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景点 - 博洛尼亚旅游景点
1. 博洛尼亚旅游景点
一、罗马:在意大利城市人口排名它属于最大的城市和行政中心,所以在人口的基数和密度上也都是非常大的,随着GDP 的快速增长,到目前城市内的人口依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城市在人和环境的和谐性上是做得不错的。
人口数:286.8万
二、米兰:作为全世界知名的时尚之都在人口数量上当然会是比较大的,毕竟多样的艺术时尚环境在如确实是吸引到人,如今的这所城市也被成为了人口最密集之城,同时在旅游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人口数:200万左右
三、都灵:意大利第三大的城市,欧洲最重要的汽车生产的,同时在历史上也相当悠久的它在人口数上一直都是直线上升的趋势,在配合城市内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让人口增长速度是迅速的提升。
人口数:220万左右
四、那不勒斯:这所城市因为地理环境和面积的原因已经是属于意大利人口密度相当稠密的一所城市,在人口年龄层次上年轻人口所占比例非常大,所以也被誉为是当地极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人口数:100万左右
五、热那亚:一座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在旅游业上的发展也是相当不错的,多元化的经典和建筑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在人口方面其增长速度居中,但是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其人均G收入都还是非常可观的。
人口数:60.7万左右
六、巴勒莫:这所在意大利人口算是比较多的城市有着多样的风景名胜,其最为出名的是喷泉广场、帕勒摩城教堂等等,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整个城市最为独特且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人口数上近年来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有所增长。
人口数:130万
七、博洛尼亚:这所城市的相比较于其它的城市不算多,其平均年轻层次在50岁左右,并且是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到如今其城市内每年人口的出生量也都在意大利国家比例之下,所以城市在其它方面的发展也都得到了促进。
人口数:380,604万
八、佛罗伦萨:这个城市属于全球的旅游胜地,在居住环境上确实都是相当不错的,所以整个城市的人口相比较于城市面积还是比较多,目前在经济的发展上主要还是以纺织和艺术品而闻名于全球。
人口数:37.91万
九、巴里:这个坐落在意大利东南部的一个城市在自然资源上非常的丰富,到如今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海港和贸易的出口城市之一,目前其城市内的人口数还在呈现上升增长的趋势,但配合全面的经济发展体系其居民在生活幸福的指数上十分高。
人口数:320,475
十、卡塔尼亚:在意大利城市人口排名中这在南部属于第二大城市的它在人口数上当然会是比较高的,而且在人口密度上也是南部地区排在第二位的,怡人的气候和秀丽的风光也很好的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人口数:306,000人
2. 博洛尼亚市
博洛尼亚,译“波伦亚”,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意大利北部波河与亚平宁山脉之间,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位于波河平原南缘、亚平宁山脉北麓,农产品集散地,商业中心,工业以食品、纺织、农业机械、汽车、铁路器材和化学为主,铁路枢纽。多城墙、塔、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哥特式教堂等古代建筑。有欧洲最古老的波伦亚大学,建于十二世纪初,博洛尼亚足球俱乐部位于该市。 垍頭條萊
3. 意大利博洛尼亚山
在意大利好听的地名有:都灵,罗马,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米兰,威尼斯,桑普多利亚,热那亚,博洛尼亚,卡利亚里,布雷西亚,科莫,巴里,莱切,巴勒莫,拉古萨,特拉帕尼,卡塔尼亚,帕尔米,巴列塔,拉齐奥,佩鲁贾,皮亚琴察,乌迪内斯,里米尼,撒丁岛,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维苏威火山,勃朗峰,阿迪杰河,科尔诺山,塔兰托湾,比萨斜塔,亚平宁山脉,内布罗迪山等等。
4. 博洛尼亚地理位置
意大利波托古鲁阿罗的介绍
地理位置 意大利中北部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西北麓,临比森齐奥河,东南距佛罗伦萨16公里。人口16.1万(1982)。重要的毛纺织中心,还有水泥、纺织机械与化学等工业。附近有大理石开采。有铁路与佛罗伦萨、博洛尼亚相接。有中世纪融合罗马和哥特式两种建筑风格的大教堂。
5. 博洛尼亚著名景点
应该开放。
华为小镇坐落于东莞松山湖,是华为投资百亿打造的智能终端全球总部,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人员在此工作,不是景点,却胜似景点,因为里面实在太适合拍照了,随便一拍就 大片。
华为欧洲小镇占地面积近2000亩,它还有个挺好听的名字——溪流背坡村,华为人喜欢管这里叫溪村。这里分为十二个组团,分别依牛津、温德米尔、卢森堡、布鲁日、弗里堡、勃艮第、维罗纳、巴黎、格拉纳达、博洛尼亚、海德尔堡、克伦诺夫等12个欧洲小镇或当地经典地标建筑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26万平方。可以看出这里每一座建筑都各有特色,宛若童话世界,堪比五星景区,让人不出国门一日内看遍欧洲。垍頭條萊
室外的园林景观、湖里的黑天鹅、以及从国外抬回来的各种雕塑,都让你仿佛置身欧洲。值得一提的是,小镇之间有专用的华为瑞士小火车连接,每个小镇都有一个车站,新能源列车在园区内循环运行。乘坐小火车在园区转一圈大约需要12~13分钟,一共有两辆小火车不间断运行。复古的小火车让整个溪村更具欧式风情!頭條萊垍
6. 博洛尼亚城市介绍
自1513年成为教皇国的一部分。博洛尼亚还经历了拿破仑统治时期,最后隶属于意大利王国。頭條萊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博洛尼亚是德国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并遭到许多轰炸。德军在意大利北部的防线崩溃之后,这座城市于1945年4月21日脱离德国的控制。
博洛尼亚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抵抗组织的中心,博洛尼亚有无数爱国人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在博洛尼亚是政府的墙壁上挂满了几千名烈士的照片,照片下写下了每个人的姓名。为了纪念他们,市政府为他们敬献花圈,并书有“献给反抗侵略、为自由正义、为祖国的荣誉与独立而献身的英雄们”。意大利广泛流传契尔维和他的7个儿子的英雄事迹。为了反法西斯,契尔维老人献出了七个儿子的生命。博洛尼亚不愧为具有反法西斯光荣传统的城市。后来成为意大利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据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博洛尼亚成为了一个工业城市,但是仍然保留许多古典的建筑物。條萊垍頭
7. 博洛尼亚山
是玛莎拉蒂。
山标志的车是玛莎拉蒂的牌子,看起来也像是一个山字标志。玛莎拉蒂(Maserati)是一家意大利豪华汽车制造商,1914年12月1日成立于博洛尼亚(Bologna),公司总部现设于摩德纳(Modena),品牌的标志为一支三叉戟。看起来也像是一个山字标志。
玛莎拉蒂曾经是法拉利的一部分,现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直接拥有。而今的玛莎拉蒂全新轿跑系列是意大利顶尖轿跑车制作技术的体现,也是意大利设计美学以及优质工匠设计思维的完美结合。
学术文摘丨圆形图像与世界视野:博洛尼亚圣雅各伯圣殿洛伦佐·科斯塔壁画新解(下) 博洛尼亚
《世界建筑》2018年第2期
圆形图像与世界视野
(下)
刘 爽
4.1. “胜利”主题壁画图像特征
政治和地理在科学发展之初即产生紧密关联,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地图已经作为政治形势的再现而被绘制于墙面、画布以及胜利游行的条幅之上,以至于有学者将“神庙中对胜利地图(maps of victories)的胜利性展示(triumphal exhibition)”作为罗马制图的起源。而在14世纪,《胜利》长诗的作者彼得拉克正是将“胜利”主题与罗马景观联系在一起的重要人物,使罗马城完成了从“破碎的废墟”到繁荣的基督教之都的转变,并迎合了这一时期城市肖像的发展。而作为这一时期“胜利”主题创作的重要代表,科斯塔的“胜利”图像不仅显示出对彼得拉克文本的忠实承袭,更将“胜利”主题图像中的“在地”意识融入创作之中,在此,本文依据此前图像传统中的各项特征,对画面进行深入分析。
人物形象1:特殊的再现方式与整体布局
虽然科斯塔笔下的8个历史事件分属不同时空,但从其创作草图中(图05)却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先锋的最初设想:他以三段式的画面布局将一系列军事事件融合于同一时空,部分场景同《名誉的胜利》圆形空间中的相关表现形成高度对应关系。
图05/科斯塔 《名誉的胜利》创作草图
而在曼坦尼亚《凯撒的胜利》中,部分游行队伍所持的罗马军事图像也以分段形式显示出罗马大军的攻城与凯旋场景,背景则以系列城市图像(images of captured cities)突显各项战役的发生地——罗马帝国,而曼坦尼亚的最初设计同样为平行排布的三段式军事场景(图06),同科斯塔在草图中的构想如出一辙。而作为这一系列的首幅作品,这幅表现举旗者队伍的图像很可能在1486年已经陈列于旧贡查加宫廷,正是科斯塔接受委托在《凯撒的胜利》一旁另作创作之时,如果科斯塔确实受到曼坦尼亚这一罗马场景的启发,那么他为系列古罗马事件所设定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场景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图06/曼坦尼亚 《凯撒的胜利》草图局部
建筑物:罗马一角
图07/中心建筑 《名誉的胜利》局部
在科斯塔建构的圆形空间中,位于伊甸园上方的纪念柱与建筑组合(图07)是画面唯一完整的建筑场景,却因科斯塔的象征性表现在以往研究中极少论及,但在科斯塔的故地费拉拉,我们却能够找到这一表现的来源,在斯齐法诺亚宫(Palazzo Schifanoia)“月份厅”的壁画“十月的胜利”(il Trionfo di Settembre)中,罗贝蒂在最上方以“罗马城”为主题在画面中组合了系列场景,其中在远处的城市(图08)景观中,有两座圆拱式建筑和一根纪念柱,无论是色彩、结构特征还是周边的地理物象,都几乎与科斯塔的建筑场景一一对应。由于两者的创作时间十分相近,马尔曾在文中直接提及科斯塔“在本蒂沃意奥礼拜堂‘胜利’坦培拉创作过程中很可能看到这一图像”,加上罗贝蒂此前对科斯塔的巨大影响力,后者笔下的这座独立建筑很可能正是来自罗贝蒂的罗马城市景观。
图08/罗贝蒂 城市景观 《十月的胜利》局部 1468-1470年
人物形象2:城市的见证者——赶驴青年
在尚存争议的三个场景中,戈扎蒂尼(Giovanni Gozzadini)与布朗曾对其中的“赶驴青年”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将其视作对巴苏斯(Ventidins Bassus)个人经历的再现或胜利性隐喻。但在乔万尼·马卡诺瓦(Giovanni Marcanova)此前于博洛尼亚完成的系列罗马主题抄本中(图09),十分近似的赶驴青年形象却出现在台伯河岸,这一场景和罗马城的联系也是偶然吗?
图09/马卡诺瓦 罗马城郊 罗马主题抄本绘画 1471年
由于早期城市建设与宗教观念的紧密关联,源自古罗马的“初耕”(sulcus primigenius)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奠基仪式,并且开启此后的战车游行。这一耕地场景被艺术家们运用在图像之中,后成为城市地图、罗马城市图像的代表性场景之一,在马卡诺瓦的抄本图像中,“耕地”活动与罗马城的这一紧密关联已经得到承袭,并可能进入到科斯塔的画面之中,从而为圆形空间中唯一的“胜利”场景提供了解释的可能:巴苏斯的“胜利战车”正如罗马城的开启者,和下方的耕地青年、中心“罗马”建筑一起,构成了永恒之城历史的开端。
水文:一条河流
无论在中世纪世界地图还是“名誉的胜利”图像传统中,围绕可居大陆的环海始终是“世界”意象的重要景观,而科斯塔却以一条穿越伊甸园的大河将圆形空间中的人居世界划为两岸。而在与之近似的寰宇图像(Cosmographic image)中,从伊甸园流向人类世界的“四条河流”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在画面之中,以体现“世界之源”的创世理念。虽然科斯塔笔下的单一河流同此前的任何传统相背离,却是另一类地理图像的重要特征——地方志地图。
在15世纪80年代,罗塞利(Francesco Rosselli)一改罗马地图南向的图像传统,以北为上,从而改变了地图中台伯河的流向,使河道自左上方延伸(图10),以这一视角看,台伯河的形态同科斯塔在《名誉的胜利》上部图像中对河流的描绘十分近似,虽然这一河流对地域的划分并非如罗马地图般精确,但在河流源头、中心建筑和纪念柱同河流的相对位置上,均显示出与罗马地图的紧密关联。
图10/古罗马地图 原作绘于15世纪
除此之外,更为确切的图像依据依然来自于马卡诺瓦,科斯塔在“尤利乌斯·凯撒穿过布林迪西”场景中所描绘的载有凯撒的航船,以近乎相同的表现出现在马卡诺瓦的笔下的台伯河上,从而再次将科斯塔画面中的河流引向了这条罗马人的生命之源。
山脉:城市中的山地景观
虽然科斯塔的“在地化”表现同地志图像更为相近,但少有城市地图以地理景观取代密集的地标性建筑,而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图像中,罗马“七丘”(Seven Hills)地图(图11)却以独有的地形元素深刻影响了15-16世纪罗马地图的图像表现,在七丘地图中,中央的卡比托利欧山四周分布有七座山,各以相应建筑突显自身的地形与历史。
图11/凯奥斯·尤里乌斯 罗马“七丘”地图 1538年
这种罗马的“七丘”地图确与和科斯塔在《名誉的胜利》上方所再现的地理景观存在着直观的相似性,因为除了凯撒与“七丘”的隐含关联外,画面中“众山围绕中央带有具体建筑的山丘”的图像布局,也同此类地图的图像传统相同,足以见出罗马地方志图像对科斯塔《名誉的胜利》的图像影响。
地理学地图只记录海湾、大型城市、国家和主要河流;而地方志地图记录的则是港口、城镇、街道、支流等细节。
——托勒密《地理志》
正如托勒密对地理学地图(geographical map)与地方志地图(chorographic map)的明确区分,科斯塔的表现显然属于后者,“圆形视界”中的图像布局、组成元素、形式特征,无不显示出与罗马地图的内在关联,他不仅改变了此前的“世界视野”,更改变了将胜利行列置于罗马城市之中的图像传统,转而将罗马方志图像应用至图像上方,同曼坦尼亚一样回归了真实的罗马游行传统。而在图像下方,这种“在地化”表现将再次上演。
4.2. 科斯塔“胜利”壁画中的“在地模式”
在下方胜利行列的背景之中,科斯塔依据《神曲》文本以及细密画家古列勒莫·吉拉勒迪(Guglielmo Giraldi)的相关描绘,再现了但丁与维吉尔(Vergil)的三界之旅,而在《名誉的胜利》后方的地狱场景中,科斯塔对“狄斯之城”(Dite)的描绘(图12左)却极不寻常,这座被火焰吞没、被低矮城墙围绕的城市不仅带有多重城门,更以高塔林立的城市布局显示出典型的博洛尼亚城市特征,同弗朗西亚此后在市政厅描绘的博洛尼亚城市图像(图12右)十分近似。除了其中两座高出一般建筑的高塔同当地的“双塔”地标相呼应外,朝向前景的两座城门甚至可以在现存的12座城门中找到对应,相邻的圣费里切门(Porta San Felice)和盖列拉门(Porta Galliera)不仅处于博洛尼亚城的同一方向,更分别位于通往费拉拉与曼图亚的要径上,而城外绕行的水域则可能来自于城门外的运河。科斯塔似乎在以隐晦的方式将“罗马”与“博洛尼亚”并置,从而突显出博洛尼亚的城市地位,并使前方带有家族成员的“胜利”行列行走在“真实的”城市场景中,进一步增强了“胜利”图像的现世意味。
图12/左:地狱 《名誉的胜利》局部;右:弗朗西亚 《地震圣母》局部 1505年
科斯塔似乎以中世纪地图的“错时论”手法,在《名誉的胜利》中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图像程序,那么他改变此前的“世界”意象、代之以“罗马”地志图像是何用意?两幅壁画又在这座家族礼拜堂中构建着怎样的图像程序?本文将在最后阐述这一转变的图像逻辑与现实意义。
5.1. 地理图像与文艺复兴城市“名誉”观
地理图像在科斯塔“胜利”主题图像中的应用,显示出制图学服务于赞助人权力架构的发展趋势,使图像的象征作用远远超过其再现的地理边界,而其源头则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名誉”观有着极大关联:艺术家们不仅通过重建历史“场所”彰显与历史名人或古罗马传统的联系,还将其体现在诸多艺术主题的“在地化”表现之中,“胜利”主题即为其中的重要代表。
随着城市自治力量的崛起和新地志学的发展,地理图像不再作为文本的附庸,以“在地化”的“城市肖像”彰显出各自在外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而同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永恒之城罗马的关联,则形塑了诸多城市的早期历史,正如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of Assisi)由契马布埃(Cimabue)绘制的“世界图景”,罗马不仅指代着整个意大利(Ytalia),更足以代表但丁笔下的“世界帝国”。在锡耶纳市政厅、卡斯蒂廖内奥洛纳(Castiline Olona)的学院洗礼堂(Baptistery of the Collegiata)以及贡扎加家族府邸中,都绘有清晰的罗马地图或城市图景,以这座城市的昔日荣光来突显自身领土的不朽声名。
这种城市“名誉观”在以地图为主导的图像空间中达到顶峰,使“地图厅”(Sala del Mappamondo)在15世纪后的意大利不断出现,将本土的政治、经济决策与文化认知投射于世界图景之上,以地图与文本的紧密结合成为区域文化与历史知识的当代转译。而在这种对世界的感性塑造背后,正是地理学与制图学的巨大推动作用。
5.2. 科斯塔《名誉的胜利》与《死亡的胜利》的图像程序
在上述城市背景下,科斯塔以对“罗马”的强调和“在地化”表现延伸出整个“胜利”图像的叙事逻辑。从地狱后方开始,观者的目光通过蜿蜒山路延伸至前方的“胜利”行列,进而汇聚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圆形空间,以罗马地志图像突显出这座“名誉之城”的重要位置。而从《名誉的胜利》到《死亡的胜利》,观者再次以炼狱为“起点”展开相应的图像逻辑,以近似的路径抵达永恒的神圣天国,至此完成了整个“胜利”壁画的图像程序——“从地狱到天堂”的空间体系。
而《名誉的胜利》上方的地志图景则以中央的“创世纪”场景显示出“世界的初生时刻”,四周的系列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延续,使整个圆形空间呈现出人居世界的诞生与发展。在两幅画面下方,多达11位本蒂沃意奥家族成员及社会各层代表参与其中的行进行列,以及后方影射博洛尼亚的狄斯之城,共同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当下“现实”。但历史的进程并未止步于此,观者的目光最终通过死神手中的镰刀进入上方的“荣耀世界”,从而突显出天国在画面中的最高地位——未来,至此也在“胜利”壁画的画面中建立起“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体系。
而在上述这一“图像时空”中,本蒂沃意奥家族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乔万尼的光芒照耀着本蒂沃意奥,这一次是在罗马的凯撒的光辉下。
在《名誉的胜利》上方,科斯塔表现的系列历史场景以一位人物军事力量的集中表现,使图像成为昔日罗马帝国的缩影——尤利乌斯·凯撒。而正如圣多纳托街的圣马可教堂(San Marco)大门铭文所示,这位罗马元勋在现实中的指向正是博洛尼亚的当任统治者——乔万尼二世,1487年,一篇围绕乔万尼的诗作在安尼巴莱的婚礼上发布:“……他在博洛尼亚,犹如奥古斯都在罗马”。因此,与其说科斯塔是通过凯撒再现罗马的军事力量,不如说是通过凯撒的军事力量,突显这位现世统治者的强大实力,并以“罗马”寄托城市的政治理想。而本蒂沃意奥家族则作为“胜利”游行的重要参与者,在永恒之城的庇佑下,见证甚至参与了图像中的“历史”。
正如科斯塔在《名誉的胜利》中的图像寓言,危机同样来自于罗马,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Julius II)进驻博洛尼亚,乔万尼二世垮台,曾数次震慑敌军的圣雅各伯圣殿的钟楼,也再未为这个家族响起过。
6. 结语
虽然本蒂沃意奥家族的历史结束了,但地理图像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制图者的视野,更是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城市独立意识、个人主义思想的觉醒。1490年,科斯塔利用《凯撒的胜利》等图像对罗马游行传统的复兴,完成了《名誉的胜利》这一图像创造,用双重“在地化”表现建立起从地狱到天堂、从历史到未来的图像时空,以投向古代却立足当下的目光,映射着家族的历史和未来。17世纪,比利时画家彼得·斯内尔斯(Peter Snayers)以系列融合地图与军事场景的作品(图13)为自己赢得了声名,也许他未曾想过,在15世纪的意大利北方,一个家族礼拜堂中已经有了这样广阔的视野。
图13/彼得·斯内尔斯 《1641年普雷斯尼茨围城》 1648年
在中世纪晚期,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走向没落,“人之城”的声名与荣耀等待着几十年后的文艺复兴,但地理图像所具备的“形象的力量”已经出现,在本蒂沃意奥家族的见证下,科斯塔在这一时期的图像创造正是此后壮阔图景的一个开端。
全文完,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夹缝中的博洛尼亚:意大利“垫脚石” 旅游目的地“押注”中国游客 博洛尼亚
“两三年以前,博洛尼亚更像是旅游者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间短暂停留的中点,一般只会停留半天或一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中国学院协会主席Roberto Grandi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现在我们开始做一些推广和宣传,试图让博洛尼亚和上述城市成为旅游区,变成旅行者停留更长时间的终点站。”
博洛尼亚位于波河平原南缘、亚平宁山脉北麓,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由于博洛尼亚恰处在意大利传统旅游热门目的地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米兰“金三角”大区的夹缝中,常被忽略成是上述城市的“垫脚石”。
事实上,博洛尼亚拥有着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它是意大利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市中心仍是中世纪的风貌,全城遍布柱廊等古迹,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和图书馆。
满眼皆是历史的建筑内藏身着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于11世纪下半叶在这里逐步形成,但丁、伊拉斯谟、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使其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而今博洛尼亚40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大学生,让整座城市依然年轻又充满活力。
但对于今天越来越庞大且喜欢出境游的中国游客来说,博洛尼亚仍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地名。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公报以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旅行社组织国内居民的出境游(不含港澳台地区)规模同比2015年实现29%的增长,总体规模达到4436万人次。
尽管2016年度欧洲市场因受多重客观因素影响,中国欧洲出境游增长出现放缓势头,但欧洲游的整体市场依然实现了6.3%的增长,2016年中国赴欧旅游规模总计513万人次,实现了欧洲目的地市场的历史规模新高。
对于欧洲如博洛尼亚“小而美”类的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旅游市场既是诱惑也是挑战,而他们也开始不断积极地找寻与中国游客们沟通的渠道,采用更加主动的方式争取万里之外的对话。
活在中世纪的城市
博洛尼亚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埃特鲁里亚人、高卢人、罗马人拜占庭、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先后统治过这一区域。在领主和统治者多次变化后,1523年博洛尼亚成为了教皇国的一部分,后又经历过拿破仑和奥地利的统治。
所在大区艾米利亚-罗马涅名称来源于其与古罗马的渊源。“艾米利亚”指古罗马修建的一条从罗马到意大利北部的古道;“罗马涅”一词是伦巴第人对拉维纳及今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称呼。
博洛尼亚下辖的拉文纳在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世纪时是罗马帝国的所在地,到8世纪又成为拜占庭意大利的所在地。城中拥有独特的早期基督教马赛克藏品以及建筑。
“博洛尼亚有几大特色,一是食物,作为意大利美食的发源地,游客在这里有更多元化的选择。”Roberto Grandi介绍,二是博洛尼亚的文化、大学、建筑和博物馆,“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推广元素之一,博洛尼亚大学近年来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为此我们成立了中国学院,开始跟中国的大学和各种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包括孔子学院。而这些世界各地的大学学生们在千百年来对于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作为汽车工业区,博洛尼亚是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杜卡迪等名车的发源地,有大量的汽车博物馆、制造基地可供参观。
根据一份博洛尼亚旅游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示的数据显示,博洛尼亚市区有多达20个博物馆,25项教堂、建筑古迹以及21个戏院和剧场。
此外,博洛尼亚也逐步开发吸引游客的新景点,“FICO是一个食品公园,是米兰世博会之后的延伸品,在其中可遍览意大利的食物文化、来源和历史,游客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意大利许多著名的食物品牌。”
“随着十年来的合作不断增多,学生和游客人数的增长,在最近的两三年,一些当地的旅游机构和资源供应商也开始注意到旅游者人口数量的变化,并由此开始评估中国旅游人数的的数量和质量,开始做一些转变和准备。”博洛尼亚旅游局专员Giovanni Arata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们也在改变,这是博洛尼亚旅游局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
“博洛尼亚不像佛罗伦萨、威尼斯或是罗马这么有名,从普通角度看这是消极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积极的一面。”Roberto Grandi认为:“名气不大是双刃剑,我们不单要发展好旅游,如何平衡好城市保护和旅游推广,比赚更多钱更为重要。”
从“中点”到“终点”
2017年3月2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博洛尼亚市签署了“欢迎中国”项目合作备忘录,博洛尼亚成为第一个获得“欢迎中国”认证的目的地。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博洛尼亚推行“欢迎中国”服务标准,鼓励博洛尼亚本地旅游从业者获得“欢迎中国”认证。
博洛尼亚副市长马泰奥·来波雷表示:“与中国旅游研究院签署的项目协议,标志着博洛尼亚市在发展服务中国游客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们目前签约了博洛尼亚和卡拉布里亚大区两个目的地,都是中国游客较少听说但当地政府积极活跃的地区。”中国旅游研究院“欢迎中国”负责人苏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介绍:“这也是他们对于中国出境市场和游客的一个判断,从团队游过渡到自由行,喜欢独特、深度游的人越来越多,针对已经去过传统热门景点及线路的人,这些小城市有更多的机会。”
据悉,在签署合作之后,双方在探讨直航、与中国OTA企业商谈合作、社交网络上的推广也渐次展开。
博洛尼亚古列尔莫·马可尼机场同时也获得“欢迎中国”认证,它是全球第四个、意大利第二个获得认证的机场。加入该认证可以吸引中国航空公司的注意,引进中国直飞博洛尼亚的航班。
博洛尼亚没有中国直飞的航班确实是一大障碍。博洛尼亚机场总经理文托拉表示,博洛尼亚由于其区位优势,“过去几年机场的增长速度是整个欧洲同期平均水平的两倍,未来将会在与中国重要城市直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政府机构层面的积极主动背后,不同于中国游客对周边日韩、东南亚市场的熟稔程度,欧洲长程旅游市场,由于语言障碍和接待能力不足等因素,这些新兴目的地还需要根据需求慢慢推进供应商资源的更新和提高。
“欢迎中国”驻博洛尼亚的工作人员Irene介绍:“之后我们会与旅游局一起做一些活动,如组织旅游者的参观,亲子研学类,并翻译中文的城市指南和观光手册,并开通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的方式,了解游客的需求,并做一些相关的推荐。”
对于博洛尼亚这类较小的目的地来说,选择推广的模式也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苏娜表示:“像罗马、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一般会采取举办大型会议和活动的方式,但博洛尼亚这样的更偏向于在社交网络做一些推广,一是预算较少,二是与OTA以及自媒体、网络KOL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触及年轻化的目标群体。”
长程市场上的机会
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除了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主动,这条旅游产业链上的公司、机构动作也越来越活跃。
“意大利拥有强大的旅游资源,在全世界500多家"欢迎中国"认证商户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意大利,明年我们会推动更多欧盟企业加入到这个认证项目。”“欢迎中国”中国区总经理安真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欢迎中国”认证标准已正式被欧洲旅游委员会认可,并成为欧盟官方接待中国出境游客的服务标准。
根据此前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华远国旅、携程旅游三方发布的欧洲出境旅游市场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欧洲整体出游同比增长103%,跟团游人群则实现了113%的高增长,自由行人群同比增长25%。并预计2017年中国赴欧旅游规模有望达到550万人次,实现10%左右的同比增长。
携程旅游的订单数据显示,来自APP和网站等在线渠道的欧洲游订单增速超过100%。2017年第一季度通过携程旅游报名欧洲游的游客中,有6成订单来自于移动端。
欧洲行游客主要来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占比达到50%,是二三四线城市的总和。
各航空公司也纷纷加速布局国际航线,第一季度上海一支独大,接近6成游客从上海乘机去往欧洲,其次为北、广、深、杭等口岸城市。
中国游客赴欧旅游已经一改过往10国游等观光游的特色,逐步呈现出以追求品质和舒适的旅游体验为核心的发展趋势。深度游增速快,但常规的法意瑞系列产品依然是市场上主流的欧洲游线路,盘踞欧洲游近4成的比重。如何创新传统常规线路,研发舒适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及积极布局新兴目的地产品,这都成为摆在大型出境游旅行社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年龄上看,除了“有钱有闲”的年长一族,25-35岁年龄段人群比重上升,80、90后消费意识、力量和职业发展都达到一定阶段,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粘度群体,重视该人群将在市场上赢得更好的口碑。
根据携程度假部门提供的数据,2015年欧洲市场总体较好,跟团游中意大利一地1600多人,带意大利连线的团队有近11000人出行。2016年受到欧洲经济以及安全影响,欧洲市场总体来说有所下降,低价法瑞意产品频频涌入市场,“携程方面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连线产品仅有2015年的一半,但意大利一地产品有1300多人,证明深度游市场并未萎缩。而截至7月2号,可得意大利一地以及连线产品人数已经均与去年一年的数据持平,欧洲市场正在回暖。”
“影响大家选择去欧洲或意大利的因素主要有签证的便利程度、目的地自身吸引力以及国家安全。”驴妈妈CEO王小松表示:“英超、西甲、意甲等体育赛事是吸引男士球迷去欧洲、意大利的重要理由,而购物则是吸引女士赴欧洲的重要因素。”
作者:卢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