镇正是如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铅山县石塘镇。在当地村民卢志坚带领下,采访团走访了石塘河老码头等地,并在古镇中寻访到当年晋商乔家东家掌柜住过的院落,以及山西会馆(关帝庙)旧址。
晋商住过的房子
随后,采访团来到“万里茶道第一镇”河口镇,该镇既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曾是销售本地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粤、鄂、豫、皖、湘等八省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每年初春,浙皖等茶叶代理商便纷纷来到河口迎接晋商,在这里签约一年的茶叶贸易,仅清乾隆时期,河口从事茶叶加工的人多达3万之众。除了茶贸易,河口所在的铅山县也是重要产茶区,所生产的“河红茶”,被西方人誉为“茶中皇后”。
铅山博物馆馆长在讲解
河口镇明清古街,雨后格外清新,站在二堡街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斑驳的车辙痕迹,一排排林立的明清风格钱庄、票号、药店……似乎都在述说着古镇往昔的繁荣。铅山县博物馆馆长钟文良向采访团详细介绍了古镇古街情况,并带领采访团参观了这里的山陕会馆旧址。尽管年代久远,但门楼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令采访团成员倍感亲切。
采访铅山县茶叶协会会长张明正
山西晚报社社委刘子平介绍说,山西省晋中市是晋商故里,其中以祁县、平遥、太谷、榆次等几个县区的乔家、渠家、常家等为代表的早期晋商,凭借其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不远万里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运输茶叶至俄罗斯,并最终发往欧洲各国。他们以勤俭智慧创造了晋商晋业帝国的辉煌,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茶路沿线各地经济的繁荣。他们通过频繁的商业行动,把原先因地理阻隔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构建了新的文明交流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塘镇
谈到铅山之行的印象,刘子平感触颇深:“上饶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古迹保存的完整性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遗迹遗址见证了晋商与饶商的合作历史,是两地人文和商业交流的宝贵财富。这次重走万里茶路,除了寻访沿线各重要节点的茶路遗迹遗址、寻找新晋商,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助推新时代茶产业、茶文化发展,进一步弘扬‘万里茶道’品牌。”
石塘镇山西会馆旧址
据介绍,此次活动将跨越国内共8个省份,途经中、蒙、俄三国38个城市。接下 来 ,采访团将前往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并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穿过俄罗斯境内,经莫斯科,最后抵达圣彼得堡。
来源:上饶晚报
龙江书院|古琴、竹笛、茶道等课程相继开课 茶道
春色盎然,冬色渐远。岁月静好,年华徜徉。2019年3月3日,龙江书院第九期的古琴课程、第一期的竹笛课程、第三期的茶道课程相继开课。
为了让学员们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继承、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哈尔滨古琴研究会会长、龙江琴社社长李树果老师再次如期来到龙江书院,为本期课程8名学员开始了初级班的授课。从琴道琴论到琴形琴制,从坐姿心态到指形指法,李树果老师娓娓道来,逐一讲解其蕴含的深刻文化精髓。
书院在原有古琴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开了竹笛课程。本次邀请到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青年笛箫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谷银秋老师亲自授课。谷老师详细介绍了竹笛的发展史、竹笛的构造和发音原理以及持笛姿势及呼吸方法,学员们在老师的示范和指点下认真学习。谷老师鼓励学员只要通过刻苦的练习,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吹奏笛子,锻炼肺的活动、增强肺活量,对身体是很有益的。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都可以学好竹笛。
书院的茶道课程开设已久,第三期茶道课程特邀陆冬丽老师授课。陆冬丽老师自2003年起在南方接受茶道的传承学习,国家高级茶艺师。陆老师让学员们了解茶叶的简史、六大茶系、泡茶的基本手法,在做完示范后,鼓励每个学员亲自操作,耐心地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学员们品着茶,听着陆老师讲述着与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课堂上充实生动,洋溢着和暖的气息。
龙江书院所设课程均为6-8讲为1期,课程进行期间不接受插班空降,感兴趣的读者(须年龄18-60周岁,持证读者)可以选择相应课程进行预约排队报名,报名电话85990564。
撰稿:徐 路
编辑:王 政
制作:邢 雪
审核:张春春
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