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石镇旅游 曲石镇有哪些村

导读:曲石镇旅游 曲石镇有哪些村 1. 曲石镇有哪些村 2. 曲石镇有多少人口 3. 曲石镇有哪些村子 4. 曲石镇有哪些村庄 5. 曲石镇有几个村 6. 曲石镇人民政府网

1. 曲石镇有哪些村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全市有14个民族乡镇118个民族村,36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2个。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0.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61%。

2019年,保山市提出了从2020年开始用4年时间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围绕“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突出边境特色、宜居环境、民族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优势,该市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

2013年以来,保山共整合资金10.5亿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182个。

打造了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黑泥塘村(傈僳族)、赧浒村(傣族)、银杏村(汉族)等一大批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猴桥、滇滩、明光、木城等乡镇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正在规划建设孙家坝、等养2个边境小康示范村,继续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亮点。

截至今年9月,保山市已有13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村寨和1个小镇被命名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民族文化方面

实施了昌宁苗族服饰抢救保护、隆阳区芒宽乡民族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工程。《蹬窝啰》《草球乐》《挑箕乐》《金布朗》等文化精品项目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摘金夺银。

认定74所学校为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潞江镇从岗小学等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腾冲力争年底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

今年5月腾冲市的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省级初验,力争今年年底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

腾冲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与缅甸毗邻,有荷花、猴桥2个民族乡镇,14个民族村,148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居住着25种民族。

今年腾冲市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贯穿1条主线,打好3张特色品牌,明确4个到位,实施9项工程”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年底腾冲将力争创建成功。

龙陵吹响集结号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今年8月,龙陵县就组织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和推进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安排和再统一、再部署,拉开全县创建工作帷幕。

为确保2021年3月31日前全面完成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相关工作,龙陵县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组、“九进”活动指导组和督查组等十二个工作组,负责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目前,全县创建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边创建、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创建覆盖率达90%以上。

明年4月份,龙陵县将接受省级、国家级实地考核测评验收。

2. 曲石镇有多少人口

腾冲隶属云南省,由保山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东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邻。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

截至2014年,腾冲市幅员面积5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075公里,辖11镇、7乡,2014年,总人口(常住人口)65.99万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4亿元。

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 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腾冲主要旅游景区有火山群国家公园、叠水河瀑布、北海湿地保护区、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等。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2]

中文名称

腾冲

外文名称

Tengchong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云南省保山市代管

下辖地区

界头镇、曲石镇、明光镇等11个镇、7个乡

政府驻地

腾越镇山源社区官厅小区81号

电话区号

0875

邮政区码

679100

地理位置

云南省保山市西部

面积

5845平方公里

人口

65.99万(2014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国殇墓园、腾冲热海、叠水河瀑布

机场

腾冲驼峰机场

火车站

腾冲站

车牌代码

云M

云游保山腾冲十里樱花公园

该服务由游云南提供

观看直播

快速

导航

行政区划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民族经济社会事业交通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城市荣誉

3. 曲石镇有哪些村子

腾冲是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的一个县。景美人少,腾冲城不大,但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很多人文景观建筑。

1、龙川江漂流

景区位于曲石镇蔺家湾,距腾冲市区30公里,周边有黑鱼河、柱状节理、北海湿地等景区景点,全长5.2公里,又被称为“珍爱之飘”漂流时间约90分钟。漂流落差小,河道弯曲,水流平缓,河道两岸山清水秀,水流四季不冻,漂流体验,四季皆宜。景区全年开放营业四季漂流各有特色!

有皮划艇、香蕉艇、橡皮艇、竹筏漂流。

2、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4公里处,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镇建筑环山而建,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古镇内的各种小吃,寸氏豆粉、蔺大妈松花糕都有着岁月的味道。

3、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内现有97座火山体和数级熔岩台地,是我国四大火山群之一,是探索火山地貌的最佳目的地。公园内的火山锥、火山熔洞、熔岩石地、火山湖、堰塞瀑布、柱状节理规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此外,还有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柱状节理、墨鱼河等景点,也可以乘坐热气球观赏,体验不同感觉。

4、固东银杏村

这里有3000多株银杏点缀在农家小院的内外,村子分为四个区域,从村口三岔路的银杏广场往前的陈家寨是游客和银杏最密集的地方,其他区域相对宁静。每逢观赏期住宿供不应求,记得提前预定。

5、腾冲热海

热海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有气泉、温泉群80余处。其中1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90℃以上,到处都可看到热泉在呼呼喷涌,热气将这里笼罩在一片白雾之中,热海中最典型的是大滚锅,另外还有眼镜泉、美女池等,每个泉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

6、腾冲北海湿地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属高原火山堰塞湖。四面环山,水面漂浮着北海兰、苇席草、茭菰草和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分不清这是草原还是湖泊,犹如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绚丽神奇。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是北海兰花绽放的时节,也是北海最美的季节,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

4. 曲石镇有哪些村庄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 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

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滇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川藏线涉及到多条古道,较为复杂。

路线一:青藏线(唐蕃古道)

长安-甘肃-青海-西藏拉萨-印度-尼泊尔。

这也是我们通常说起最多的丝绸之路。

路线二:滇藏线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西藏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尼泊尔、不丹、印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据史料记载,滇藏茶马古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最初只是用于军事目的。

北宋后期,历代木氏土司经过上百年的商贸交易,把用于战争的滇藏栈道发展成为一条以运输商品为主的通商渠道。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批准西藏在北胜(今永胜)互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批准在中甸建立互市,从此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滇藏茶马古道的线路从云南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从普洱到印度噶伦堡,单程数千公里,需行五六个月。沿途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还要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白茫雪山、梅里雪山、油母从腊、施贡腊、怒贡腊、喜马拉雅山等大雪山,鸟道羊肠,险关处处。滇藏茶马古道大有“道路险阻,常消英雄之气,关山难越,每寒壮士之心”感。

路线三:川藏线

四川雅安-康定-昌都-西藏拉萨-不丹-尼泊尔-印度。

若只说四川入藏的茶马古道,即是指四川雅安-康定-昌都-拉萨这一部分。

经雅安所辖的芦山、荥经、天全、清溪等县,经二郎山、大相岭,经康定到昌都,在这里,与滇藏线会合,至拉萨。

滇川藏互通的多条古道,不得不说下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四川到印度),永昌道、五尺道、博南古道、迤西古道、高黎贡山古道。

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路线:四川成都-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德宏-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起源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商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今缅甸,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亚、西亚。

永昌道

路线一:成都-雅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大姚-大理-丽江-保山-腾冲-德宏-缅甸-印度。路线二:成都-乐山-犍为-宜宾-盐津-大关-昭通-赫章-宣威-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德宏-缅甸-印度。

保山曾拥有一个在史籍中闪耀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古韵深深的美名——永昌,而永昌是和一条古韵深深的古道连在一起的:因为古道也被东来西往的一代代过客称为“永昌道”,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最古老的道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命名为“蜀身毒道”,现代一些学者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从今大理至腾冲到缅甸的道路,东汉以后称永昌道。

永昌古道是中国古道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之咽喉重要部分。永昌路东段因途经永平博南山,又称博南古道;其西段路经滇越(今腾冲),故又称滇越道。永昌 道起于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以霁虹桥与博南古道相接,从保山往西通往腾冲,横隔着奔流湍急的怒江及穹然高耸的高黎贡山。

此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始于四川成都,北与中原相联,南分东西两道:西道沿“牦牛道”而行,经雅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大姚而至大理和丽江;东道经乐山、犍为、宜宾、盐津、大关、昭道、赫章、宣威、曲靖、昆明、楚雄而抵大理。两道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德宏至缅甸、印度。

五尺道

线路:四川成都-宜宾市-高县-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大理-保山市-缅甸-南亚。

五尺道又称滇僰(bó)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博南古道

路线:楚雄南华-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素有“西南丝绸之路”之称的博南古道是我国最早与外国陆路往来古道之一,以永平博南山而得名。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

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楚雄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犹如一条抖擞开鳞鳞筋骨的巨蟒,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

迤西古道

路线:昆明碧鸡关-楚雄老鸦关-禄丰炼象关-禄丰南平关-禄丰响水关-禄丰勒马关-禄丰赵普关-禄丰回蹬关-禄丰英武关。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到昆明后,从昆明到大理的这段被称为迤西古道。在这条向西而行的古道沿途,遗存着“九关十八铺”,炼象关就是其中的第三关。从昆明开始,迤西古道上的九关为碧鸡关、老鸦关、炼象关、南平关、响水关、勒马关、赵普关、回蹬关、英武关。十八铺为黑林铺、读书铺、草铺、白酒铺、炼石铺、河西铺、兰谷铺铺、新铺、舍资铺、黑苴铺、蒙七铺、石涧铺、马石铺、大石铺、打雀铺、左力铺、水盆铺、高官铺(另一说法是含禄脿铺)。迤西古道从昆明出来后,经过碧鸡关、老鸦关后到炼象关。据禄丰县志记载,昔日喧嚣繁华的炼象关,每天都有上千马匹从这里经过,十分的热闹,是“扼九郡之咽喉,施西迤之锁匙”的要道。但现今却显得格外的冷清。炼象关上有老鸦关站,下有禄丰站,因正处于两站中间,所以一直也叫腰站街。2007年6月,更名为炼象关村。迤西古道在民间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滇西大马路”。滇西大马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进一步完善,沿途设有九关十八铺(站),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于是民间便有了“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

高黎贡山的古道

路线一:保山惠人桥-禾木树-象脖子-高黎贡山-黄竹园-太平铺-龙江桥-橄榄站-腾冲。路线二:保山双虹桥-荡锡-南 公房-林家铺-大坝-腾冲曲石江苴街。路线三:保山芒宽乡-灰坡梁子-北斋公房-马面关-腾冲界头。高黎贡山,古名高仑冈,蒙诏时封为西岳。它北起青藏高原的伯舒拉岭,南达中印半岛的缅甸境内,属横断山脉。从保山至腾冲穿越高黎贡山的古道有许多条,但能通行马帮的道路仅3条:

一条由惠人桥过江,经禾木树、象脖子到高黎贡山山顶的分水岭,然后下到黄竹园、太平铺,经龙江桥、橄榄站抵腾冲城,黎为分水岭道;

一条由双虹桥过江,经荡锡上山,抵南斋公房翻越山口,然后下到林家铺经大坝抵腾冲曲石江苴街,称为南斋公房道;

一条由保山芒宽乡的西亚上山,经灰坡梁子上到山顶,翻越山口下到北斋公房,经马面关抵腾冲界头,称为北斋公房道。3条可供马帮通行的古道,均经过人工铺筑,路面宽度多为2米左右,陡坡急转处宽达3米左右。路面用石铺筑,且有防滑、排水设施。沿古道星罗棋布着古城址、古关隘、古桥梁、驿站、古代军事通讯设施、战场、村落等各种历史遗迹,铭记着在它们身上演绎过的历史风云,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5. 曲石镇有几个村

禅达在云南,和缅甸交界的边境,地址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曲石乡江苴村。从腾冲驱车要2个小时才能到达,每天只是往返就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基本是属于看着月亮上路,数着星星返回。那时候还是土路,听说现在路已经通了!还是喜欢不通车的江佐,正因为它的封闭,才造就了这一小座古城。木质房屋,石板铺路。 真实没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一地名,作者到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曲石乡江苴村考证了此地。

6. 曲石镇人民政府网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人物事迹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云南杂志》社经理。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0”斗争等革命运动。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吴淞战事”起,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1926年春夏时,游遍横山、尧峰、皋峰、穹窿、邓尉、天池、渔洋、支硎、天平、灵岩、阳山诸山,《吴县志》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历时3月,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建阙茔精舍,经营“松海”十景。1931年,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同时,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还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为乡民称颂。1936年,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不久离苏去内地。  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  第一次是1932年4月朔日,在苏州城西15多公里的吴县藏书乡善人桥北马 山麓。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妄图侵占我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派其所谓的“和尚”与我三友实业社的工友打架,制造祸端,藉词挑衅,为他们进攻上海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和无理要求,并不断增兵上海。27日,日本侵略者布置就绪,便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上海市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吓压力下,完全屈服。28日晚上,日方又无理要中-队撤出闸北,不等答复就向闸北发动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总指挥蒋光鼐、军长兼副总指挥蔡廷锴)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敌侵凌下,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孤军奋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迫使敌军四易司令,死伤万余人。而十九路军兵无后继,补给艰难,陷入危局。当时,退隐藏乡小王山的李根源先生再也不忍袖手旁观,他老骥伏枥,拍案而起,为抗日保国,重新披挂上阵。沪战一结束,他即献出善人桥北马岗山麓的一块墓地,并由他发起,带领爱国人士将牺牲在淞沪抗战中的这78名烈士安葬于马岗山麓,命为“英雄冢”。“英雄冢”坐西向东,封土高1.5米,墓的左右侧矗立石碑两块。阳碑阴刻“英雄冢”4字,为李根源所题。其旁有碑记云:“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日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阴碑镌刻郑伟业书抗日阵亡战士王得胜、梁林等78人姓名。另一碑,由张治中将军著文:“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第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4个径尺大字。碑之阴镌刻着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北路军第四路军、第三纵队指挥官、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营葬烈士那天,李根源手执掸绋,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心情极为悲忿。  第二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再次向我国发动了全面性大规模进攻,不久于八一三又进攻上海。李根源再次与苏州爱国绅耆做好后方供应工作,组织红十字会赴前方抢救伤员,殡殓忠骸。这次仍是运往苏州藏书善人桥“英雄冢”安葬,共1200多具。由于营葬较前紧张匆促,所以有些烈士的遗体只能合棺埋葬。  因为“英雄冢”墓地局限,难以全部安葬,于是,李根源只得重新筹划墓地。他的义举得到了陈文肃公(仁锡)后裔的无私支持,捐其灵岩山下石码头砚山祖茔地40余亩,作续葬阵亡将士忠骸之所。李根源相地规划毕,即于11月5日,躬亲运送阵亡将士忠骸82棺(营长4人,连排长多人)至砚山,率乡民学生近万人,披麻致祭,负土安葬。同时写下了那首催人泪下的五绝。该处墓地沿称“小山头”。当地乡民统称打仗身亡的将士为“伤兵”,故而该山墓葬抗日无名英雄后改称为“伤兵坟山”。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民国26年11月)落葬时,棺材内外都没用石灰,两棺上下相叠,成行排列为长方体,用泥土把棺材堆埋成丘,周围用石头砌筑,镶嵌水泥。整个 无名英雄墓墓地呈长方体,长约30米,宽约4米,高2米。1943年,画家徐悲鸿先生在重庆读到李根源作的上述那首五绝,闻知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为抗日阵亡将士送葬的事变后,深为感动,当即补绘《国殇图》画卷。图中绘李根源执绋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满怀悲愤,栩栩如生。徐悲鸿先生在图上题:“三二年六月十六日,在化龙桥为李印泉先生造像,国殇中执绋者像。”他把作画的时间、地点和动机都写得十分清楚。这个画卷是徐悲鸿先生得意之作。可惜这幅画卷散佚不全,现仅存李根源的画像,陈列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  第三次是1942年夏,英勇牺牲在缅甸抗日前线的二○○师师长戴安澜之灵柩运送回国,抵腾冲,绕道怒江上游,然后交八十八师接运过江,到漕涧,举办隆重的公祭仪式。时为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亲自主持了迎接戴师长灵枢的公祭仪式,并同时向云南保山至安宁各县发出通电,令各县长率民众“敬谨郊迎,公祭忠烈”的电文。  第四次是1945年初,抗战胜利,李根源辞去了云贵监察使之职,回到家乡云南腾冲,即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殇墓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国殇墓园完工了。园中建了忠烈祠、纪念塔、纪念碑。国民党要人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及二十集团军将领都题了词。腾冲抗战中牺牲的军队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遗著有《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  李根源-活动年表  1898(光绪二十四)年中秀才。  1903(光绪二十九年)入昆明高等学堂。  1904(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  1905(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  1909(宣统元年)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  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  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0”斗争等革命运动。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  小王山石刻  “吴淞战事”起,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  1926年春夏时,游遍横山、尧峰、皋峰、穹窿、邓尉、天池、渔洋、支硎、天平、灵岩、阳山诸山,《吴县志》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历时3月,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  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建阙茔精舍,经营“松海”十景。  1931年,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  同时,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还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为乡民称颂。  1936年,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李根源-退隐姑苏  1923年,时值44岁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后,即带领全家离开了上海,悄悄地来到了苏州。当时,他们全家就住在城中心的十全街。在李根源心中,苏州是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山清水秀,小巧玲珑,有着数不尽数的名胜古迹,是个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鱼米之乡。  李根源在苏州城内住了3年,把城内的虎丘山、狮子林、拙政园等十几个古典园林都考察遍了。1926年4月,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城郊的天平山与灵岩山。天平山是范仲淹的故乡,在那里有这位北宋名臣的衣冠冢;在灵岩山有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享乐的馆娃宫以及囚禁勾践的观音洞。1927年,李根源的母亲去世,他将母亲殡于苏州城西5公里的吴县境内的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故乡)治平寺,并住在寺内为母亲守灵。在守灵期间,李根源曾发誓在服中不出吴县县境一步。翌年,他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吴县藏书镇小王山东麓后,才又开始在苏州访古编志的爱好。  访古考察的工作是艰苦的,这3个月内,李根源以船为家,忘记了家人。白天,他舍舟登岸,翻山越岭,访求古文物与古墓群;晚间,他返回小舟后,局促舱内,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整理记录,编写游记。在他的访古活动告一段落时,其《吴郡西山访古记》初稿也随之完成了。  李根源迁居苏州后,常与苏州文人有诗酒之会。在他去西山访古期间,几个月没有露面,便有人揣测说,李根源不甘寂寞,到北京去搞政治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在调查抢救苏州古迹文物。  《吴郡西山访古记》5卷(附《镇扬游记》1卷),曾于1926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铅印问世。前4卷为游历吴郡西山记,第5卷为《虎阜金石经眼录》,著录虎丘的石刻。  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记》为《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来,李根源参加了民国的《吴县志》的编纂工作。1931年,总纂吴荫培去世,修志局另外成-员会,推张仲仁为主席,李根源、王謇等为委员,直到1933年编就《吴县志》40分册。与此同时,李根源还接任了吴荫培保墓会会长的工作。  李根源访记下的史料切实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与群众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自观察。有些地方,他一访再访,力争把事情弄清为止。这是他一贯的态度,例如,他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就是深入英军驻地险境后才写成的实况纪录,为1960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根据。这是余话。  李根源-山中宰相  直到如今,藏书镇一带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年李根源有个“山中宰相”的绰号,那是当地百姓送给他的誉称。  李根源在离其母亲阙茔数十丈处建造了一个祠堂,共有平房十余间。当中最大的一间名曰“阙茔村舍”,匾额上苍劲古朴的楷体出自张仲仁之手。同时,李根源为免客人陌路,还特意在路口树立了一块上面刻有“阙茔村”3个大字的大青石碑,其字出自云南大理王人文之手。阙茔村舍共有八间两隔厢加一披,高围墙,开两门堂。内分风木堂、书房、寝室、炊事房等。阙茔村舍的室内陈设雅致古朴,古色古香:瓷制圆凳,大理石的桌面,壁间除镶砌碑石的地方外,对联书画琳琅满目。中堂天然几上供阙太夫人像和李根源的瓷像。书架上放满了一排排的古籍书。李根源就在这里倾心结客,雅爱留宾,与当地百姓往来频繁,亲如眷属。  李根源始终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阙茔村舍落成后不久,他便在村里建造了五六间平房,办了一个阙茔小学。本来,小王山附近的村子,如南竹坞、仰家场与塘冈头等均无小学,孩子们读书要步行几里路才能到藏书庙小学。风雨雪天,小学生们苦不堪言。李根源针对这情况即创办了阙茔小学(现改称为小王山小学),当即招收小学生多人,先后聘请徐光荣、马楚久、姚文登等名师任教。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缘故,采用简易形式,即一个教师在一个教室里, 4个班级的学生。渐渐地,经李根源努力,学校初具规模,设备开始完善,有图书室、乒乓球台,室外操场上有单杠、跳高架、足球架、翘翘板、荡千秋等体育运动器具。每当李根源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活跃地运动时,往往高兴得在一边拍手哈哈大笑。  由于学生们都来自普通的山农之家,所以他们的名字往往夹着粗俗的字眼,有的还用小名与奶名。为此,李根源还兴趣盎然地为学生们取名字。他按照“志、祖、云”等字辈题名,不再被金木水火土传统排行选字框住,有了脱俗更新的开端。  当地老百姓称阙茔小学为“洋学堂”。  在学校教室旁边的乡公所,内设群众阅书报处。乡公所再下数十步处,李根源特意为乡民们建立了一所日本式的浴室,供大家劳动后洗澡。浴室是水泥结构,在当时农村是罕见的卫生设备。  李根源在小王山上,连年遍山植松数十万棵,据说当时以豆饼做肥料,勤加灌施,所以长势旺盛,三五年后,光秃秃的荒山很快变成了绿油油的“松海”。  “松海”这个名字,还是陈衍先生借黄山云海景色引伸命名的。李根源在松海的万绿丛中筑一瓦屋,名曰“小隆中”,同时还先后在山上开辟和建造了“万松亭”、“听松亭”、“湖山堂”、“听泉石”、“卧狮窝”、“灵池”、“梨云涧”、“孝经台”、“吹绿峰”、“可桥”、“水龙吟”等十余景。在对面的狱峙山上也建造了“狱峙山居”。自此以后,凡来谒墓拜访李根源的文人志士,都爱在松海与“小隆中”游山赏景,吟诗酬唱,借景抒情。阙茔村宾客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像黎元洪、于右任、李烈钧、章太炎、叶恭绰、孙光庭(李根源的老师)、邵元冲、张继、戴戟、张大千、蔡锷、林虎、张维翰、郑孝胥、沈钧儒、程潜等国民党元老、要人、名人等,都先后来到小王山,留词题诗。为了永久性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墨迹,李根源特意雇用两名刻工住在小王山,用了几年的时间,把题字陆续刻在小王山和狱峙山的岩石上。还有更多的诗词文章,李根源无法把它们一一镌刻上石崖,就编为《松海》一书,内分“松海集”、“松海石刻”、“阙茔石刻”与徐云秋“穹窿杂写”4个部份。据不完全统计,仅《松海》一书中收集的摩崖石刻留题者与诗词文章的作者,就有五六百人之多。  小王山因有了李根源,而精华荟萃,盛况空前,这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到来,使当地百姓感叹不已,为此,他们赠送李根源一句“山中宰相”的绰号,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李根源-实验农村

Hash:e1653efbe3a9c0d93c9b785efb3bb2fbe996f4b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