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惊现古代活化石,上百年沉淀完好如初,堪称北方四合院的标本
山西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诸多的历史遗迹,你喜欢探访历史的痕迹嘛?喜欢回顾百年前的兴衰变化嘛?来山西不仅有乔家大院,还有一处明清时期的民宅建筑群。它就是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的汾河东岸。在村内大面积的都是明清民宅,有院落33座,房舍498 间,基本上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丁村布局结构。
丁村民宅已经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各院落间建筑布列各不相同,而且造型别致,雕刻众多,技艺精巧,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在大多的建筑上还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游览其中,不难发现,真的可以找寻到历史的踪迹。这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也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丁村民宅顾名思义因为这个村子大多是丁姓聚居而得名。据小编了解到,丁村民宅最早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间,最晚的也是建于民国年间,至今至少有了四百年的历史,有超过40余座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民宅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四大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的观音堂为领首,分落于北南西三个方向。
这里的民宅建筑非常气派做工讲究,布局合理,横径曲巷,走入其中你会发现院院贯通,连接非常巧妙,而且在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风格上各有不同。还有宗族的不断繁衍发展,也可以看出在院群座落上的时代差异明显了。北院主要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是清代为主,南院则以道家文化特色为主,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
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装饰,几乎在建筑的各个部位,你都会看到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举目皆是。映入眼帘的浮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连环雕等技艺巧奇天工。它们都大多反映民间故事,例如《司马光打缸》、《鹬蚌相争》;《单刀赴会》;《龙凤呈祥》、《五福临门》、《百寿图》以及表现民俗的《闹社火》等雕刻,构图极为缜密,名副其实古色古香的建筑,处处玲珑剔透一般,给丁村增添了无数锦绣和光辉。
今天小编就先介绍到这里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旅游资讯,请来关注我们的账号!这里有最刺激的景点和最奇特的习俗,爱旅行爱冒险的你一定不要错过!快来关注、评论、转发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步一景!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荣成东褚岛被誉为中华生态民居活标本的原因! 标本
东楮岛村
东楮岛村,属荣成石岛宁津街道办事处,位于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北侧,距石岛港20公里,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众多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海产资源、凝重的饮食文化。村里海草房民居别具特色,2007年6月9日,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东楮岛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拥有许多古老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以及极具海文化特色的渔家民俗。全村现存海草房650间,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被誉为生态民居的活标本。2012年,东楮岛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7月28日,东楮岛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早就听说荣成海草房十分有特色,趁着周末,来一场海草房之旅!
东褚岛村,一个坐落在三面环海的小村落,只因造型讨巧的海草房闻名一时!
山东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渔民们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冬暖夏凉、经年不毁,东褚岛古老的海草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苫海草(铺设),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作。海草房顶的苫草都很厚,每坡要苫20层左右,脊部草厚达70、80厘米,每座房子要用几千斤海草。渔民们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起到美观、防风、防鸟雀破坏等作用,使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和中国荣成的海草房一样备受游客追捧的还有远在荷兰的“羊角村”,它也成为中国游客最追捧的网红打卡之地,小桥流水,红墙“灰”屋顶,好像进入了童话小屋的世界。这里房子的屋顶看起来非常特别,超有格调,都是由芦苇编成,冬暖夏凉、防雨耐晒,耐用长达百年。
一天行程满满,到东楮岛村已近黄昏,落日余晖透过屋檐照射下来,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这个已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村落,可谓是一座山之城、海之乡。小村庄里,处处有惊喜,用“一步一景”来形容它,绝不夸张。
天高云淡,绿树成荫,水清鱼跃,来此畅游,一切都是那么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逸闲适地让人忍不住驱车前往.
这里不仅有着恬然开阔的山光水色,还有着和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步调,是城里人羡慕不来的慢生活。
关于东楮岛的起源有一个说法跟日本侵略朝鲜有关。1592年(明朝万历十九年),日本当时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派遣9万大军入侵朝鲜半岛, "壬辰倭乱" 由此爆发并延续7年之久,朝鲜半岛居民纷纷乘船浮海外逃。
其中有一船遭遇风暴,被刮至今天东楮岛村东南海滩,安顿下来的难民为感谢上苍庇佑,在登陆处建了一座祭祀海神的庙宇,并在四围遍植楮树。生命力顽强的楮树逐渐衍生开来,成为这座小村的标志,东楮岛村名由此而来。
楮树,落叶乔木,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耐沙碱性,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叶可治皮肤病,经济价值很高。自古以来 东 楮 岛上便长满了 楮树,为岛内居民遮风避阳,保持水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东褚岛便因 楮树而得名。
据村内老人说,当年村内那颗不知道几百年的褚树得病故去,如今的小树便是在原本古树的旁边栽种,睹新树,思旧树,想起《项脊轩志》中名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关于东褚岛,历史上传说很多。相传,宋代东楮岛南海湾有处海礁,名老马山。祖籍今斥山火塘寨的杨家,发现老马山是块风水宝地,就派武艺高强的赵得鱼把祖先骨灰葬于此地。赵受命后,回家禀告母亲,母亲就把赵得鱼父亲的骨灰夹在糠饼子里交与赵,准备偷梁换柱,占有风水宝地。
据传赵得鱼能用腮呼吸,有两栖本领,下水后,赵先把父亲骨灰投之龙口,石龙即刻闭口。慌乱之中,赵得鱼用木棍撬别龙口,但木棍断入龙口里。赵无奈,只好把杨家祖先骨灰盒挂龙角上。据说,为此 杨家出了个"挂角将军"杨继业,而赵家则出了大宋皇帝赵匡胤 。
如今,千年古村落东楮岛村渐渐没了昔日人来人往的热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村内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村内现在成了老年人的乐土,故土难离,即使儿女们都住上了楼房,要接爷爷奶奶们去楼房住,但老辈人守望着老村,久久不愿离去!
如今的东褚岛被旅游公司接手,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村内饮食、住宿、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游客可以在东楮岛村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渔家饭、睡一天农家炕、当一天渔家人、看一天民俗情,感受一下海草房质朴古拙的渔家气息,体验一下生活在原生态渔村的感觉。
众多的小餐馆就在海草房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千余年的老房子里享受着现代家用电器的便捷,古朴与现代交映成辉,谱写出一曲幸福生活的赞歌!
巷陌深深深几许,几多爱恨情仇的历史在小村内上演,老屋像一座丰碑,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东褚岛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
永远跟党走,胶东是红色革命老区,在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在那个三大战役是中国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壮阔年代,东褚岛人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红色旗帜,从此一颗红心向太阳,拳拳之心拥护党,奔向幸福生活征途长!
撸起袖子加油干!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辈青年人直挂云帆济沧海,迈步踏向小康路。
村子很大,经常是走到一个地方就驻足观赏一番,游客会被村内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跟着指引,再去看看老街!
老街上大理石铺地,青石板的道路上碾压过历史的滚滚车轮,但老街像一位看电影的观众,静静观赏着一出出大戏揭幕、落幕,从晨光到夕阳,昼夜循环,岁月如梭!
彳亍在老街之上,感悟着老街上带给你的宁静安详,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的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
老街旁的墙壁上还有一块黑板墙,一版清爽整洁的黑板报赫然其上,给人美的感受,让人日日学一个小知识点!
东褚岛大礼堂,村内有重大决议和集会时,村民都会聚集到这里,相聚一堂,民主集中,集体表决!
古井见证了村中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井壁由当地海石铺砌而成,形状各异,纹路灵活,随圆就方,寓朴于美。井底不断涌出的泉水,干净清凉,养育着祖祖辈辈东褚岛人。
村内还有古代磨盘的模型,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缺乏食物加工工具的东褚岛人总是变着法的改善饮食条件,今天吃海鲜,明天做馒头,后天吃豆腐,一方磨盘给了东褚岛人享受舌尖上诱惑的无限可能!
大红灯笼高高挂,如今东褚岛人民的生活也过得是红红火火,古村落的保护让村民保留下乡土故园情,旅游资源的开发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生活更幸福了!
老村还是那个老村,根永远不变!
老村已不再是那个老村,老村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口一户海草方的平房上改造成了一个小花园,迎接着落日的余晖,傲然生长,在暖阳中增添了几分绿意生机!
东褚岛之旅开心的结束了,启程回家!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回家路上,太阳公公都下班了。
来源 | 作者:二木先生
编辑 | 二木先生
快来看,章丘有一座四合院,是晚清时代的建筑标本! 标本
长白山脉之白云山南麓,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名曰窝陀。章丘地名志载文:“明代李、邹二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因村址在山窝河沟之间,地势高低不平,只能依地势建房,无法相连成片,故名窝陀庄。”
窝陀村明清老屋
据该村李维龙老人讲,刚来建庄时地址在瓦屋水库西侧,后搬迁今址。窝陀村属于章丘普集,居住人家以李、高、孟姓为多。历史上该村曾隶属淄博,新中国成立后归属章丘。在人民公社时代与麻秸村为一个大队,麻秸为一二三生产小队,窝陀为四五六生产小队,1984年后以自然村设行政村至今。
窝陀村街中心路南有一古刹保留完好,因没有碑文记载,只听当地老百姓称此为观音堂。堂门为石基青砖结构,门上端垂雕花卉精致,檩椽结构小巧玲珑。推门进入,院内一棵老槐树斜立高耸,显出勃勃生机。观音堂前墙青砖基本完好,上端三条砖刻衬托三层堂檐,彰显堂房宏伟高大,青色瓦面分布平整,突出了庄重,屋脊两端的神兽高耸。进入堂内四周全是壁画,但年久墙皮脱落、壁画褪色,很难看出其中内容。仔细辨认,基本是古代战争场面,能够看出的仅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堂厅上方为榆木双梁支撑密集的檩椽,坚固结实;梁上有云朵、青龙图案,看样子为九龙播雨画图。该村老叟说,堂中央供奉的雕塑是南海观音,其他还有二郎、关帝、土地、牛王、马王、五道。按照他所言,此处应该是七圣堂,而不是观音堂。也许村里人只看到堂中央供奉的南海观音塑像而产生错误吧。在古刹西侧,原有关帝庙,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小庙的上盖石尚存,成了研究该庙的唯一物证。
窝陀村李家老屋
李氏是窝陀村的大姓人家,还保留着前人修订的李氏族谱。族谱共分四册,记载了李氏宗族来到此地的血脉发展史。该家谱在清代嘉庆九年(1804)二月开始修订,至道光甲午年(1834)二月又更定,为李氏始祖到六世祖谱写了人物传略。查阅家谱得知,窝陀村李氏始祖,明初由冀州枣强迁入章丘窝陀村,后繁衍人口增多,成为旺族。其后代开垦山林、修筑河道,建造住宅、繁衍生息。家谱中有治家格言,凡盗窃、忤逆、乱伦者不得写入族谱、进入莹地,十年内彻底悔改者方可再议。以此可见李氏家族家规甚严。正是这种严规家律,使得后人和睦团结,邻居和谐。
清代同治年间,窝陀村有两个人物在济南府当官吏,一个是王宗孟,为府标八品;另一个李氏十一世李学综,因排行第五,人称李五爷,究竟担任何职,没有记载。现在人们传说,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密切与本村高家的高兴商形成“铁三角”关系。这高兴商是庄长社头,遇事便与李学综、王宗孟商议,倡导公益事业,领头捐款,领导乡亲们修筑关帝庙,并以关羽“义”字当头,教化乡邻。
高兴商之子又是村中社头,与李氏十二世李成谊关系密切,二人在村中能呼风唤雨,率众修河道、筑桥梁,造福一方百姓。现在该村保留完好的“三星桥”就是二人领工所建,坚固依旧。桥下流水悠悠,仿佛还在讲述先人的故事。
窝陀村李氏族谱
李氏家族既注重社会公益,又勤俭持家,晚清时代在村中建起青砖青瓦的四合院,西屋为两层楼房,大门是拱券式二起小阁楼,屋脊有吉祥兽傲立蓝天。至今这座四合院保留完整,是晚清时代的建筑标本。
也许因为窝陀村人信奉关帝的原因,至今村民注重义气,喜好善行善德。为了解决村民行走难题,该村孟繁荣、王孔富、孟繁宝、高怀龙、孟繁和、李维银、高强、李维春八户人家于1999年集资修筑了一座“聚义桥”,以此可以看出该村群众团结和睦,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