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全国化】在旗粘豆包如何从区域特产蜕变成大众美食?
随着速冻面点工业化的进程,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速冻面点产品,也得以走出区域市场,借助饮食文化的传播、电商等新兴零售渠道的兴起,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追捧。
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非常普遍。近年来,粘豆包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及产品代表,其中,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合盛”)推出的“在旗”粘豆包,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连续实现销售额翻倍增长,为特色速冻面点产品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找到“特色”与大众化的平衡点
作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特色美食,粘豆包是当地人每到腊月必吃的美食,其中龙王庙村的粘豆包在当地颇具知名度。“逢年过节县里、乡里都会有很多人来我们龙王庙买粘豆包,主要是馈赠亲友。”谈到龙王庙的粘豆包,双合盛董事长张胜利不无自豪地说。
据悉,龙王庙的家家户户都会做粘豆包,但是每家每户做出来的粘豆包口味都各不相同。在最开始决定做粘豆包时,张胜利邀请龙王庙公认的制作粘豆包最好的十个人,将粘豆包的制作配方、工艺进行统计,最终汇总成在旗粘豆包的制作“秘方”。
在2014年春节前夕,第一批在旗粘豆包上市,并在熟人圈子中做试吃品尝,收到的反馈一致认为是正宗“青龙味儿”的粘豆包。于是,在旗团队活力满满地开始了放量生产,并逐步将产品推向更远的市场区域。
没有想到,在旗团队遇到了第一个产品问题——虽然在旗粘豆包在青龙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其他区域的接受度并不高,甚至在最近的秦皇岛市区都无法动销。通过走访市场调研,张胜利发现,青龙粘豆包在口感上出现了地区饮食习惯差异的问题。
制作青龙粘豆包时,发酵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从前一天晚上发面,第二天开始制作粘豆包,这其中会产生一些“发酸”的物质,即使现在青龙普通家庭里做的粘豆包也都是略带酸味。这个味道在青龙人口中,是正宗的青龙粘豆包,是“小时候”的味道。但是在其他消费市场,消费者很难接受,甚至有人会说产品变质了,产品口感问题反映非常强烈。
为了改善口感,在接下来的产品研发中,在旗产品研发团队从和面的水量、醒发温度、时间等细节着手,将制作在旗粘豆包:从区域特产蜕变大众美食过程进行更为标准化的操作。 “既得让面发起来,又得让面不发酸”张胜利介绍。经过反复试验,目前,在旗粘豆包的口感已经为消费市场普遍认可。产品的成功改良,也为在旗粘豆包进军全国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张胜利表示,在传统地方特色美食的基础上,做出了更适合大众消费市场的改良产品,才能称之为商品,才能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动销。
用“真材实料”赢得口碑
在201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年,张胜利在上海某展会上接触了一些做馅料的企业,了解到豆沙馅每吨的价格从4000元到1万元不等,不同的价格也对应着不同品质。
这件事对张胜利触动很大,当即决定“在旗”只做真材实料的粘豆包及速冻面点,从黄米面粉、红豆、白糖等主要食材着手,严格按照配方制作面皮和馅料。为了生产出正宗的青龙粘豆包,在旗粘豆包在生产中所使用的水,也都选用青龙的高山深泉水。对此,张胜利表示,在旗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打造正宗青龙特色粘豆包。
明确产品发展路线以后,在旗粘豆包在市场中口口相传,在当时在旗销售团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产品力捕获了众多忠实粉丝。很快,在旗生产的粘豆包在青龙及周边市场大受欢迎,在旗的品牌影响力也得以快速传播。从明确发展方向至今,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成为在旗粘豆包,年销售额翻番增长的重要原因。
价格高成了另一道“坎儿”
根据大众口感进行产品改良,明确了产品“真材实料”的发展方向,在旗粘豆包并没有如想象中一样大范围动销,紧接着到来的却是另一道“坎儿”。“成也真材实料,‘败’也真材实料。”在谈到在旗粘豆包向外扩展市场时,张胜利总结道。
由于过硬的品质,在旗粘豆包在青龙及周边市场逐渐畅销起来,这也给了在旗团队在开拓外地市场中很大的原动力。然而,开拓东北市场时,在旗团队发现,在旗粘豆包的成本价都要高过一些同类产品的零售价格。“制作原料的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在旗使用了托盘包装,每盒10个粘豆包,都是摆放到特制的托盒中,也是一大成本。”张胜利分析。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张胜利团队决定仿照市场中较为普遍的透明塑料袋包装,从包材上降低在旗粘豆包的投入成本,将在旗粘豆包的终端零售价调整为消费市场能够认可的心理价位,再通过终端的促销导购员,逐渐引导消费市场对在旗粘豆包进行尝试性购买,通过品质对比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在旗粘豆包在礼品渠道也开始动销,作为青龙的特色美食,很多人逢年过节都购买在旗粘豆包馈赠亲友。在礼品渠道动销以后,长春、沈阳等地的大润发超市、乐购超市,也逐步接受了在旗粘豆包的简易包装产品,在旗粘豆包的销售半径进一步扩大。
爆品思维,打造细分面点大单品
作为区域特色食品,粘豆包的食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在旗粘豆包的销量。“这并不影响粘豆包做品牌,如果说东北人只在腊月吃粘豆包,那全国人民也只有在端午节吃粽子,只在元宵节吃汤圆,但这两个细分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多知名品牌,所以,粘豆包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谈到粘豆包的品牌化发展,张胜利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随着东北影视作品及分布在全国的东北人,对粘豆包饮食文化的传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粘豆包。为了满足更多外地消费者的需求,在旗已经通过电商平台将粘豆包产品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区域。
谈到在旗的品牌规划,张胜利表示:“在旗不会做成一个‘大金融’公司,我们只会聚焦到速冻面点这个细分品类,打造出更多类似在旗粘豆包的单品。”目前,除了粘豆包产品,在旗结合青龙盛产的板栗资源,已经开发出栗丁窝头、栗丁豆沙包、栗丁小饼等速冻面点产品,将青龙特色食材、青龙饮食文化融入到产品中,每一个产品都饱含着在旗团队做“真材实料”产品的情怀。
编辑|新食材
来源|新食材
转载声明
新食材独家原创稿件,如需转载须于24小时后获取授权,并于文首注明来源:新食材(ID:htxmsc),否则按侵权追究。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骄傲!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小小粘豆包摘得国家级桂冠! 粘豆包
喜
报
近日,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在旗”粘豆包摘得国家级桂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成为秦皇岛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吸引了全国4000多家企业、16000多种产品参展。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满族特色食品“在旗”粘豆包在此次农交会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金奖。
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全利
河北省大概去了40多家企业品牌的产品,代表秦皇岛市参赛的“在旗”粘豆包,通过几轮的比赛,经由试吃、专家打分等环节,最终被评为金奖产品。
粘豆包是满族的特色食品,早在金代就已闻名大江南北,最早作为贡品祭祀祖先,后来因其营养丰富、热量高、易储存,成为满族人外出打猎、越冬的必备食品。
2012年,龙王庙乡农民企业家张胜利、张全利两兄弟投资兴建了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继承古法制作粘豆包,并注册了“在旗”粘豆包品牌。
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全利
作为家乡本土的一个企业,依托满族文化,做出这个品牌,我们肩负很大的责任。为此从品牌打造和生产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公司成立之初,就把诚信经营放在首位。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安全、绿色、健康、原生态的产品,“在旗”粘豆包每一道生产流程,包括选米、泡米、制馅、和面、醒发、成型、蒸制等每道工序全部采取传统古法工艺,整个生产流程中都会有质检人员进行严格检验,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全利
粘豆包的生产,是较为复杂的传统工艺,生产制作的每个环节都是相当关键的,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真材实料,遵照传统工艺配方,才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口感。
经过多年经营,“在旗”牌的各类产品已经走出河北、走向全国,在北京、天津、长春、沈阳、大连、青岛等大中城市登陆,并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公司正在准备进行三期扩建,计划在原有产量上翻一番,努力将粘豆包这一满族美食推往全国、推向世界。
来源:青龙报道
亚沟粘豆包批发文化起源 粘豆包
亚沟什么才是最出名的呢,有很多历史学家会说,当然是亚沟石刻了,但对于咱普通老百姓来说,肯定不是亚沟石刻,应该是亚沟的粘豆包。这两种说法,相差的比较远,但其本质,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亚沟石刻源于金代,比较早期的时候,石雕技术的遗留,而亚沟的粘豆包呢,是源于满族先人女真族的一种传统食品,一般是以黄米或者江米作为皮儿,以红小豆或者红芸豆作为馅儿,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
在中国文化中,年和粘是相互连着的,按照满族人的传统,到了腊月家家都要淘米,所谓的淘米就是制作粘豆包的第一步,将大黄米或者江米用温水洗干净,磨成面儿,然后用大盆发面,过两天后,面发好后,就可以呼豆馅儿了,一般豆馅儿是用红芸豆或者红小豆做成的。
粘豆包可以冻着吃,也可以热着吃,应该算是中国比较早的方便食品,在女真族灭宋朝的时候,冬季的主要军粮大概就是这个粘豆包了。
千年的美食,有这千年的传统,而让这传统美食走进市场的,确实一个普通的亚沟农民——陈金生。那是1985年的冬季,陈金生自己的豆包做多了,吃不完了,扔了还怪可惜的。无奈之下,他就把豆包拿到了哈尔滨去卖卖看看,没想到,他这偶尔间的一个举动,却带动了亚沟这个粘豆包产业基本的发展,如今的亚沟粘豆包,已经发展成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典范,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